男孩子为何爱“捣蛋”
2013-04-29余国良
余国良
当你看见有些男孩子不是打打闹闹,就是乱跑乱跳,甚至还惹是生非的时候,请你先别骂他们,更别将这类“捣蛋”视为另类。
在我看来,关于这类孩子的教育问题,你无论有多么强的责任心,还是有多么美好的愿望;无论是采用细心呵护的方法,还是采取严加管制的措施,都得从他们的本性和特质上去做深入分析再开始行动。也只有彻底悟透他们为何那么喜欢捣蛋时,你才会知道怎么做才是科学的。否则,很可能会出现“怕什么,偏来什么;想管好,偏管不好”的局面。
换句话说,懂孩子的深度不同,看孩子的角度就不同,对待孩子的态度也会截然不同。
一
我认为,在面对调皮的孩子时,我们常觉得提心吊胆或操碎了心,那是责任心强的表现,是值得赞美的。但若是我们见了瞎闹腾的男孩子就觉得很闹心、很讨厌,甚至还觉得他们简直就是“混蛋”、“灾星”,那很可能是我们看孩子的角度出现了偏差。
因此,我建议大家不妨先把男孩的本性悟透彻,再来思考这类孩子的教育问题。
或许有很多老师会说:“哪个老师会不知道?男孩天生就比女孩好动、淘气。”
是的,这是常识,老师们都知道,可问题也偏偏就出在这里。据我观察,在我们的一线教育工作者中,“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的人并不在少数。换个角度讲,凡是对“男孩本性”没悟透彻的老师,往往会将男生的一些特点看作缺点。假如你不相信的话,且听我举几个例子。
二
其一:为何男孩普遍比女孩好动、顽皮、不安分?比如,他们普遍具有很强的“攻击性”(如打架斗殴、爬墙、冲校门等)、“破坏性”(如将洗浴间的水龙头折断、往雪白的墙壁踢上几脚等),这是特点还是缺点?
美国著名的男孩教育专家杜布森博士说:“男性身上的睾丸素、血清素和扁桃体等三种生物激素,决定了男性的气质与女性生来不同。睾丸素是男孩好动、好与人争强、敢冒险,渴望成为最强壮、最勇敢、最坚强男子汉的重要原因。青春期以后,男性身上的睾丸素是女性的15倍。”
再听听教育专家孙云晓老师的说法。他说:“攻击性是我们的生理本能,潜藏在每一个男孩体内。在一个崇尚积极进取精神的社会里,攻击性不是贬义词,而应该是中性词……”意思是说,如果攻击性指向一些不为社会认同的目标,如伤害别人、破坏公物等,它就是消极的;如果攻击性指向一些有意义的目标,如改善外部环境、克服困难等,那么它就是积极的。
孙云晓还说:“男孩与女孩之间存在诸多不同,这些不同大多是男孩的特点,而不是缺点,我们要学会把男孩的‘不同转化为男孩的‘资产。这是拯救男孩的重要原则……”
三
老师们,男孩淘气、爱捣蛋是荷尔蒙惹的祸。这点我们都知道,可你知道青春期以后,男性身上的睾丸素是女性的15倍这个特点吗?
“15倍呀,可以转化成‘资产的呀!”如果校长、老师都知道的话,那如何理解很多学校连课间活动时间,也不允许孩子们跑跑跳跳或大声喧哗呢?又如何理解有些学校甚至连一日三餐也要做出“禁止发出声音”的规定呢?
很显然,如下三种解释是合乎逻辑的。第一种解释是,我们对男儿本性知之不深;第二种解释是,我们虽然知道也认同,但并没有真正认识到它的重要性;第三种解释是,我们中的很多人都患了“因噎废食”这个毛病,只要他们在闹腾,我们的第一反应就是考虑如何扼杀他们的“捣蛋因子”。
那试想,上课时,我们不允许学生乱动弹,甚至头晃一下就要去指责;在课间活动时,又不让他们喊几声;就连就餐时,也要禁止出声,那他们怎么憋得住呢?他不趁你没看见,就往墙上踢几脚,或是把那无处使的劲使在那水龙头或消防窗上,又怎会甘心呢?
再进一步去想,有“攻击性”倾向的男孩子,的确常常会惹是生非,但有几个孩子是故意为之呢?譬如,有一面雪白的墙壁,课间短短几分钟就出现了密密麻麻的脚印,那很可能就是有个男孩说:“我能踢一米多高!”紧接着,就有其他人不服气,要与那男孩一比高低……说白了,是他们那争强好胜的“捣蛋因子”在作怪。
老师们,当我们懂得这些道理后,是不是就不会惧怕他们瞎闹腾了?是否就会认为“这样的男孩才像男孩”了?是不是就会在如何教会他们驾驭自己的攻击性上大做文章,而不是竭力去消灭男孩的攻击性了呢?
四
其二:为何在课堂上不是吵闹就是睡觉的学生中,男孩总是多于女孩,甚至于要多得多?
据我在一些中职学校做问卷调查时得知,认为这一问题出在“中职生大多本就是厌学者”的老师,占39%;认为问题出在“玩心重的男孩,心思没放在学习上”的老师,占47%;认为“授课方式有问题”的老师占7%。后来让大家谈谈时,我却发现,说来说去,无非是两个“当然”:一个“当然”是,厌学的男孩子精力无处消耗,而你又不让他吵闹,他当然就只能睡觉;另一个“当然”是,玩心重的男孩,玩起来往往就会忘乎所以,当然也就无心学习。
有趣吧,听起来,这两个“当然”,是多么有哲理啊。可问题是,就算这些老师分析得都不错,但是不是依然只将视线盯在男孩子的表象上了呢?换言之,是否依然没有“由表及里”地去探究男孩的本性,即我在前文中讲过的“是什么”的问题呢?我的回答也同样是那两个字“当然”。
来听听性别教育专家迈克尔·古里安给出的答案吧,他说:“男孩的大脑与女孩大脑相比,更多地依赖动作,更多地依赖空间机械刺激。男孩天生更容易接受图表、图像和运动物体的刺激,而不易接受单调的语言刺激。如果教师在讲课时说得太多,那么与女性大脑相比,男性大脑更有可能感到厌烦、分心、瞌睡和坐立不安。”
老师们,当我们知道了这个道理后,是否就明白了为何中职学校这类男孩特别多的根源了呢?难道不正是因为他们是一群“像男孩”的男孩,才被他们以前的老师“说得太多”,而“说”成了学业上的落伍者吗?至少与“说得太多” 有关系吧?那他们目前这种“非吵闹即睡觉”的现象,是不是同样也因为是我们“说得太多”,而令他们的大脑厌烦、分心、瞌睡了呢?
如果你我能认识到这些,是否就会反思我们自己做错什么了?
也许有很多人会说:“你说得不无道理,但知易行难呀!”我承认,想要让这类孩子在上课时不吵闹、不睡觉,或是少吵闹、少趴着,的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我的看法是:不容易不等于没办法,看准了、悟透了,就一定有办法。至于究竟怎么做才好,在后面关于厌学方面的文章中,我会详谈。
五
其三:现实中,有些老师常说某某男孩有“多动症”,并动辄建议家长把孩子带回去求医。那你的根椐是什么?会不会把男孩子的“多动”现象与“多动症”混为一谈了呢?你有把握将这个区别说清楚吗?如果你说不清楚,人家是否可以怀疑你是故意找个理由将学生推到校门外去呢?
两年前,我看到过一本书,在我看来这是一本难得的男孩教育真经,书名叫《拯救男孩》。在这本书中,著作者对这一问题的阐述,可以说“一语惊醒梦中人”。
原文是这么说的:“多动症表现有三大特征:注意力涣散、活动过多、情绪冲动,其中,注意力涣散是其核心特质。我们一定要记住:不能根据‘多动一个特征就判断一个孩子患有多动症。比如一个男孩虽然活泼好动,上课经常违反纪律,但他在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时,可以长时间地保持注意力,这就不是多动症,他只不过是对课堂学习没兴趣……”
以此推理,假如你就是那个只要看到男孩“好动”,就以为他患了“多动症”的老师,那是不是因为你对这方面的知识了解得还不够,而犯下了自以为是的错误?
六
最后再补充一点:
因为中国人自古以来都是把男儿当作家族的“种子”来看待的,因而在这个“独苗”家庭渐多的时代,也就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护种子”、“催种子”现象。
比如,为了不让这些“独苗”磕着、碰着、伤着,家长们恨不得做个金钟罩,将孩子罩起来;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家长们恨不得将孩子塞进书包里。如此一来,本可以自然地野一把的男孩子,原本有时间去野一把的男孩子,究竟还剩多少呢?这么做的后果又会怎样呢?恕我直言,“男孩弱化”现象,恐怕迟早要成为国难。
因此,如果从这一角度看,我们身边还有这么多具有男儿特质的男生,岂非幸事?如果我们能不讨厌他,而是对他们的特点、特质进行深度研究,并将他们这些看似令人闹心的缺点,往正确的方向引导,岂不是教育的幸事?
(责编 赵 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