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我国居民收入倍增计划
2013-04-29向丙浩
向丙浩
摘 要 十八大报告中,首次明确提出了居民收入倍增计划,计划到2020年实现国民收入和城乡居民收入相比2010年翻一番。对比日本50年前的国民收入倍增计划的实施情况,我们可以得出许多启示,这些启示对于我国实现收入倍增计划具有重大的实践指导意义。而从中国国情来看,收入倍增计划是符合我国国情的,是一种历史的必然,并且具有足够的现实可行性。
关键词 收入倍增 国民收入 改革
中图分类号:F131.3 文献标识码:A
一、我国的居民收入倍增计划概况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已经快速、持续、稳定地发展了三十余年,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国民生产总值有了飞越式的增长,基本经济条件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居民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提升。在此条件下,刚刚结束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到2020年,实现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这是中共首次明确提出居民收入倍增目标。而在此之前,中共十六大提出,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力争比2000年翻两番;中共十七大提出,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两次大会均未对“居民收入”增长提出具体量化目标。
十八大报告所提出的“居民收入倍增”是剔除物价上涨因素的实际增长,而非“名义收入”。这充分体现了报告中强调的“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收入倍增计划”提出之后,全国各地争相加入倍增队列。目前,甘肃、贵州、江苏和中原经济区已经制定了本地区的居民收入倍增计划。其中,甘肃省审议通过《甘肃省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倍增计划(2012~2016年)》,提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5%以上,以实现未来5年城乡居民收入翻番的目标。包括河南、山西、山东、河北、安徽5省的中原经济区也提出了收入倍增计划目标。
二、世界其它国家的居民收入倍增计划概况——以日本为例
当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提高居民收入将成为一个国家经济阶段发展的重点,世界上许多发达国家都曾经历过这样的阶段,比如日本、俄罗斯等。特别是日本,是一个很具有代表性的例子。日本国民收入倍增计划对我国加快经济转型、完善收入分配具有重要的启示。
二战结束后,日本创造了令世界叹为观止的高速增长奇迹,并一跃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经济大国。此后却陷入了低工资、低产业构成和高外贸依存度的“两低一高”发展困境,突出表现为经济增长放缓,收入差距增大,社会矛盾尖锐。为摆脱困境,1960年,日本新上台的首相池田勇人宣布启动为期十年的“国民收入倍增计划”。在该计划下,池田内阁引入了最低工资制,扩展社会保障,完善养老保险金,提高健康保险付给率。政府增加了公共投资,从60年代初平均每年增加25%左右;从1961年开始,每年在个人收入调节税和企业税上共减税1000亿日元,同时降低利息、扶植公债和公司债市场。再者,政府也制定新立法以增加农业从事者的收入,协助中小企业推进设备现代化与专业化生产,提高劳动生产力。
这一计划的主要目的在于使经济达到极大的增长,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以及实现充分就业,消除日本经济所具有的经济结构不平衡状况;其具体目标是 10 年后实现国民生产总值及人均国民收入增长1倍以上。国民收入倍增计划在日本实施的结果是,国民生产总值和国民收入的实际年平均增长率达到11.6%和11.5%,超过计划规定的目标;实施计划的第七年,便实现了国民收入增长1倍;人均国民收入按市场价格计算,从1960年的395美元,增加到1970年的1592美元;十年间实际工资平均增长83%。
日本的国民收入倍增计划在日本经济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之所以取得这样好的效果,是因为他们把经济发展的目标,确定在全民的收入增长上,把这一核心要点作为这场新经济运动的名称、口号和旗帜高高举起。用国民收入的增长来带动经济总量的增长,而不是用经济总量的增长来带动国民收入的增长,以国民收入倍增为第一目标,经济的发展就会井然有序;用经济总量的增长作为目标,不对人们的收入做出规定,财富分配次序就会混乱,经济发展就会失衡。日本的国民收入倍增计划,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成为日本民族具有高度凝聚力的象征。市场经济就是要调动人的积极性,推动人人消费,拉动内需,经济才能持续发展。当然,日本在实施这一计划的过程中也存在着很多的问题,诸如通货膨胀、两极分化、大城市人口过密化和农村人口过疏化等问题。
三、我国居民收入倍增计划实施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首先,居民收入倍增计划对于我国来说,具有很强的现实必要性。第一,从经济发展阶段上看,一方面经济发展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有能力有必要对一些经济方面进行改革;另一方面我国又面临着一些问题,如出口受阻、收入差距过大、个人消费不足等。实施居民收入倍增计划,使得我国在一个相对明确的历史时期内,使经济总量、人均量和经济品质踏上一个更高阶梯,增加国民财富,壮大社会中间阶层,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从整体上提升国家的经济社会面貌。第二,从经济发展方式上看,过去我国的经济增长长期依赖出口和投资的拉动,消费对经济的作用并没有足够明显地体现出来,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很大,特别是在当下全球经济危机和债务危机的影响之下,过去经济增长方式的弊端已经很大程度地显现出来,再加上过去由政府主导的过度投资造成的生产过剩,使我国经济增长的视角不得不转向内需。居民收入增加,才能释放居民的消费能力,摆脱过去长期依赖出口和投资促进经济增长的状况,使消费占经济总量的比重得到提升,使经济发展方式更加合理。
其次,从现实情况来看,实施居民收入倍增的计划具有足够的现实可能性。第一,从制度和政策层面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能够进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从而可以保证居民收入倍增计划的强力执行,一定程度上能克服单纯市场调配资源的缺陷,使计划实施避免陷入“市场失灵”的困境。而且,国家改革政策的持续深入开展,能够及时解决发展中遇到的问题。第二,从宏观经济层面看,我国具备推行收入倍增计划的两个必要条件:长期的经济增长及建立在长期经济增长基础上的劳动生产率提升潜力。对于我国经济而言,一方面城市化尚未完成,这是延续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重要基点;另一方面,工业化改造、产业升级和转型的潜力巨大,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劳动力质量还相对较低,劳动生产率的提升潜力依然十分巨大。第三,从我国经济增长的现实情况评估,收入倍增的目标并不算太高。根据统计测算,按照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标,年均经济增速只需保持在7%-7.5%即可实现。根据普遍观点,我国经济以8%的年均增长速度发展20年是完全有可能的,所以收入倍增并非遥不可及。
四、实施居民收入倍增计划过程中需要提防的“陷阱”
虽然居民收入倍增计划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好事,但在实施过程中,如果不能很好地处理可能遇到的问题,那么将有可能对长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产生严重的不良后果。所以,我们必须要提防可能遇到的“陷阱”:第一,地方政府搞大跃进,劳民伤财。中央刚提出居民收入倍增计划,地方就推出了自己地区的居民收入倍增计划,有的比中央的目标高很多。第二,可能推高房价。居民收入增加了,除了一部分消费,其他大部分可能要寻找投资机会,就目前来看,比较可能的投资方向主要还是房地产投资。如此一来,调控房地产的目标可能要落空,社会矛盾可能会进一步激化。第三,可能推高通货膨胀。提高居民收入,提长消费需求,如果生产不能很好地保证,那么不可避免地会推动商品价格上涨,以至于出现新一轮通货膨胀上升趋势,进而为调控通货膨胀带来严峻的挑战,同时抵消收入倍增的效用。
(作者:河南大学经济学院经济学专业2010级本科生)
参考文献:
[1]顾建平、朱岩.日本国民收入倍增计划对我国分配改革的启示.经济研究导刊.2012.08.
[2]蔡成平.中国版“收入倍增计划”.金融时报.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