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代城市精神建设的一致性研究

2013-04-29刘惠颖

学理论·下 2013年6期
关键词:人文理念一致性

刘惠颖

摘 要:如何科学解读城市文化对市民的要求与期待,如何真正体现城市以人为本的属性,如何提高市民们的生活品质和幸福感,都是与一致性的城市精神分不开的。同时,在提炼一致性的城市精神的同时,更不能够忽视多元价值与主导价值的交互作用。第一部分探讨一致性城市精神应该具备的要素;第二部分探讨一致性城市精神的时代要求,并分析一致性城市精神建设中的关键问题即主导价值与多元价值如何实现良好的交互作用的问题。

关键词:城市精神;人文理念;市民意识;一致性;多元价值

中图分类号:C9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8-0100-02

学术界对城市精神文明的研究涉及学科较广,较少有城市社会学的单一视角研究。近十年来,研究者开始从城市规划、城市个性、对城市病的担忧以及对提升城市竞争力的期望等多个方面来阐述其与城市精神建设的关系,但关于城市精神的单一研究还较少且缺乏系统性。

各大城市兴起的城市精神建设热潮引发了笔者对城市精神一致性和多元性的思考。本文希望结合城市建设各个领域的观点,获得更开放的视角,聚焦于我国当代一致性城市精神。我国当代城市精神在提炼一致性的过程中应该具备怎样的要素,应该符合怎样的时代要求。

一、一致性城市精神应具备的要素

(一)培育公民意识与公民性

笔者认为,比起文化视角下的城市精神,我国当下广泛关注的城市精神在含义上更加贴近都市意识,即一个具体都市的人所应具备的精神,如北京人所应具备的精神可称为首都意识或首都精神。当下描述这种都市意识的词汇包罗万象,但一致性城市精神的建设始终要围绕着21世纪最核心的四个特征,即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公民社会和人的尊严。①在以民主政治为基础的公民社会中,都市意识的主要内涵就是公民意识和公民性,公民意识是“理想的、符合城市市民形象的、规范的诸意识形态”,“公民性”则是“特定的城市地区居民所共同具有的性格特征、思想方式和行动方式的总和”[1]。

我国各大城市的精神口号评选对公民意识和公民性是有所体现,但也有民众指出这些口号大多雷同,甚至笑称其为校训或职训。事实上这与我国市民总体素质较低的现实分不开。我们的口号集中讨论的是一种城市生活所必需的规则意识和公德意识而非城市人的精神状态,对公民意识关注较多而对公民性关注较少。诚然,为了持续改善我国公民意识不强的情况,确实应当强调规则意识和公德意识的重要性。这两种意识不仅是现代都市文明人的标志,也是我国任何一个城市及其市民都迫切需要的。但为了紧跟我国社会转型的城市步伐,一致性城市精神更应该突出时代气息和城市特色,让市民拥有进步的心态和与城市发展层次相匹配的综合素质。例如,在我国很多城市的精神口号中都出现了包容性一词,这绝非偶然,而是与我国当下频繁大规模的人口流动关系密切。它要求城市人在对待和接纳新城市人方面有宽阔的胸襟;要求每一个生活在城市里的人,不论是原住民还是外来者,都要有对城市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最终才能达成人与人、人与城市之间的良性互动。

(二)体现城市行政意志的人文属性

要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城市精神的意蕴也应当同时体现在城市行政意志中。众所周知,当下的这股精神建设之风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城市行政力量的推动。但在外化的口号宣传之余,我们更应该关注的是城市精神的内化价值。城市行政意志不仅要体现其引导市民建立精神家园的作用,也要引导执政者以有效的行动获得市民的支持。例如,在市民真正关心的住行问题上有所改善。虽然雷克斯提出的“住宅阶级”理论和卡斯泰尔“政府主管的产业对待公民是不公正的”的洞见是基于资本主义发展新阶段的特征而言的,却很能揭示我国城市发展弊病的一些根源,使我们不得不反思这些年城市房产开发和交通建设的走向,它们是否与最初意义上的城市文明相矛盾,比如长期“空室”的大型楼盘,过度分割的大路网等等,不仅降低了城市效力,更让市民们无法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到切实的发展和便利。

二、一致性城市精神应该符合的时代要求

(一)优化城市空间

城市空间与城市精神具有内在统一性。但在我国当下很多城市的发展中,由于过分强调经济个性,对城市空间做出了拙劣的规划。这在很大程度上归因于文化理念还没有很好地渗透在城市规划和建设的各个环节中,“整个都市只剩下具有一定秩序、组织关系和完整性的建筑实体”[2]。

近年来,我们在城市居住空间上规划不断向外借鉴,却不免产生弊病:小区建设中常因追求绿化和美化的所谓硬指标而浪费了大量资源;小区面积的无限扩大给居民实际的交通出行带来诸多不便。一些真正有益的经验却还没能被我们真正运用起来,例如地狭人稠的日本在城市空间规划方面开辟出特色道路,大中小城市都在集约使用土地的概念下将市民的居住空间规划得住行合宜。以此为参照,我们的专家学者也开始推出更加精明的“微循环”理念,提倡分散地有计划地重塑城市社区。①

除此之外,关于城市公共空间的利用也是值得关注的问题,只有充分、贴切地应用城市的传统和现代文化,才能达到公共空间最佳的空间利用效果及文化展示效果。我国的大城市在这方面做得还远落后于香港、台湾,更难要求竭力在经济上像大城市看齐的过程中还能够留出余力来关注这个问题了。即使在上海、北京这样的大都市,也存在着过分看重文化活动,忽视掉一些和市民们生活联系更为密切的公共文化空间和氛围的营造问题。一方面,都市文化活动进入社区频繁上演,对于丰富市民文化生活的确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相比发达地区更加便民亲民,真正为大多数市民所用的公共图书馆,露天书吧乃至便利店里的公共文化设施,我们的那些高大宏伟的图书馆和貌似齐全的社区文化设施常常流于形式。

(二)关注城市生活品质和居民幸福感

上海申博的口号“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还余音在耳,百姓对于美好的追求始终简单清晰:首要的就是吃住行,现在却频遭阻碍。这再次印证了我们的城市亟待人文理念支撑的观点。在人文理念的支撑下,培育良好的社会风气,才能达到根治这些社会问题的效果。我们的城市在建设中常常舍本逐末,将居民切实的生活体验抛之脑后。引用学者龙应台的话更是贴切,“验证一个国家和城市是否发达,一场雨足矣;如果发现积水盈足,店家的茶壶头梳漂到街心来,小孩在十字路口用窝子捞鱼,这大概是个发展中国家;发展中国家或许有钱建造高楼大厦, 却还没心力去发展下水道,高楼大厦看得见,下水道看不见,所以要等一场大雨才看得出真面目来”[3]。我国很多城市之所以还经受不住一场雨的考验,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符合现代城市人文诉求、重视居民幸福感和城市宜居性的城市精神理念还没能体现在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上。

(三)重视主导价值与多元价值的交互作用

城市精神的一致性常常难以得出准确结论,不仅是因为城市精神本身就处在一个不断完善的动态过程中,更是因为很难在短时间内从多元化的城市文化中提炼升华出一个统一的城市精神;加之我国城市的异质性尤为明显,常用的划分如几线城市,沿海或内陆以及东中西区位,实际上已经隐含了很多城市文化、价值、精神方面的区别,更不用说还有古城与新城、革命城市与西化城市、新兴城市与衰落城市这些直接标示着城市文化差异的区分了。

因此,如何对待多元价值及其与主导价值的关系,是我们发展一致性城市精神又一个不可回避的议题。我国城市现存的问题是:在存在着众多多元价值的同时却不能发挥多元价值对主导价值的作用,两者不能很好地融合互动;主导价值在某种程度上单向作用于多元价值,且这种单向作用价值往往并非真正意义上获得公众认可的主导价值,只是在各种因素的合力下显示出较大的影响力而已。笔者认为,单凭这股时而盲目的影响力很难达到我们期待的效果即塑造更加美好的城市。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城市迅速扩张,一方面给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生机活力,另一方面也导致了城市个性衰退与丧失。因此,如何使主导价值和多元价值实现积极良好的交互作用成为了值得探讨的议题。

事实上,主导价值和多元价值的交互作用放到现实中,主要体现为大城市与中小城市的发展关系,而城市间发展关系的走向则主要依据城市的总体发展战略。事实上,我们对大城市的态度从原先的控制,过渡到今日不仅要首位发展,还要谋求其带动整个区域的发展。这其中最为关键的就是引入了城市群的概念,强调城市群作为一种新型结构关系所带来的空间生产能力[4]。而引入城市群的概念后,我们在考虑不同规模和类型的城市对建设城市精神的要求时,就不仅要看到它们各自的特点,更要看到其互动关系。

长期以来,大城市的繁荣总是和周边的中小城市割裂开来,无法形成真正的布局系统科学的地域性结构,这也导致了一致性的城市精神无法在一个整体区域内整合与提升。城市地理学认为,一个城市的城市精神在很大程度上是由该城市优势区位的融合带来的。要找出中小城市的优势不妨联系其在精神文明建设上的中介性来看。按照这个思路,可以发现中小城市不仅在人口总量、人口构成和生活氛围上不同于大城市和乡村,在精神文明建设状态上也有着显著的居间性。这种居间性自然是利弊共存的,然而我们在发展过程中却常常忽视了对其优势的利用。其中,人才难留和资源单一流向大城市就是最典型的例子。笔者认为,这和我们没能发掘中小城市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的优势有关。米兰·昆德拉说“小的优势发挥到极致,就是雅典这样的伟大文明。”小城的优势不仅在于自身,更在于它对整体格局的意义。多元化是大国城市化的出路,而中小城市正是提供这种生态多样性的源泉。“小城特殊的氛围,安静的状况,提供着另一种生存状态,另外的人才。”②因此,我们需要加强对中小城市精神建设中介性的关注,保持住它们的特征和活力。

大城市有它不可替代的使命,小城市也有它无法或缺的作用。在城市精神文明建设过程中,依据各自的特点,平衡两者的关系,才能使其“和而不同”,使其成为推动我国大都市发展战略的重要力量。

参考文献:

[1]鲍宗豪. 城市精神文化论[J].学术月刊, 2006,(1).

[2]高志利.城市发展的精神要素分析[J].中国城市经济,2012,(2).

[3]杨柳依.龙应台眼中的一场雨[J].课外阅读,2007,(7).

[4]张鸿雁.城市形象与城市文化资本论[M].南京: 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2.

[5]蔡禾. 新城市社会学[M].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6] (美)R .E ,帕克,等. 城市社会学[M].宋俊岭,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97,

猜你喜欢

人文理念一致性
关注减污降碳协同的一致性和整体性
注重教、学、评一致性 提高一轮复习效率
对历史课堂教、学、评一体化(一致性)的几点探讨
IOl-master 700和Pentacam测量Kappa角一致性分析
人文服务理念在图书馆读者服务中的体现
ONVIF的全新主张:一致性及最访问控制的Profile A
人文理念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浅析电视平民话语权的发展阶段
解读纪录片《第三极》的人文理念
日语教学与人文精神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