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老年丧偶案主进行社工治疗的尝试
2013-04-29刘开继杨娜
刘开继 杨娜
摘 要:通过实际个案,尝试运用专业社会工作手法,对案主进行有效干预,使之走出困境,重新获得生活下去的希望和勇气,也为社工人员提供了一套相对规范典型的操作模式和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案,一是初步接触与其建立联系,二是进行资料收集和问题评估,三是制定明确的目标和实施方案,四是再次进行评估。
关键词:社会工作;老年人;评估;介入
中图分类号:C913.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8-0095-03
一、案例基本情况
唐老伯,男,82岁,退休中学教师,于2012年5月5日住进南京市某社会福利院。他结婚已有50多年,有4个子女都不与二老住在一起,一直与老伴两人相依为伴,两人感情非常深厚,生活融洽。唐老伯的退休生活比较舒适安逸,平时常在自家附近的公园与几位老同事结伴下棋、打牌,老伴在家料理家务。可世事难料,就在5个月前,老伴因肺癌做手术失败,在短短十几天的时间内没有留下一句话便撒手人寰。老伴的后事料理完毕,唐老伯心情十分悲伤,子女们看在眼里,疼在心里,就请来了一个保姆照顾他,可没多长时间,唐老伯总觉得保姆对他态度不好,没有老伴那样贴心周到,没过多久就把她辞退了。这样一来唐老伯独自一人在家就没人照顾了,子女们又忙于各自的工作与家庭,于是就商量将他送到福利院养老。但老人住进福利院后,一改以前开朗的性格,经常一人独坐在一处,很少与其他老人交谈。他所在生活区工作人员发现此现象后,担心会影响其生理和心理健康,于是反映至福利院社会工作部,社工人员随即开始介入服务。
二、问题的分析
针对唐老伯这样的案例,经过初步诊断,社工人员分析出问题在于以下两点。
第一,老年人晚年丧偶,是一个社会常见的现象,但在面临这一问题时,不同人有不同的表现。那么如何帮助案主走出这一生活挫折的阴影,使之重新建立起生活的信心,是社工人员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本案案主唐老伯就是由于刚刚丧妻,这使他往常平静幸福的生活彻底改变了,他与老伴相濡以沫,感情深厚,老伴的突然离世,让他还没来得及有个心理缓冲,以致带来了巨大的精神打击。老年人的情绪平时在生活中容易被掩饰,但在与工作人员或他人深入地交谈和接触中,只要涉及其妻子的话题时,他就会不由自主地泪流不止,悲伤之情溢于言表。其实唐老伯的内心是极其痛苦与悲伤的,如果长期将这种不良情绪积压在心里,很容易对自身的健康造成损害,严重的还会导致抑郁症、老年痴呆等症状的出现。
第二,虽然说唐老伯对所在的福利院设施,还有服务等方面都比较满意,他自己也表示现在的生活是清静无为,知足常乐。但在与他的谈话中,却有意无意透露出,他对现在这种状况的厌烦与失望,看到这里老人的生活,他得出这样一个结论,进了福利院就说明自己老了,不中用了,等于宣告已进入了等死阶段,有一种强烈的被剥夺感。案主目前社交范围明显变窄变小了,在一起玩的朋友变少了,他离开了自己原来所熟悉的生活圈子,一种孤独感、被抛弃感油然而生,新的生活模式让他感到无所适从,心中充满了无助与不安,这也是他不能释放的不良情绪之一。
三、方案的构建
(一)初步接触与其建立联系
在上述案例中,一名社工通过努力和唐老伯建立了初步的联系,唐老伯对他比较信任,我们可以通过这一点,邀请这名社工和我们一起来为唐老伯服务,通过他的引荐,我们得知唐老伯的困难,对我们自身的能力进行检视,我们是否有能力解决问题。唐老伯面临两方面的问题,我们已经清楚,之后我们应该进一步促使唐老伯进入案主的角色,我们应该给予唐老伯鼓励,树立他的信心和对我们机构的信心。这里可以通过介绍成功案例、经验,来鼓励唐老伯。然后澄清唐老伯的期望,告知唐老伯机构基本情况,让唐老伯对自己的问题有更清楚的了解。我们评估他的问题,并且需要进一步明确问题。
(二)资料收集和问题评估
在完成第一阶段的工作后,唐老伯正式成为我们的案主,第二阶段我们的主要目标是,尽可能多地详细地收集与案主所带来的问题有关的资料,从中了解问题的成因,确定问题的性质,发现问题解决的入手点。首先是唐老伯的个人资料包括籍贯、年龄、性别、教育程度、婚姻状况、收入等基本个人资料。然后是环境资料包括家庭环境、朋辈环境、社区环境和工作环境等。在收集完资料后进行问题的判断,对于唐老伯来说,她面临的主要是心理和情感问题。分析其原因,最大的原因是老伴儿去世带来的精神孤独和不适应感。
(三)服务计划的落实
当我们明确了唐老伯的问题之后,就可以制定明确的改变目标以及具体实施方案。我们针对唐老伯采用的是认知行为理论、角色转换法以及理性情绪治疗法。
第一次治疗辅导:在辅导过程中,工作人员运用认知行为理论,让案主谈谈面对丧偶经历的感受,抒发内心情感。工作者可以通过交谈的方式,或者教案主可将自己的眷恋怀念之情,用日记的形式写出来。
第二次治疗辅导:针对老人悲伤的心情主要是由于老伴的去世,工作人员采用角色转换法帮助他释放郁闷。让老人想象如果是自己先去世的话,老伴会是怎样的心情,他希望老伴怎样过往后的生活。然后告诉他,他的妻子对他也有着同样的希望与祝福。最后让他自己思考他现在的生活是否符合这种希望。
第三次治疗辅导:让案主回想和老伴的相识到结婚的过程,分享以前和老伴生活的快乐时光,在回顾中工作者帮助案主分辨什么是理性,什么是非理性的信念。从旁适时疏导老人,引导案主正确认知,让案主明白人的生、老、病、死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失去了几十年朝夕相处、休戚与共的老伴确是一件令人痛心的事情,但这又是无法避免的现实。对老伴最好的寄托和思念,应该是保重身体,坚强、乐观地活下去。
第四次治疗辅导:鼓励他主动与其他房间的老人接触交流,多交朋友。让案主知道其实很多老人的想法和他是一样的,担心自己不受欢迎,担心对方不好相处,害怕得不到对方真诚的对待,内心却渴望和其他人接触。让他明白只要他踏出第一步,就一定会在新环境中交到新的真心朋友。一方面要帮助他人,从中赢得别人的尊重和真诚的友谊,让他感觉到自己是被需要的。另一方面,又要求助于人,通过别人的帮助,使自己的心态从紧张趋向松弛。如果自命清高,遇到困难不肯求助于人,或者对别人的困难不屑一顾,结果必然加剧自己的孤独感。
(四)结束服务、评估和服务跟进
随着我们工作的进行,唐老伯的问题也逐步得到解决,这时候我们需要进行评估,评估分为过程评估、结果评估以及第三方评估。
1.过程评估
主要评估在我们为唐老伯服务过程中,各项工作是否完成,有哪些不足需要改进。
2.结果评估
评估服务效果,唐老伯的问题是否得到解决,效果如何。是否需要转案或继续服务。
3.第三方评估
利用机构的资源优势,对工作者在日常服务中的各项情况进行客观的评估,有利于今后更好地开展工作。
四、解决问题的技巧
这里涉及专业社会工作在开展个案工作时所需要的各种技巧,包括会谈技巧经常运用的真诚、专注以及怀旧、生命回顾等辅导技巧。
(一)会谈技巧
在老年人个案工作过程中,社会工作者与案主要有一种特定目的的专业性谈话,这种谈话必须相互接受。在此期间,双方交流经验、分享情感,表达各自的观点和态度,案主向社工袒露自己的心声,社工向其案主表达愿意提供协助的诚恳态度,并借此机会收集一些有用的信息资料,与此同时向案主传递正面的情绪支持,输入希望与信心,从而提升案主解决自身问题的能力。会谈的技巧主要有如下几点:
1.真诚
真诚是人与人之间达到有效沟通[d2]的基础,社会工作者真诚地表示愿意给案主提供帮助,有利于与其建立良好的专业关系。如果社会工作者的态度真诚,没有专业的脸谱和权威化的姿态,就可以拉近彼此间的距离,有效降低案主对社会工作者的自我防御的心理倾向。
2.专注
专注是指工作者面向案主愿意和案主在一起的心理态度。它表现在社会工作者对老年案主的言语、表情、心理感情的高度关注。这种专注不仅有肢体语言专注的表达,还有心理专注的表达,通过倾听案主的谈话,观察对方神态和语气,揣摩和体会案主的心理活动。在某些人生的重要时刻,有人陪伴是非常重要的。当工作者以专注的神情面对案主,案主就会感觉“他与我同在”、“他在专心地陪伴我”,这无疑会给案主带来心理上的支持,增强面对困难的勇气和信心。
3.同理心
同理心代表了社会工作者对老年案主设身处地情况下的了解与沟通,表示社会工作者对案主有一种感同身受的理解。同理心的运用可以协助案主与社工人[d3]员之间建立专业助人关系,澄清问题本质、探索未运用的潜在机会,订立目标,发展策略及计划等。社工要让案主明白自己知道他的感受,并且要在语言上告诉案主你明白他的那些感受。同理心的层次也有高低之分,低层次的仅是一般性的理解表达,而高层次的则需在较好的专业关系基础上,社工人员运用专业的知识和力量,去引导、影响老年案主,逐步帮助案主用客观的眼光和视角看待自身的问题,以求进一步实现有效沟通,从而挖掘出潜在的、隐含的或透露不足的部分。
(二)辅导技巧
1.怀旧
怀旧是通过老年案主回顾他们过去生活中最重要、最难忘的事件或时刻,从回顾中让案主重新体验快乐、成就、尊严等多种有利身心健康的情绪,帮助案主找回自尊和荣耀。这一方法被许多案例证明对调整老人心态十分有效。另外,通过怀旧,案主也可能再次体验过往岁月中不愉快的事件,但案主对不愉快事件的追述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他们的自责和内疚,减轻焦虑不安的感受。社会工作者也应从侧面引导案主,使他们能够清楚认识到,也许一切都是身不由己,过去的就让它过去吧。
2.生命回顾
生命回顾是指通过生动缅怀过去一生成功和失败的经历,让案主重建完整的自我。鼓励老年案主将整个人生的经历尽可能详尽地倾诉出来,以达到内省的目的。生命回顾与怀旧不同的是,它是对整个人生的回顾,而不只是回顾生命中最重要的时刻和事件。因此,它更系统详细,也更能让老人面对自己的人生境遇,体味人生的价值和意义。通过生命回顾,许多老年人能够减轻自责内疚的焦虑心理,重塑自我。
五、对于未来长期目标和建议
目前该个案收到一定成效,但是如果就此中断,恐怕难以有新的进展,为了更好地解决问题,建议机构继续关注这个个案,为此提以下建议:
第一,由于每个房间的老人生活习惯、家庭背景、个性特点不同,必然在共同生活中产生各种矛盾。院方可以考虑老人的兴趣、生活习惯及作息时间等情况后再安排房间,如把习惯9点左右睡觉的老人分在一个房间,习惯早睡的老人分一起等等,最大程度地减少不和与摩擦。
第二,案主本身有与社会接触的愿望,不满足于封闭的环境,机构就应该尽可能地给予他机会,让他能走出去与外面的老人交流互动,一方面能缓解他的悲伤心理,降低他的孤独感,另一方面也能让案主觉得自己并没有与社会脱节,仍然是社会中的一员。如定期地带老人去公园等。
第三,老人的内心需要儿女们的“精神反哺”,即使老人住在福利院,但与子女的联系是必不可少的,如果机构实在无法满足案主要求的时候,就应该适时地让他的子女来完成。
第四,老人非常希望有人经常与他聊天、闲谈。因此,社工人员要与老人每天交谈15分钟以上,并做好谈话日记,及时掌握每个老人的情绪变化,制定有针对性的“入住适应计划”,帮助新入住老人顺利渡过入住初期,使之安心欢度晚年。
参考文献:
[1]何雪松.社会工作理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4.
[2]王思斌.社会工作专业化与本土化实践[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8.
[3]仝利民.老年社会工作[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