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宜市耕地数量质量变化情况与保养对策
2013-04-29黄瑞梁栋刘馨蔓
黄瑞 梁栋 刘馨蔓
摘 要:阐述分析了信宜市近5a来耕地数量与质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耕地数量锐减,流失过快,人地矛盾加剧;质量和生产条件日趋恶化,旱涝保收面积逐年下降,针对此现状,提出了耕地保养对策。
关键词:耕地;保养对策;信宜市
中图分类号 S341.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3)06-06-02
根据《信宜统计年鉴》,2006年信宜市耕地面积为
40 508.27hm2;2010年信宜市耕地面积为37 707.87hm2。近5年来,受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信宜市耕地数量和质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1 耕地变化情况
1.1 耕地流失过快,人地矛盾加剧 人多耕地少是我国的基本国情,这种情况象对于“八山一水一分田”的信宜市来说更加突出。耕地面积日趋减少,人口日益增多,人多耕地少的矛盾在很长一段时期仍无法改变。信宜市人均耕地面积仅有0.03hm2。2006-2010年,信宜市耕地面积从40 508.27hm2减少到37 707.87hm2。
近5a来,征用耕地促进了信宜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农民生活水平快速提高,但目前常用耕地面积仅有31 955.67hm2,数量锐减已严重影响到我市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尽管信宜市每年都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垦复土地,但耕地后备资源仍十分有限。至2010年,信宜市未利用地只有533.33hm2,其中大部分为山坡地,缺水严重,开发利用成本高,难度大。
1.2 耕地生产条件变化情况 近5a来,信宜市各级政府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开展标准化农田建设,但在进行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的过程中,城镇周围和公路两旁的优质良田被大量占用,导致农田有效灌溉面积和旱涝保收面积出现了明显的下降趋势。2006-2010年间,有效灌溉面积由17 728.33hm2降至17 697.93hm2,幅度达0.17%;旱涝保收面积由同期的14 996.2hm2降至14 855.33hm2,幅度达0.94%(见表1)。2006年末,信宜市有效灌溉面积、旱涝保收面积占耕地总面积的比例分别是46.95%、39.40%。
2 耕地保养对策
随着大量优质农田被非农建设征用,信宜市各级政府逐渐意识到要加强耕地地力保养,提高耕地质量。为此,政府和相关部门加大投入,采取有效措施,开展了中低产田改造和地力培育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2.1 加强中低产田改造,改善农田耕作条件 信宜市积极落实中央和省关于发展粮食生产的一系列扶持政策,不断增加投入,大力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高标准严要求地开展了整治围内排灌系统、建设农田路网和培肥地力等农建改低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近5a来,政府先后投入5.6亿元进行农业综合开发、农田水利整治、标准化农田建设、中低产农田改造等,共计受益农田3 866.67hm2;投入6 000多万元,建设耕作道路2 000km。通过整治,改善了农田生产条件和农业生态环境,提高了土地产出能力,土地租金大幅度上升,农民得到了实惠。
在改造中低产田、实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议案项目中,许多项目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例如2006年东镇镇塘面村的低改项目,所涉及的官步、塘一、塘三、塘四等自然村,地处市郊,共有人口1 200多人,耕地面积40hm2,其中旱田面积26.67hm2,是有名的“望天田”。过去由于水利和农田排灌设施不完善,致使每年的早晚稻产量较低,常年平均单产在250~300kg/667m2徘徊。利用省低改资金项目实施后,建成拦河水陂1座、水轮泵站1座、农田“三面光”排灌渠2km,有效地确保了农田长期有水灌溉,使水稻平均单产达505kg/667m2,比以往增产205kg/667m2。2009年,镇隆镇德乔村在省农业厅、省扶贫办的支持下,投入200多万元用于德乔村北风垌低改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北风垌垌面开阔、坑坑洼洼,地形落差大,原有水渠残旧不堪,漫灌串灌严重,有2/3农田由于得不到灌溉,只好作旱地用;由于没有排洪设施,也有2/3农田遇涝受浸。改造后,排洪系统完善,排灌调控自如,道路四通八达,田面平整,耕作方便。实施该项目平整土地共完成土方25 000m3,建成宽2.5m、高0.8m的机耕路1.3km,“三面光”排洪渠1.08km,“三面光”排灌两用渠4.26km。项目完成后能抵御20a一遇的洪水;机耕路、人行路效果能达到整体规划合理的要求,横直路四通八达,既实用又美观;做到村村机耕能下田,队队耕作用车辆,户户收获不用担。改造前的北风垌,由于生产耕作条件较差,农田基本上除了种植水稻外,很少种植其它经济作物,土地的利用率和产出率都很低。经过改造后,北风垌的农田由于完善了排灌设施,提高了地力,农民积极改种效益高的经济作物,建成了20hm2无公害蔬菜基地和6.67hm2韭菜花种植基地。农业产值由原来的每667m2630.4元,提高到3500~4700元,整个项目区年增加产值91.8~130.2万元,加上节约劳力成本,年增加经济效益101.4万~139.8万元。仅2008年全村人均收入突破5000元,村集体收入也达到了7万元。2008年,丁堡镇丁堡村2008年实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议案项目,建成农田“三面光”排灌渠1.85km,有效地改善了排灌条件,使该村整治的26.67hm2水田,667m2早晚稻分别增产稻谷105kg、92kg,取得了明显的增产效果。
2.2 狠抓合理增施有机肥,培肥地力 近年来,信宜市增加投入,培肥地力。一是狠抓稻秆还田措施的落实。信宜市把稻秆还田作为双夏生产的重要任务来抓,积极推广机械收割,使稻秆还田覆盖率稳步提高。2006-2010年,稻秆还田面积分别占当年早造插秧面积的76.8%、78.3%和79.2%。为了进一步提高机械化水平,增加秸秆还田量,对用于稻秆还田的机耕柴油每667m2补贴5元。由农业技术部门指导农民推广水稻田施用“腐秆灵”技术、推广稻秆覆盖马铃薯等冬种经济作物技术。这样既改善了土壤理化性状,培肥了地力,又有利于提高冬种经济作物品质,而通过水旱轮作又抑制了作物病害的传播,减少了农药用量。据信宜市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在镇隆、水口、东镇、池洞等4个镇的试验结果统计,晚造稻秆覆盖冬种作物的田块要比对照田块的土壤有机质增加0.185g/kg,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评价含量比对照增加12.6mg/kg、8.8mg/kg、5.3mg/kg。
二是大力推广种植经济绿肥。信宜市很多镇农民都有冬种蔬菜、绿肥的习惯。利用收割后的水稻田,不用犁耙、碎土整地,立即播种或移栽蔬菜,以及时赶上蔬菜上市季节。蔬菜收获后留下的大量根、茎、叶成了有机肥,提高了地力,有利于粮食作物增产增收。2006-2010年,镇隆镇蔬菜冬种面积累计达1 333.33hm2。近5a,信宜市累计利用冬闲田冬种蔬菜0.67万hm2、苕紫1 000hm2和紫云英4 133.33hm2。由于措施落实,耕地质量得到明显改善,土壤有机质、全氮、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等指标显著提高。
2.3 建立健全监测网点,积极开展土壤监测 土壤监测是土壤普查的后续工作。信宜市是广东省开展土壤监测最早的地区。通过选择有代表性的地块和农户,监测当地的作物品种、播种时期、施肥水平、病虫害严重程度、作物产量和土壤肥力的变化情况,有利于掌握耕地地力的发展态势。1984年以来,信宜市农业部门根据省土壤普查办公室的要求,在完成第二次土壤普查的基础上,对全市洪积砂泥田、麻砂泥田、洪积泥田、河沙泥田、砂泥田、冷底田等6大类型水稻土,相应地设立了怀乡镇富多村、合水镇石硖村、水口镇高岭村、金垌镇径口米场村、东镇镇新里村等6个地力定位监测点,其中怀乡镇富多村点自1990年开始被省调整为国家级监测点。通过对土壤地力指标和土壤重金属含量进行跟踪监测,以全面了解耕地土壤肥力和土壤环境质量的变化趋势,为指导耕地质量建设和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提供科学依据。 (责编:陶学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