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第三只眼看转型

2013-04-29

E药经理人 2013年9期
关键词:药养床位数医药行业

在第五届中国医药企业家年会上,与会者提到频率最高的一个词是“转型”。印象最深的一个观点是:20年前,一批民营医药企业诞生,很多产品卖得很好,并不是因为它有专利,而是因为赶上了一个好时代。之后的20年,如果中国的医药行业还靠机会主义在市场上竞争的话,将没有前途。

这是个什么样的“好时代”?听起来抽象,其实说穿了就是“以药养医”的时代。

不用回溯很长的历史,最近的数据就足以说明问题:近5年来,全国财政对公立医院投入仅为10%左右,但就是在这样微薄的支持下,全国各类医疗机构床位数却增长了约58%;而从医疗机构收入构成来看,药品费用占比近5年来—直维持在50%上下,撑起了医疗机构存续的半壁江山。

也就是说,尽管今天以药养医的体制积弊已是众矢之的,在很多方面医药行业亦深受其累,但必须承认,正是这一体制,使医疗和医药两个行业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内达成紧密的共生共荣关系,医药行业事实上多年来一直享受着“以药养医”带来的体制性红利,因而“很多药没有专利,也可以卖得很好”,因而“一家医院就可以养活几家药企”。

这些年,业内每每谈起“以药养医”,“利”的一面甚少提及,但其实又都心照不宣:当出于理性宣示要革“以药养医”命的时候,也意味着到了跟这样一个“好时代”说再见的时候。按照这个逻辑,转型是大势所趋。

然而人性是有弱点的——在紧迫的事和重要的事之间,我们会优先应对紧迫的事,而长期与结构性趋势带来的挑战往往会被有意无意地“放一放”;亦或是心存侥幸,“走一步看一步”,“摸着石头过河”,毕竟时至今日,以药养医虽已是明日黄花,可医改工程浩大,难以一蹴而就,既得利益还在,“好时代”尚未终结。这回答了另一个问题:转型为什么不容易?

从这个意义上说,当下中國医药企业的战略转型还远非到生死抉择的地步,而是为了更好地跨越,从容地进入全新的时代。因此它不是一个普适的选项,它只适合那些富有远见而非亦步亦趋的企业,它只适合那些追求价值创造而非一味逐利的企业,它只适合那些敢于自我否定的企业,它只适合那些能够苦心孤诣的企业,它只适合那些决心赢得未来的企业。

猜你喜欢

药养床位数医药行业
全国城市医疗资源排行榜
浅谈医药行业管道布置和设计
广州市公办和民办养老机构发展现状的对比分析
全国工商联医药业商会2016'中国医药行业最具影响力榜单
2016'中国医药行业最具影响力榜单揭晓
医药分开难以触及“以药养医”根源
全国公立中医类医院床位规模现状及发展趋势
“以医养医”问题的演化博弈分析
治理抗生素滥用不能满足于“宏观调控”
特快信息专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