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就业
2013-04-292012中国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发展与就业报告编写组
2012中国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发展与就业报告编写组
一、5年毕业生3000万
近几年,中职毕业生人数和就业人数逐年增加。2007年至2011年这5年间,中等专业学校、职业高中、技工学校和成人中专等四类中职学校毕业生总人数超过3000万,与普通高中毕业生数量基本持平。特别是2009年以来,每年毕业生人数都超过600万,直接就业人数超过500万。(数据来源:《中国教育统计年鉴(2007—2011年)》,人民教育出版社。)
二、就业率持续保持在95%以上
2007~2011年,中职毕业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5%以上(本报告所指就业包括直接就业和升学),高于普通高校毕业生的平均就业率。(根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统计,2009、2010、2011年普通高校毕业生的平均就业率分别为87%、90.7%、90.6%。)
中职毕业生选择直接就业的人数在不断增加,近5年,直接就业人数由358.21万人(本文以下数据除特别说明外均来自教育部发布的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情况和就业质量抽样调查结果。中等职业学校数据包括中等专业学校、职业学校和成人中专三类学校,技工学校数据暂缺。)增加到476.4l万人,增幅为33%。
专栏1 2011年全国各地中职毕业生就业率比较分析
从全国各地情况看,重庆、厦门、江苏、大连、安徽五地毕业生就业率在98%以上。其中,重庆市毕业生就业率为98.50%,厦门市毕业生就业率为98.40%,江苏省毕业生就业率为98.36%,大连市毕业生就业率为98.23%,安徽省毕业生就业率为98.02%。除以上五地外,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省份和城市或省级单位还有14个,其中,上海、广东、河南、宁波、浙江、天津、福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广西、湖北等10个地方的毕业生就业率在97%以上,湖南、青岛、四川、海南毕业生就业率在96.77%以上(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辽宁、青海、宁夏、吉林、云南、深圳、山东、河北等地的毕业生就业率在96%以上。江西、甘肃、陕西、贵州、山西、北京等地的毕业生就业率在95%以上。
三、专业对口率超过70%
中职毕业生保持高就业率的同时,社会越来越关注就业对口率的情况。中职毕业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其特点是年龄小,心智不成熟,在人才市场就业中无论是经验还是基础知识储备都不具有优势,而通过中职学校所学到的专业技能无疑是他们未来发展的最大资本。抽样调查结果表明,中职毕业生就业对口率达73%。学有所用不再是一句空话。教育数据咨询和评估机构麦可思公司调查显示,全国2009届本科毕业生专业对口率为67%。这意味着,中职就业对口率远远高于本科院校。
专栏2 示范学校和热门专业对口率更高
据教育部2011年年底对273所国家级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的调查分析显示,毕业生专业对口率平均高达83.28%。据《中国汽车科技人才发展报告》调查显示,中职汽车相关专业2008~2010年间参与调查学校毕业生的平均一次对口就业率分别为84%、85%和87%。
四、半数以上毕业生起薪高于1500元
抽样调查数据显示,中职毕业生起薪均超过当地最低工资标准,近94%起薪在1000元以上,超过50%起薪高于1500元。其中,广东惠州、江苏扬州等城市中职毕业生的起薪高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50%以上,成都市近40%的中职毕业生起薪在2000元以上,高出当地最低工资标准一倍多。95%的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签订了劳动合同,建立起较为稳固的工作关系,其中签订一年以上就业合同的比例达到55%。八成以上的就业学生享有社会保险和公积金,四成以上的就业学生享有五险一金。
五、五成以上毕业生进入第三产业
从2011年中职毕业生就业的产业分布情况看,第一产业占7.91%,第二产业占39.06%,第三产业占53.03%。毕业生就业去向主要集中于第三产业。相应的,2011年度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到2011年年底,全国就业人员76420万人,其中城镇就业人员35914万人。所有就业人员中,第一产业就业人员占34.8%,第二产业占29.5%,第三产业占35.7%。第三产业就业人员首次超过第一产业,成为吸纳就业的第一主体。
从事第一产业的毕业生人数呈回升态势。从近5年的发展看,进入第一产业的毕业生人数已由2007年的29.93万人增加到2011年的41.59万人,增幅为38.96%。从事第一产业毕业生占就业总人数的比例也由上一年的6.42%提高到2011年的7.91%,呈回升势态。
农林类专业的毕业生数和就业人数相应呈增长态势。农林类专业的毕业生人数由2007年的17.01万增加到2011年的32.13万,增幅达88.89%,占毕业生总数的比例也相应提高了1.9个百分点;农林类专业的就业学生数由2007年的15.81万增加到2011年的30.68万,增幅达94.05%,占就业学生总数的比例相应提高2个百分点。
加工制造类专业毕业生最吃香。近5年来,加工制造类专业毕业生的就业人数比例基本保持在就业总人数的1/4左右。2011年,加工制造类专业毕业生的就业人数所占比例和就业率都位居第一,就业人数所占比例比排行第二的信息技术类专业要高出5.4个百分点。
六、75%以上毕业生到各类企事业单位就业
进企事业单位就业是学生主要选择。近5年来,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初次就业比例保持在90%左右。其中,到各种所有制企事业单位就业是毕业生的主要流向,所占比例保持在75%以上。值得关注的是,在直接就业的毕业生中,从事个体经营的毕业生人数和比例呈持续上升的态势。
表1 2007~2011年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去向分布
自主创业学生逐年增多。鼓励和支持自主创业、自谋职业的国家政策为中职毕业生就业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近5年对全国中职学校毕业生就业去向的统计显示,在直接就业的毕业生中,从事个体经营的毕业生人数和比例逐年上升,人数由45.35万增加到70.24万,增幅达54.88%,2011年达到了毕业生总数的13.36%。职校毕业生不仅“就业有优势”,而且“创业有本领”,自主创业创新典型案例比比皆是。
16%的毕业生升入高一级学校。据统计,2011年,全国10个城市146所中等职业学校升入高一级学校的学生数为1.8万人,占毕业学生比例的16.34%。在这10个城市中,宁波、青岛、张家口的升学比例不低于20%,其中宁波市毕业生升入高一级学校比例达到了35.38%。
实例:
各地建立中职毕业生升学“立交桥”
江苏省改革完善普通高校对口单独招生制度,突出技能考试,扩大本科比例,将往届毕业生纳入招生范围,中职毕业生和普通高中毕业生一样可多次参加高考,允许在苏工作的外省户籍中职毕业生参加本省升学考试。探索中职毕业生注册入学,2011年在民办高职院校和少数公办高职院校正式启动试点工作。2011年,广东省全面启动“三二分段”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有27所高职和100所中职的10个专业大类参与试点,招生近3万人。
七、六成以上毕业生就在本省就业
近5年,在学校所在省(区、市)就业的毕业生人数占毕业生总数的比例提高了5个百分点,充分体现了职业教育尤其是中等职业教育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的特点。
表2 2007~2011年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地域分布
八、八成毕业生在学校推荐下成功就业
近年来,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下,各地相关部门、行业企业和中职学校非常重视学生的就业工作,并通过积极开展校企合作、集团化等多种办学途径,提高了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
之一:集团化办学铺就就业“多向道”。职业教育集团是职业教育重要办学形式,集团化办学以专业为纽带聚合多家企业与职业学校共同育人,为职校生就业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机会。“十一五”期间,全国建立起500多个职业教育集团,覆盖100多个行业部门,开展“订单培养”人数达200多万人。
之二:技能大赛成为迈向未来的“绿色通道”。从2002年开始,国家逐步建立了综合性的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制度。通过“校校有比赛、层层有选拔、全国有大赛”的机制,每年有数百万中职学校学生向社会展示学习成果和技能风采,许多企业和高校得以广揽英才。2008年以来,每年全国大赛的优胜者几乎都被用人单位和相关高校“争抢一空”。
之三:就业指导提供“贴身贴心”援助。全国绝大多数地区都已建立了省、市(县)、校三级职业学校人才就业服务体系和机制,及时发布人才供求信息,为学生就业答疑解惑,组织开展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双向选择活动。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职业学校都设有专门机构负责职业指导和就业服务工作,全国中职学校在职业指导和就业机构工作的专职教师有6万人左右。
之四:专门化市场让更多的职校生受益。根据职业教育“地方为主”的管理要求,一些地方在政府主导下,建立了面向本地区职业学校的专门化就业市场,统一为当地的职业学校学生提供就业服务。与学校自发组织的“校园就业集会”和社会上的“就业大集”相比,这种专门化的市场具有专业针对性强、管理规范、运行稳定、信息权威、服务周到、集约程度高等特点,因而受职业学校、学生、家长以及用人单位的欢迎。
之五:公共就业服务体系面向职校生提供服务。经过持续建设,我国覆盖城乡的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体系逐步健全,城市95%以上的社区都设立了基层就业服务平台,各地广泛开展就业服务活动。许多地方的人力资源市场专门设立职业学校毕业生服务窗口,为毕业生办理失业登记手续,提供就业政策咨询、职业指导、职业介绍和就业培训等服务,一些地方常年开展“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服务活动月”活动以及“技能人才岗位对接”等活动。 (责编 王鹏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