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与新中国之六:钢铁长城
2013-04-29祝志伟
祝志伟
新中国的成立,为全面打造一支现代化人民军队提供了必要的历史环境。毛泽东高瞻远瞩,明确提出人民军队在新时期的历史任务是迅速完成正规化和现代化建设,要建立强大的海军和空军,要建立一支合成化的多兵种现代陆军,还要实行统一的指挥、编制与训练。建国初期,我们的工业基础就是一穷二白,财政经济非常困难,在这样的条件下,人民军队的现代化建设,只能用“举步维艰”来形容。
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美军大举入侵朝鲜半岛,新中国的国家安全受到了严重威胁。中共中央连续召开紧急会议,讨论朝鲜局势,几经审时度势,毛泽东力排众议,毅然作出了出兵朝鲜的决定。
中国出兵了,不仅出兵,而且还赢得了胜利。3年后,美国将军克拉克在板门店停战协议上签字时,颇为伤感地自嘲说:我是第一个在没有取得胜利的停战协议上签字的美国将军。而克拉克的对手——挂帅出征朝鲜的彭德怀,则这样评价抗美援朝战争:抗美援朝使“我军开始了从分散走向集中统一,从简单的兵种走向综合的兵种,从落后的装备改变为比较现代的装备,特别是在与世界头号帝国主义军队的作战中,使我军获得新的作战经验”。这个评价是符合历史真实的。
刚刚跨过鸭绿江时,中国人民志愿军只有一些缴获自国民党的美军在二战期间使用过的旧武器。因为二战后美苏对抗的缘故,苏联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援助了中国60个师的苏式现代武器,其中约4个师的装备转让给了朝鲜。据此,中国军队进行了大换装。换装后,军队武器装备的现代化水平获得了全面提升,首先是陆军部队的组成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拥有了强大的装甲兵和炮兵部队,进攻力量和火力支援力量实现了跨越式质变。空军也通过引进和接受苏联装备迅速发展成为一支拥有各型飞机3000余架的强大空中打击力量,令美国空军司令范登堡惊呼“中国在一夜之间变成了空军强国”。
此外,中国的各大兵工企业也利用苏联提供的一部分技术图纸成功地仿制了第一批国产现代武器装备,使新中国的国防工业初具规模。尽管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朝鲜战场上,为保卫国家安全和维护世界和平付出了高昂的代价,但是我军毕竟拥有了足够数量的新式现代武器,广大指战员也在与世界头号强国军队的较量中,积累了丰富的现代战争经验。
抗美援朝胜利后,毛泽东欣慰地指出:“我们中国人民志愿军的陆军、空军、步兵、炮兵、工兵、坦克兵、铁道兵、防空兵、通信兵,还有卫生部队、后勤部队等等,取得了对美国侵略军队实际作战的经验。这一次我们摸了美国军队的底。对美国军队,如果不接触它,就会怕它。我们跟它打了33个月,把它的底摸熟了。美帝国主义并不可怕,就是那么一回事。我们取得了这一条经验,这是一条了不起的经验。”
1953年12月7日至1954年1月26日,全国军事系统党的高级干部会议在北京召开。与会领导根据毛泽东的统一部署,以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为指针,对此后的军队建设工作做出了全面、系统的规划。
就在这次会议上,毛泽东明确提出:朝鲜停战了,我们可以腾出手来准备解决台湾问题了。
台湾问题本属中国内政,但是,由于美国因素的影响,已经成为复杂的国际国内斗争焦点,受到了中美苏“大三角关系”的制约。当时,最大的困难是海军和两栖作战部队的整体实力弱于美国的台海驻军。因此,解决台湾问题,首先要建立起强大的海军。根据毛泽东关于要准备解放台湾的部署,新中国的军事斗争重心迅速转到了东南沿海,海军建设也得到了应有的重视。
1953年12月4日,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就海军建设问题发表了重要指示:“为了肃清海匪的骚扰,保障海道运输的安全;为了准备力量于适当时机收复台湾,最后统一全部国土;为了准备力量反对帝国主义从海上来的向我国的侵略,我国必须在一个较长时期内根据工业建设发展的情况和财政的情况,有计划地逐步地建设一支强大的海军。”这一重要指示后来成为了人民海军的建设总方针。
但是,早在朝鲜战争爆发时,美国就派遣第七舰队进入台湾海峡巡弋。在美国的支持下,国民党利用其占据的一些沿海岛屿,不断派遣小股武装和特工分子窜扰大陆,沿海地区的生产和居民生活受到严重威胁。几经考量,在充分分析各种有利与不利因素后,毛泽东决定首先解决东南沿海的问题,以“肃清海匪的骚扰,保障海道运输的安全”。1954年7月20日,毛泽东在中南海的高级别军队干部会议上指出:“形势变了,准备打大陈(岛),先解决浙江沿海岛屿,估计美帝不会有大的干涉。你们就准备吧!”
大陈岛位于浙江省东南,它由上大陈、下大陈、南一江山岛、北一江山岛、屏风山岛和竹屿等26个岛屿组成,总面积13平方公里,是国民党在浙江沿海诸岛的指挥中心,也是国民党“反攻大陆”的前哨阵地。
1954年8月2日,国防部部长彭德怀在浙闽沿海岛屿的作战会议上,接受张爱萍的建议,先打一江山岛。为攻克一江山岛,中央军委批准成立了浙东前线指挥部,归军委直接指挥,由张爱萍担任前线指挥部司令员兼政委,一场陆海空三军联合作战的序幕,悄无声息地拉开了。
但是,就在战斗即将打响的前夕,出现了意料之外的情况。12月11日,毛泽东批示:“因美军正在浙东海面作大演习,攻击一江山岛时机目前是否适宜,请加考虑。”接着,气象专家又向前线指挥部提出,实行登陆作战必须具备一定的气象条件,就一江山岛作战而言,必须“风力不大于5级,浪高不大于4级,风速、云量和云高均要适于炮兵、舰艇和航空执行战斗任务的天气”。询问气象站,得到的答复是“浙东沿海的冬季,几乎没有符合上述条件的好天气”。
张爱萍指示:“几乎没有,不等于绝对没有。再给我找!”苦心人,天不负。气象站在反复预测后报告:1955年1月17、18、19日风、浪、潮汐适宜海军作战(18日最好,19日后可能开始转坏)。为此,必须于17日前完成一切作战准备。
1月13日,浙东前线指挥部还是向总参谋部、华东军区发出了如下报告:“进攻一江山岛的各项准备工作已接近完成,征集船只大部到齐,栎新机场扩建工程已告竣工,战勤物资均已齐备,登陆部队组织整顿、编队航行和步兵的登陆突破,纵深战斗及海、空、炮之间的协同动作,经连日多次演习均有显著进步,部队政治情绪的波动已消除,斗志昂扬。战前准备工作虽尚有某些缺点,但已达到能够实施登陆作战的程度。”
1月18日打响的一江山岛战役,在1月20日以人民解放军的胜利而结束。这一胜利引发了一系列连锁反应:渔山列岛和披山岛上的国民党守军迅即撤出了大陈本岛;2月5日,美国政府也下令第七舰队从大陈岛撤走;2月8日至10日,大陈本岛及南北麂山岛守敌全部撤逃,浙江全境解放。
毛泽东欣慰地说:“一江山岛登陆作战,打得很好!我军首次联合作战是成功的。”
首次联合作战的成功,标志着海军、空军和陆军合成化建设已经取得显著成就,军队已在正规化、现代化与合成化建设上迈出了历史性的关键一步。这一步的迈出,是毛泽东运筹帷幄的结果,也是全军指战员共同奋斗的结果。
1949年8月28日,毛泽东接见张爱萍、林遵等海军领导,并为海军题词:“我们一定要建设一支海军,这支海军要能保卫我们的海防,有效地防御帝国主义的可能的侵略。”此后,毛泽东一边部署成立海军领导机构统筹负责海军的建设任务,一边想尽办法和苏联联系,购买舰艇、潜艇和其他海军器材,并聘请苏联专家来华指导海军建设。
朝鲜战争结束后,我军在空军和陆军合成化建设取得重大成就的同时,海军也取得了长足进步,先后组建了水面舰艇部队、护卫舰部队、鱼雷艇部队、驱逐舰部队、潜艇部队和海军航空兵部队、海军陆战队,还建立了海军工程、技术、后勤保障体系,一支强大的新中国海军,已经初具规模。
一江山岛联合登陆作战的胜利,是抗美援朝的伟大胜利后又一次向中外敌人显示我陆海空军的强大战力,发挥了极大的威慑作用。我国与美国顺利建立了大使级谈判对话机制,外交战线的这一胜利让毛泽东开始以新的思路考虑台湾问题的办法,根据他的指示,通过各种途径对国民党发出了“争取用和平的方式解放台湾”的善意,并明确表达了实行第三次国共合作的愿望。此后,新生的人民共和国进入了一个外部环境相对稳定的和平发展时期,军队建设也步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
1955年4月,毛泽东在中央书记处会议上宣布:中国的战略方针是积极防御,决不先发制人。与战略方针的调整相适应,国防和军队建设的思路,也在这一时期作了重大调整。
1956年4月28日,政治局扩大会议召开,毛泽东发表《论十大关系》重要讲话,在谈到军队和国防问题时明确指出:“我们现在已经比过去强,以后还要比现在强,不但要有更多的飞机和大炮,而且还要有原子弹。在今天的世界上,我们要不受人家欺负,就不能没有这个东西。怎么办呢?可靠的办法就是把军政费用降到一个适当的比例,增加经济建设费用。只有经济建设发展得更快了,国防建设才能够有更大的进步。”毛泽东还特别强调指出:“在生产上要注意军民两用,注意学会军用和民用的两套生产技术,要有两套设备,平时为民用生产,一旦有事,就可把民用生产转化为军用生产。”
为了贯彻执行毛泽东提出的军事让路经济、以经济发展加强军事实力的战略指导思想,裁减了一部分军队,下调了军费在财政开支中所占的比例,对军兵种结构和军事院校体系也作出了适当的调整和压缩。据相关资料显示:这一时期国防费支出占国家财政支出的比例,下降到了14%左右,但是军队建设不仅没有受影响,反而有了更大发展。虽然军队规模小了,人数少了,战斗力却更强了;军费比例降低了,军队在装备领域与世界发达国家的差距却大幅度缩小了。在毛泽东军民结合、平战结合思想的指导下,新中国的国防与军队建设,在这一时期取得了举世公认的巨大进步,完成了由单一陆军发展成为一支包括陆、海、空军诸军兵种合成军队的历史任务,并切实具备了在现代条件下进行诸军兵种协同作战的能力。上述成就的取得,为党在20世纪60年代初周边安全局势骤变时成功应对,夯实了物质基础。
进入20世纪60年代后,我国的周边安全形势骤然恶化,呈现出“黑云压城城欲摧”的险恶局面。
在南疆,美空军和特种部队大举进入越南南部,发动了臭名昭著的“特种战争”。越南,实际上已经成为美国进攻中国大陆的又一块跳板。
在北方,中苏关系破裂,苏联撕毁合同、撤走专家,并在中苏、中蒙边境陈兵百万,虎视中华。
在东南沿海,1962年,台湾高考的作文题目竟然是“反攻前夕告大陆同胞书”,虽然岛内部分有识之士讥讽当局让青年学生硬造反共“八股”,但是当时的台海局势,确有一种风雨欲来、一触即发之势。
而在雪域高原上的中印边境,两国边防部队也是摩擦不断,印度国内的反华声浪,同样是一浪高过一浪,印度军队则越过边境,公然蚕食我国领土。
根据形势的新变化,中共中央、中央军委提出了“备战整军”方针,全面加强战备工作,斗争的锋芒,首先指向了侵略越南的美帝国主义。
1963年6月25日,中央军委颁发了《沿海地区海、空情况处置准则》,要求对入侵中国领空的美军飞机采取坚决打击的方针。
1965年4月9日,针对美军飞机侵入海南岛上空的情况,毛泽东作出重要批示:“美机入侵海南岛,应该打,坚决打。海军驻青岛的那个师调去海南岛没有?海军应该调强的部队去,不够就由空军调强的部队去。美机昨天是试探,今天又是试探,真的来挑衅啦!既来,就应该坚决打。海军航空兵和空军应该统一指挥,海军和空军应该很好地配合起来打。”9月20日,美一架F-104C战机在海南领空挑衅,空军2架歼-6飞机迎战,在39米近距离内开炮,美飞行员史密斯跳伞逃生被俘,连呼“太可怕了”。
1965年4月,越南劳动党第一书记黎笋、政府副总理兼国防部长武元甲等领导人,受胡志明委托率党政军代表团访问中国,要求中国扩大援助规模并向越南派出支援部队。
4月22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以6.5亿中国人民的名义向全世界郑重宣告:“中国继续尽自己的一切可能,坚决地、无保留地支援正在进行抗美爱国正义斗争的越南人民。”
对于援越工作,毛泽东明确指示:“越南南方凡是提出需要,我们有可能办到,就一定满足。有些我们有的,越方没有想到,我们要主动提出,如蚊帐、雨具、医药、救急包。压缩干粮也可以。南方生活苦,肉松也可以。”
1975年,越南北方胜利实现了国家的统一。此前,越南党和国家的缔造者胡志明已经去世,去世前,他对中国对越南的无私援助作出了评价:“恩深、义重、情长。友谊之光,万世辉煌。”
1962年10月8日,印度军队发起代号“里窝拿行动”的越境作战,悍然大规模入侵中国领土。在毛泽东的部署与指挥下,西藏、新疆边防军奋起反击。这是一场速战速决的规模较大而现代化水平较低的边界局部战争。战争历时1个月,以中国全面击退印军进攻并主动停火撤军而告结束。当时中国的战略环境十分险恶,居然也敢打,令世界各国的军事家都击节赞叹。法国人和以色列等国家的媒体都由衷地赞叹:“内行人的战争!”“潇洒至极的战争!”
是役,解放军俘虏印军第七旅旅长达维尔准将以下7000多人,自己却无一人被俘。
中苏关系破裂后,苏联继承沙皇俄国的大国沙文主义,明目张胆地向中国发出了挑衅,苏联政府公开发表声明,声称:沙皇专制政府虽然崩溃了,但俄罗斯国家的边界不应该毁灭,沙皇政府从未同中国政府签订过任何不平等条约……“柳条边”和长城是中国“北部疆界的标志”,中国西部边界“没有超出甘肃省和四川省”。
苏联政府错误地认为,只要在中苏边境打几仗,就可以威慑中国政府接受它的领土要求。但是,中国没有屈服。在1969年3月2日、15日、17日的珍宝岛战斗中,双方边防部队互有伤亡,两党、两国的关系降到了冰点以下。在此情况下,苏联政府不得不改变策略。从1969年3月21日晚开始,苏联方面几次向中国表示想和毛泽东直接通话。苏联驻华临时代办也几次找中国外交部,声称“奉苏联部长会议主席命,有话要转达”。毛泽东对此的回答是指示前线部队:着即“加强我岸兵力、火力部署,以逸待劳,准备后发制人”。
9月上旬,苏联部长会议主席柯西金利用赴越南参加吊唁胡志明之机,向同时前去吊唁的中国党政代表团提出,要在回国途经北京时同中国总理举行会谈。中国方面答应了这一要求,随后通过周恩来总理与柯西金的交涉,珍宝岛事件的风波终于平息下来。
20世纪60年代初期,在毛泽东领导下,国家针对四面受敌的不利态势,进行了全面战备,发起了中印边境反击战、援越抗美,还和苏联在珍宝岛爆发了军事冲突。所有这些军事斗争都取得了辉煌胜利,这是毛泽东那一代领导人为新中国的长治久安作出的历史性贡献。在毛泽东的领导下,通过一系列军事和外交斗争,有效地消除了战争隐患,维护了国家安全。而且,恰恰在这一时期,国防尖端武器的研制工作取得了重大发展,原子弹、氢弹相继试爆成功,核潜艇、中近程导弹、中程导弹、中远程导弹、洲际导弹也相继完成试验,打破了帝国主义和霸权主义的核威胁、核讹诈,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增强了我们的综合国力。而所有这一切辉煌成就的取得,都与毛泽东等老一代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呕心沥血,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压题照片:1962年9月21日,毛泽东接见击落U-2飞机的解放军地空导弹部队某部营长岳振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