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产到底还能不能调控?
2013-04-29许一力
许一力
社科院更是发文称,今年中国房价已面临全面失控。那么失控的关键环节出在什么地方呢?是中央政府么?是房地产商么?是银行么?都不是,历来房地产关键的失控环节都在地方政府。
我们深切感觉到地方政府对于地产调控的态度实在太重要了。如果地方政府真要动真格降本地房价的话,房价还真是能迅速下降的。看来真正能触动房价的方法还是多着的,比如增加土地供给降地价,行政管制本地的房价,这些都是动房价的真正有效方法,但是各地政府用了么?
今年一季度,全国公共财政收入增长7%,比去年同期回落7.8个百分点。其中,中央财政收入同比下降0.2%,而地方财政收入同比增长13.7%。中央地方财政收入的冰火两重天,恰恰反映出的,是地方土地收入的暴增——一季度地方卖地收入增加47%。这个数据在全国加大调控力度的当下显得有些可笑。
显然是因为地方政府的财政对房地产太依赖了。目前,房地产相关的税收占地方财政收入的40%-60%,个别地方更高。不卖地,就意味着没有收入,没有收入,不少项目就要断粮,这就意味着地方坏账会呈现一种爆炸性的增长,特别是在前些年部分特大项目上马之后。地方政府债务问题非常严重,只有靠着不断投资,才能让项目周转,不至于出现债务危机。
所以,土地收入对于地方政府,在象征着实权的意味之外,更有着一种保命钱的味。地产调控的最大猛药在于改变地方政府的态度,让地产调控跟乌纱帽挂钩。未来无论是集中加大土地供应量、加大经适房、两限房等保障性住房的供给比例,这些都是未来可以在各地实施的行政改革手段,甚至是向政府指导价、限利等有待商榷的强硬调控手段,也并非完全没有实行的理由。只不过,我们看到的是,当下,地方政府仍然处于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处于难得糊涂的伪调控节奏中——第一,调控并没有给地方经济带来直观的好处,反而将大规模减少其地产税收;第二,不调控,至少是弱调控,并没有为其带来直接的害处。
房价与地方政府的关系早已经成了一种“非不能也,实不为也”的互利局面。中央想要打破这种循环,就必须从更加精准的角度出击。无利不起早,而乌纱帽恰恰是这样一个利,有这样的利害驱动,相信地方政府会很快找到楼市难于调控的症结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