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党建工作“精品” 助推核电自主化发展
2013-04-29朱珊珊
朱珊珊
中国核电从这里起步。
上海核工程研究设计院(以下简称:“上海核工院”)诞生于1970年2月8日,是在党中央第一代领导核心的关心下建立起来的。原属中国核工业集团总公司,2007年5月在党中央的统一决策下划归国家核电技术公司(以下简称:“国家核电”)。目前拥有员工1175名,其中中共党员703名,占员工总数的59.83%;35岁以下党员539名,占党员总数的76.67%;部门助理以上干部中党员68名,占干部总数的72.34%。包括中科院院士1名,国家设计大师3名,专业技术人员977人,管理人员269人;还拥有甲级工程设计等20余项资质证书,先后有415个项目获得国家、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优秀设计奖,并获得了全国“五一劳动奖状”、“上海市文明单位”九连冠、“上海市职工最满意企业”三连冠、“中央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单位”、“2010年度全国实施卓越绩效模式先进企业”等诸多荣誉。
在这样一个知识分子高度集聚的、以核电工程研究设计为主的高新技术企业,党组织是如何始终坚持“人才强院”的发展战略,关心、爱护和培养广大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加强高层次、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呢?带着这个问题,记者专访了上海核工院党委书记董宪康。
记者:董书记,“728”是中国首个核电工程——秦山核电站的代号,也成为其总体设计院——上海核工院的代号,首先,请您介绍一下“728”的发展史,好吗?
董宪康:1970年2月8日,是上海市传达周恩来总理关于同意在沿海建设核电站指示精神的一天,也是正式启动相关筹备、研制工作的一天,于是“728”便成了中国首个核电工程——秦山核电站的代号,也成为其总体设计院——上海核工院的代号。从那一天起,我们就有了一个共同的称谓“728人”。
荣耀感,源自于诞生之日就付诸于身的历史使命;而归属感,则源于40多年来创业征程中的协同奋进,以及对创业精神、品质的凝练和坚守。为更好地总结、发扬一次创业精神价值,经全院调研、全员参与,2011年上海核工院提炼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科学严谨、敢为人先,团结协作、为国争光”的728一次创业光荣传统,并组织学习《无尽的能量》、《我想对你说——对上海核工院传统的承继》企业文化系列丛书,追溯历史、传承精神。
建院40多年来,我们先后完成了中国第一座自行设计建造的秦山30万千瓦核电站的总体设计和核岛设计,实现了中国核电“零的突破”;完成了中国第一座出口巴基斯坦恰希玛30万千瓦核电站的设计总包任务,使中国成为世界上为数不多的核电工程出口国家之一。目前,作为技术主体院和国家重大专项技术责任单位,承担了世界上第一个AP1000第三代非能动先进核电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国家使命。
种种成就、荣誉的获得,无一不是来自于全体“728人”众志成城的创业奋斗,而其中凝聚人心的“魂”则是“家园文化”,它是上海核工院在4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不断沉淀、培育、形成的幸福感源泉,是“728人”在建设现代创新型企业的同时,致力强化的优良传统。
记者:核工院提出了“以人为本”的“家园文化”,听来新鲜。董书记,您能简要介绍一下吗?
董宪康:上海核工院着力培育核安全文化。对内,遵循着“以核为先、以合为贵、以和为本”的企业价值观,这种核安全文化理念根植于上海核工院血液之中,并不断通过扎实有效的培训、宣贯传递给新员工,并作为新员工“入职教育链”的一环。一方面通过团委组织宣讲团进部所,在新员工中实现质量安全意识的全覆盖;另一方面又通过签订质量承诺书、实施新老员工帮带制度,让新员工熟悉质量法规流程、耳濡目染前辈严谨的工作态度,在日常工作中的质量安全意识不断强化。每年6月、9月的安全月和质量月,集中有力的系列宣贯活动更是一次核安全文化理念的深化。
对外,上海核工院始终立足体现核电行业特性,积极开展核电科普讲座,传播绿色、环保理念。2011年,日本福岛事故发生后,为进一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安全、高效发展核电”的要求,上海核工院成立了由党政领导和技术专家牵头、团委为主力的核电宣讲团,联合社会主流媒体、社区、学校,深入组织核安全文化教育活动,强化员工质量意识和核安全文化素养;并与新华社、解放日报、东方卫视、上海电视台、凤凰卫视等多家主流媒体形成采访联动机制。同时设立市民热线咨询,积极履行社会职责,消除社会“核恐慌”。核安全文化理念已经成为上海核工院内的一种共识,并渗透于企业发展的方方面面。“为了我们的美丽家园”,这种使命感和责任意识,正如一轮煦日,为企业这棵大树注入了不竭的活力,使它根深、枝繁,而后叶茂。
上海核工院的“家园文化”里,既有微观层面一个个新颖温馨的活动,如爱心编织送温暖、集体婚礼;也有中观层的制度支撑,如员工满意度测评、合理化建议信息平台;还有宏观上对核安全文化的坚守,如推出系列产品——文化短片、文化丛书和文化讲坛,打造“职工艺术节”精品工程,“728”达人秀,等等。可以说,“家园文化”饱满立体地向我们展示了核工院以及核工院人身上,那种温情、细腻、执着的品质风貌,那种阳光、健康、青春的人文气息,它恰如一汪叮咚的清泉,仅从那潺潺流水声中,便能感受到清甜。
“家园文化”,最凝炼地表达了“728人”对国家、对事业、对同事的态度,培育的不仅仅是对家园的爱,更是一种以“国”为“家”的使命感和情怀。
因为爱,所以使命必达;因为爱,所以悉心呵护;因为爱,所以以之为“家”。
记者:在加强青年员工思想道德建设方面,上海核工院的新员工“入职教育链”印象深刻,仪式化场域的“三忠诚”教育也更是别具一格。
董宪康:针对近年来每年新进员工近200人的现状,我们核工院在“教育从入院抓起”的指导原则下,建立梳理了一套跨时约半年的集中式入职教育宣教工作系统,致力于培养员工“忠诚于国家、忠诚于事业、忠诚于企业”的意识,提升员工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入职教育链“八环”紧紧相扣:
第一环,启动仪式。在接受国家核电统一培训(军训)的基础上,学唱司歌、院歌,让企业核心价值观深深扎根于新员工心中,激昂新员工斗志,建立集体荣誉感。
第二环,专业培训仪式。组织新员工进行为期1个月的集中培训,每天安排2个小时,从核电基础知识、企业文化、质量管理、业务流程等方面,全方位了解工作现状,尽快的适应环境。
第三环,归属感建设。通过入职、帮带仪式,强化新员工“三忠诚”教育。通过帮带拜师仪式:徒弟以茶代酒敬拜老师,老师回赠清茶给徒弟;团队向师徒双方赠送镌刻“师徒情缘”的茶杯等环节,营造尊敬师长、提携后者的良好氛围。
第四环,学习先进仪式。开展学院史、学《无尽的能量》、演讲比赛、诗歌朗诵会等活动,深入了解核工院的先进典型,以榜样的力量促进新员工的成长。
第五环,新员工汇报演出仪式。通过小品、歌舞等文艺节目的表演,反映新员工入职宣教的阶段性成果,并挖掘出具有组织能力和艺术细胞的优秀新员工,从而为丰富核工院精神文化生活增添新鲜血液。
第六环,专题质量宣贯仪式。由团委组织质量宣讲团走进生产所,围绕《质量自查手册》,就设计文件编制基本流程、文件模板填写说明等一系列内容,与新员工面对面地进行培训,以此规范文件编制质量、提高生产效率,培养新员工严谨作风。
第七环,组织新员工党员培训仪式。增强党员意识教育,激励其在本职岗位上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第八环,发放员工手册、《新员工入职宝典》仪式。手册内容涵盖衣食住行方方面面,为新员工工作、生活提供便利。
经过一系列全方位、分层面、有节奏的培训后,新员工普遍完成了从学生到职业人,再到国核人的转变,实现综合能力的提升,更快更好地投入工作实践。新员工入职教育链已经作为一项品牌工作获得了广泛的认同,也成为上海核工院持续发展、保持后劲力的有效抓手。
记者:上海核工院党委是如何以能力提升和作风转变为着眼点,加强干部、人才队伍建设,助推核电强国事业的发展?
董宪康:干部队伍、人才队伍是企业发展的优势资源。院党委在工作推进中,始终坚持党管干部、党管人才,大力加强干部队伍、人才队伍和党员队伍建设,不断推动院整体发展能力与核心竞争力跨上新的台阶。
首先,抓好干部作风建设年工作,提升干部的科学领导能力。2012年是我院中层干部的换届年,提升干部队伍的“精气神”,对干部岗位的选拔调整和平稳过渡,具有积极的意义。院党委组织全体干部和党支部书记,一是围绕能力建设,开展为期2个月96学时的管理心理学专业培训,提升干部思想政治工作能力;组织干部经验交流、院领导讲授管理经验等活动,实现新老帮带,促进管理经验传承;开展《领导力素质模型》测评和干部职业发展调研,进行能力和发展评估,对干部成长进行全方位指导。二是围绕作风建设,开展管理制度学习测试,进一步提升程序化的工作理念;组织干部承诺大讨论,强化干部的大局观、使命感、责任感和改革创新的信心和决心;开展“我心中的好领导”形象征集;编印《干部手册》,树立学习榜样,宣传精神文化成果。通过22项干部作风建设的专项活动,全院干部和党支部书记比照管理规定、比照工作要求、比照群众需求,进行自我改进,创新了干部工作的理念和方法,营造了风正、气顺、劲足的发展氛围。
其次,抓好学习型组织建设,全面优化人才培养体系。院党政密切协作,始终坚持“国内领先、世界一流;人才成团队、人才成梯队;互补竞争、共同发展”的人才发展目标,探索科学合理的、多样有效的人才培养方式、模式和机制,制定不同层次人才的培养计划,探索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机制,提高人才综合能力和素质。一是依托国核大学上海核工院分校,积极推进培训体系建设,发布教育培训政策,进行分级管理体系建设,立足院发展战略目标和员工的发展需求,开展内容丰富、特色鲜明的培训活动;二是依托网络教育平台,形成涵盖300余门课程,3500余份专业论文、学习资料、工程案例和多个精品课件的知识共享平台,形成多层面学习交流格局,全面营造知识共享氛围;三是依托学科建设、重大专项科研课题实施、创新团队的开展等多方面手段,通过科技研发、工程设计、技术服务三大主业的工程实践,建立“骨干人才——高级人才——领军人才”的人才成长阶梯,各学科建立“学科人才”梯队,分重点、分层次地开展人才培育工作,打造多层次学习、培养和交流格局。2012年,我们核工院被评为上海市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与终身教育先进单位;我们大力实行院务公开制度,获得了“上海市厂务公开先进单位”荣誉称号。
再次,坚持民主生活会制度,促进交流,达成共识。我们组织召开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转变工作作风,提升管理水平,着力推动国际一流研究设计院建设”为主题的院领导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会前组织理论中心组学习党的十八大报告,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一中全会上的重要讲话,胡锦涛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等文件精神,以及上海市第十次党代表大会精神和十届市委一次、二次全会精神;通过党内外党风监督员座谈会和中层干部座谈会,充分听取干部群众对院领导班子及成员的意见,并及时向院领导班子成员反馈;院领导班子成员也在会上围绕民主生活会评议要求,就个人重大事项、思想、工作、学习、作风等情况进行对照检查,认真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提出努力方向和整改方案。另外,结合干部作风年建设活动,我们还在7个党总支、24个党支部中召开中层干部民主生活会,对照干部承诺要求和“我心中的好领导”征集意见,进一步提升干部的综合素质和带领团队开拓进取的能力。
记者:上海核工院党委又是如何以思想政治研究、合理化建议等多种形式为载体,大力推进员工的创新行动?
董宪康:院党委积极响应“国家核电”党组关于“全员创新、全面创新、岗位创新”的工作要求,结合创先争优活动,以“支部创新年”为载体,从创新的多个维度入手,全面开展员工创新行动。通过创新工作座谈、员工创新论坛,充分碰撞思想火花,对工作进行深入务虚,进行思维创新;通过企业管理和思想政治研究,围绕对标管理、质量管理、项目管理、人才培养、基层党建、风险管理等6个方面,深入开展企业发展瓶颈问题和难点问题的专题研究,进行理论创新和管理创新;通过引入结构化会议等新颖的行动学习方法,倡导干部将方法融会运用于工作,提升工作效率,进行工具创新和方法创新;通过两轮创新大比拼比赛、支部创新主题活动,激励全体党员结合岗位实践,破解工作难题,进行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通过合理化建议平台,汇集全体员工的智慧,为工作想建议、出点子,开展各种小改小革的创新,努力打造“人人想创新,人人能创新,人人会创新”的生动局面。
在开展员工创新行动的过程中,院党委也非常注重对于具体工作方式的创新,以谋求创新成果效用的最大化。特别是在企业管理和思想政治工作中,经过持续地探索实践,形成了研究课题开题、课题调查研究、小组讨论研究、行动学习推进、科技讲堂宣讲、研究成果发布、末次会议复盘、政研成果转化、纳入绩效考核、执行力奖评选等环节构成的“政研十步法”,形成PDCA闭环工作链,确保创新研究的深入开展、创新成果的及时转化、创新能力的螺旋式上升。2012年,共形成技术创新类成果36项、改进革新类成果44项、论著论文类成果41项、建议点子类成果13项,共计134项的工作创新成果。院工会组织专家委成员、党政工团代表分类进行评审,并择优23项上报“国家核电”党组。
我们将继续围绕企业的中心任务和发展大局,着力发挥党委的政治核心作用,增强企业发展的软实力,扎扎实实地推动生产,把党的先进性建设成果转化为推进核电自主化事业的实际成效。
新的历史时期,新的机遇,新的挑战,不变的是对于“卓越”的坚持。在国家核电的领导下,上海核工院将继续抓好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与时俱进,不断探索工作新思路新方法,实现技术与管理的双跨越,为中国核电事业再立新功,再创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