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体育学”学科定位探析

2013-04-29赵志丽

搏击·体育论坛 2013年9期
关键词:体育课学科教材

赵志丽

摘要:近两年来,关于“体育学”究竟该独立还是继续寄托于“教育学”门类之下的议题不在少数,尤其是体育人士对其颇为关注。但是,目前针对这一问题,各专家学者也没有明确的定论,为了深究影响“体育学”地位的因素,从而可以清楚确定体育学的地位。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主要从体育学的发展现状方面进行研究,结果发现:目前体育学科存在的诸多问题:“体育”概念界定模糊、体育学科设置不成熟、学校体育处境尴尬等。得出结论:体育学自身的发展还有很多不完善、不成熟的地方,暂时还不能脱离出教育学而独立为一门学科门类。

关键词:体育学 学校体育学 地位

中图分类号:G8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643(2013)09-0031-04

在艺术学从一级学科变更为学科门类的通知下达以后,体育人士就开始坐立不安了,大家一致认同体育学也该上升为学科门类,其不宜继续留在教育学门类之下,体育学学科已经超越了自然、社会、历史等学科的范畴。在体育地位提升这方面,相关部门的人士也提出过申请,但都未曾通过。教育部之所以没有批准,肯定有其顾虑、理由。为了能够更深入地了解体育学的情况,本文从体育自身着手对体育学的地位是否应该提升做较深层次的思考、探讨。

1 “体育学”发展现状

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国门大开,体育思潮随之涌入中国。20世纪20年代,体育就已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随着历史的发展,体育学科不断完善、规范。

1.1 “体育学”超越了“教育学”的范畴

体育学既是一门白成体系的系统科学,也是一门属于人学范畴的综合性学科门类。近年来,体育学学科的广度、深度不断加大,与哲学、医学、经济学、社会学、历史学等多门学科相交叉。多年以来,体育学一直被定位为教育学学科门类所属的一级学科,这对其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比如,学校体育学归为教育学下还是合理的,但是,诸如社会体育学、群众体育学、体育经济学等学科与教育学已有一定代沟,继续归于教育学下着实有些勉强。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体育学科领域的拓展,这种勉强性已越来越显著、越来越突出。从当今体育学科发展状况和社会需求变化等情况看,体育学应作为独立的学科门类加以建设和发展。

1.2 “体育”概念界定模糊

“体育”一词从引进到目前为止,各时代研究者从未停止过对其探讨,尤其是在体育活动已成为社会活动中重要部分的今天,更是探讨的激烈。“体育”的概念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不断变化,这种变化使人们对其内涵、外延的理解出现了一定的混乱现象。通过查阅中国《辞海》、《现代汉语词典》、《体育大辞典》、《体育科学词典》、《新华词典》以及相关书籍、论文等发现体育概念界定非常模糊,有多种说法,从而导致人们对体育的核心内涵不清楚,在对体育问题的认识上出现很多错觉。比如:体育人、体育人才、体育科学人才等概念的界定。

1.3 体育学科发展不成熟

体育自身内部的结构、内容体系还不成熟,在学科发展、教材的编排、内容设定中还有很多不完善的成分,体育自身提出的问题很多,但是还不具备解决的方案与能力。

1.3.1 体育教材设置方面

教材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一个重要途径,它具有权威性、基础性。目前,中小学体育教材在内容设定上缺乏明确的标准和界限。大学体育教材,尤其体育专业教材,有一门课程多种版本教材的情况,体育教委会一定要对教材进行严格审核,防止低质教材的出现,找出一套最适合学生学习的教材。还有,教材的内容设定上也出现了一定的问题,例如,在田径教材的编排中,跳高成绩是由H1、H2、H3决定,而在不同版本的田径教材中出现了不同的结果,“十一五”版的教材中H1、H2、H3的定义与2006年6月版的田径教材的定义不同,跳高成绩公式也不同,前者是H1+H2+H3,后者是H1+H2-H3,像这样不统一的理论对实践的指导可能会出现误区。还有有关运动选材的教材,大多数的内容都是浮在表层,缺乏深层的理论来指导实践中的选材。

1.3.2 体育学二级学科更名方面

关于国家教育部对体育学新专业目录的调整消息,体育学下设的二级学科“运动人体科学”更名为“运动科学”、“民族传统体育学”更名为“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学”。教育部学科更名也是顺应社会发展趋势的,但是,深究其内涵,我认为其缺乏一定的说服力和理论实践依据,“运动科学”较之前的范围更广了,更难让人理解此专业的学生到底是学什么的,如何去安排他们课程,到底该如何培养这方面的人才。还有,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本是隶属关系,现在却变成了同一级别,这似乎很矛盾,缺乏一定的理论、实践依据。

1.3.3 体育学二级下设学科归属方面

一些二级学科下设的学科存在很大的局限性,比如:运动选材学应属于运动训练学的范畴。但是,近两年的运动训练教材中已经剔除了运动选材的内容,运动选材成了一门独立的学科,它的起点是运动竞赛,终点仍然是运动竞赛。其本身缺乏独立、系统的体系,着实让人费解。还有,目前争议较多的基因选材,它可能将中国的选材模式推向高潮,但是仅仅在体育领域是很难实现的。

如今的体育项目纷繁多样,一些类似于桥牌、麻将、棋牌等文化类项目到底属不属于体育项目,大家众说纷纭,目前尚未明确定论。

1.4 学校体育学地位尴尬

随着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举办,国家政府对全民健身的大力提倡和支持,各地、各学校陆续出现了一些健身场所以及健身器材。从表层上看似是中国体育大发展的时期,其实这时期的学校体育的发展已经陷入尴尬的境地。

1.4.1 学校体育自身主体责任模糊

自1903年体育首次进入学校以来,学校体育已在中国走过了100多年的历史,这其中有辉煌的业绩,留给我们一笔宝贵的财富,也留下了不少遗憾,带给我们无尽的思考。

体育学的立场认为体质问题是学校体育学的经典问题,也是体育的现实问题,对这一问题,我们应该怎样看待学校体育,站在什么立场上理解学校体育,以及如何把握学校体育与体质、健康的关系,的确是需要谨慎面对的问题。学校体育身系振兴民族体质之千秋伟业,是学校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导致了好多人都把健康问题都归结到学校体育的责任之下。学校体育看似功能强大,但其实不然,学生体质既没有得到根本改善,也没能培养出运动爱好者,许多学生离校后都与体育说拜拜了;最终导致今天的学校体育盲目地扩大自己的能力,不知道自己仅仅是提高储备人力资本的一种方式,而非健康的唯一出路。给自己施加压力,忘记了其本身应该干什么,最终使学校体育失去了自己的个性,也使它的地位开始动摇。

1.4.2 学校体育面对问题持一味躲避态度

近两年来,在一些学校体育活动中出现了学生猝死、晕厥等现象。这种事情引起了政府和学校的高度重视,同时也引起了社会人士的关注。好多网友责骂是学校体育的责任,也有人说是学生和家长自身的责任。然而,由于学校领导对学生在运动中的安全问题过度忧虑,在对其认识问题上出现了错误,促使执行者在实际执行中出现偏差。大多数学校不追其根本,而是下令消减学校体育运动项目,减轻负荷量,比如长跑、单双杠等存在危险、挑战性的项目。学校体育这不是在真正解决问题,而是在逃避。这让好多人瞠目结舌,尤其让体育工作者无从下手,更让学校体育的地位陷入尴尬境地。

1.4.3 学校体育教学存在的问题

1.4.3.1 教学目标不明确

对于体育课的目的,是大家争论的一个焦点,到目前为止,大多数人认为上体育课是为了增强体质,俗话说得好:“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所以我认为上体育课的最终目标是教会学生强身健体的方法,使学生迈向社会时能继续受益。

学校体育课程目标多样化,使体育教师无从下手。

1.4.3.2 教学内容方面

(1)机械化

教师按照设定的教学大纲给学生上课,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教师、学生双边的积极性。体育教师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使教学的深度、广度、进度适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教师要分析学习者的个体条件和教学条件,使每个人的才能品行都得到发展。一种教材,不一定适用于所有的人,要以人为本,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真正做到为学生的发展而制定合适的教材,从而使教师也获得了极大的自由度,不再呆板、机械化。

(2)低易化

如今的学校体育教学中受“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的影响,学校体育改革对以运动技术为主线的教育体系的否定和对学生运动安全为首的考虑,使近几年学校体育从教学内容到教学评价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不断降低课堂内容难度似乎成了一个趋势。教材内容难度降低、运动量减小、及格率急剧提高。许多对学生学习稍有难度的动作都被砍掉了,体育课上学生的运动强度明显下降,体育成绩几乎没有人不及格了。体育课上砍掉了体操中带有“难度”和“危险”的运动动作,好多学校体育课上也去掉了耐力性的中长跑项目,学生不再担心因跳马而受伤;也不用再愁气喘嘘嘘的耐久跑了,教师也不用担心长跑中出现晕倒现象了;再也没有学生为担心体育课不及格而“诚惶诚恐”了。这些做法,暂时看,“不难为学生”,大家都“安全”了,但是从长远看,这种避重就轻、缺乏挑战的做法大大削弱了体育对学生勇敢、顽强、吃苦耐劳等意志品质的形成。

1.4.3.3 教学方法方面

在体育的课堂上,教师仍然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形式单一、呆板,让学生产生了厌恶感。所以我们的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中应该调整方法,选择新颖多样,丰富多彩的教学方法,认清体育运动所具备的特殊规律,按照规律有计划、有步骤的进行教学。使学生在学习中得到乐趣,提高他们的学习劲头。

(1)学生生理机能的适应

在体育课堂中学生身体素质的练习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在每学期刚开始时,由于假期学生缺乏锻炼,身体素质会普遍下降。但是,大多数体育教师在学期开始的第一堂课就给学生加负荷量,例如:蛙跳、俯卧撑、耐力跑等多项结合,学生的身体一时无法适应如此大的运动刺激,出现了运动疲劳、损伤、肌肉严重疼痛等现象,严重影响学生正常生活以及第二堂课的进程。学生可能会从此讨厌上体育课,甚至是恨体育老师。老师们的这种做法既不利人,又不利己,我认为素质的练习,是不可能一气呵成的,而应该贯穿于整个学期的课堂中,循序渐进。

(2)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

学校教师要重视学生体育课学习的评价,不能只是对学生最终成绩的考评,而忽略整个学习过程中其它要素的评价,而且不能采用统一的评价标准,因为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很大,所以在评价形式上既要有定性评价,也要有定量评价。

2 影响因素及解决措施

2.1 影响因素

体育的大发展必须以一定的环境为基础,比如稳定的社会、一定的政治、经济、教育制度、文化背景、思想观念等方面。

2.1.1 政治体制

由于我国多年来都实行的是举国体制,使得政治体制偏向于竞技体育的发展,忽视了社会体育、学校体育的发展,造成学生体质逐年下降趋势。自十八大召开以来,“中国梦”的提出给中国体育的发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会议提出体育对大学校长而言“到了必须抓的时候”,要实现两个百年的中国梦,青少年一代的体质是必须要过的一关。国家、社会、教育各部门深深认识到了当前体育存在着大问题,在新的政治制度引导下体育的发展可能会出现大的改观。

2.1.2 经济基础

中国从地域划分为东部、中部和西部,东部是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中西部是欠发达地区。而在经济高度发展的带动下,东部地区体育各部分的发展明显优于中西部地区。所以,体育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不平衡现象,东部地区体育学的体制、思想、改革、开展形式在中西部地区可能还不能完全适应;另一方面,国家对竞技体育的投入远远大于社会体育和学校体育,而竞技体育对学校体育的依赖程度也比较低。

2.1.3 教育体制

我国的教育体制一直是应试教育,为了提高社会、家长对学校、学生的期望。学校更多的是对学生进行知识传授,而忽视体育的发展。学生文化课任务重,活动课少是我国学校普遍存在的问题之一,这也是导致近几年学生体质连续下降的根本原因。教育部对学校体育课程改革已持续了十多年,但是,学校体育面临的冲突局面并没有得以消减,反而更加激烈,学生不仅仅只是体质下降的问题,心理上也出现了一定的危机。这些问题的存在与目前我国的教育体制息息相关。所以,国家教育部应该高度重视,有必要对其做适当的调整,努力把体育课与文化课提升到同一位置,重视学生体育素养、体育体质的培养。

2.1.4 体育法制不健全

我国的体育法一直都浮在体育现象的表层,缺乏真正的实际意义,正因为体育法制的不健全,才导致学校体育的尴尬境地。学校和体育教师都缺乏一定的法律保障,为了顾及自身以及学生的安全,不得不砍掉危险的体育项目、减低负荷标准。最终导致学生整体体质下降的局面。

2.1.5 忽略学校体育发展

学校体育的发展是体育发展的主体,学校体育发展的不平衡会直接制约体育的发展。然而,由于中国学校学生众多,学校的物质基础还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直接影响学校体育的开展;体育科学基础水平比较薄弱,体育科研工作者与实践工作者在对待体育学科某些问题上存在一定的分歧,落后的理论与超前的实践脱节。

2.1.6 思想观念

由于中国人比较保守、怀旧,自历代以来,人们的观念里就存在重文轻武的思想,从小就给孩子灌输学习第一的理念,在孩子的潜意识里,就不曾关注体育活动的重要性,中国人们的思想观念严重制约了体育的发展。然而,国外的人们把体育活动与文化课同等对待,他们把体育活动作为每日的必修课,自发的参加体育俱乐部,进行健身活动。

2.2 解决措施

体育要想独立为学科门类,必须先完善自身,力求达到独立的条件和资格。所以,体育学出现的所有问题,其症结究竟在哪里?针对现有问题,必须采取相应的措施予以解决。

2.2.1 加大学科研究力度

各体育专家、学者应该加深对体育科学理论的研究,深入了解其深层内涵,理顺体育学科自身以及与其它学科之间的关系,科学合理地设定学科发展方向、判定其划分的标准以及借鉴国外发达国家体育学科设置成果,为我国体育学科自身体系的构建奠定扎实的基础。

我国还应该注重交叉学科的发展,可以专门为其设一个级别类,为学科发展创造良好条件,比如运动医学、运动生物力学等的模糊学科,这样更有利于此类学科的发展,也清楚地界定了体育学的下设学科。

2.2.2 提升学校体育主体地位

学校体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体育学的一部分,它关系到体育地位的提升和稳定。

2.2.2.1 落实十八大精神,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要不折不扣地抓好学校体育工作,扎扎实实地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围绕“国办发[2012]53号”文件,把学校体育纳入学校发展规划,开足上好体育课,确保每天锻炼一小时,全面开展体质健康测试和学校体育工作评估,还要实行公示和问责制度。要把加强学校体育、增强学生体质作为当前教育的主要任务之一,摆上重要议事日程,不遗余力地切实抓好、抓出成效。

2.2.2.2 完善体育法制

进一步完善体育法制,保障学校及体育教师的权利,使他们能够无所顾忌的投身于体育事业,为国家教育服务,为中华民族的未来开路。

2.2.2.3 坚持己见,完善自身

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曲折向上的,体育的发展也是一样,但是,在出现问题时应该更加冷静、淡定。要抓主要矛盾,解决根本问题,坚持体育的本质是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学校体育中出现的运动事故有多方面的原因,如果体育包揽所有责任,那么换来的后果将是整个民族精神的弱化,对“安全”的过度焦虑,这里面必然有社会敏感、家庭溺爱、学生软弱等的原因,但对于“安全第一”学校体育应该有正确的理解,并且要有一定的独立性,勇于承担对学生的教育中的应该付起的责任,不能走向另一个极端而导致大灾难的发生。而是应该朝着更科学、更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方向迈进,在教学中注重人文精神的培养。

2.2.3 政府介入,强制政策

体育的发展还要靠政府、社会人士、学生、家长的共同努力,对于学生轻视体育课、不想进行体育运动等问题,我认为教育部应该强行规定把体育课列入高考项目,与文化课同等对待。一方面可以引起教师、家长、学生对体育运动的重视,避免体育异化现象的发生。另一方面也可以从客观上提高体育的地位,解决体育工作者的就业等诸多问题。虽说,这样做也有其弊端,比如,身体残疾学生的就学问题以及投机取巧不公平现象的出现。但是,综合中华民族的未来方向考虑,还是利大于弊。

2.2.4 扭转本土思想观念,借鉴西方文化

中国人们不仅要传承中国的民族文化,还要选择性地借鉴西方的思想,西方人们对体育活动的热爱与重视程度这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的。我们必须向他们学习,改变自己传统的观念,引导下一代关注到体育的重要性,努力把体育锻炼作为我们生活、生命的重要部分。

3 结论

3.1 “体育学”应继续寄托于“教育学”门类之下

虽然体育已经超越了教育学的范畴,但是,当下的体育学还存在很多问题,其自身的发展还有很多不足、不成熟的地方,它还不能独立为一门学科门类。否则,将不利于其未来的发展,它应该继续在“教育学”的引领下建设和发展,不断巩固、完善自身。

3.2 未来“体育学”可能独立为学科门类

目前,体育学的发展已经有独立的倾向,随着体育不断国际化的发展趋势。它会紧跟时代潮流,日益完善、规范自身,我相信体育将会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体育人文精神的建立将会更大程度地促进中国梦的实现。在“体育学”真正成熟、可担负重任之时,它就可以与“教育学”、“艺术学”平起平坐了。

猜你喜欢

体育课学科教材
【学科新书导览】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体育课
“超学科”来啦
论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学学科在统战工作实践中的创新
上好期末三节体育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