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郭影秋与湖西“肃托事件”的彻底平反

2013-04-29吕传彬

党史文汇 2013年6期
关键词:湖西罗荣桓二王

吕传彬

1939年秋冬,在山东微山湖以西的湖西抗日革命根据地,发生了一起骇人听闻的冤假错案——“肃托事件”。此案惊动了党中央,在罗荣桓等领导同志的亲自过问下,得到及时制止。但由于种种原因,它留下的后遗症,直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才得到彻底的纠正和平反。为这桩特大冤假错案不懈奔走的人便是原任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的共产党人郭影秋。

湖西“肃托事件”的由来

郭影秋(1909—1985年),江苏省铜山县马兰村人。湖西革命根据地创始人之一,历任湖西地区专员、军分区政委、司令员及冀鲁豫区敌工部长、军区政治部主任,十八军政治部主任、川南行署副主任,云南省委书记处书记、省长,南京大学校长兼党委书记,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党委书记等职。

“湖西根据地”位于江苏、山东和河南三省交界处,亦称苏鲁豫边区,所辖范围曾包括二十多个县,是华中与华北相连的枢纽,又是当时华东、华中各根据地与延安联系的交通要道。1938年7月成立了中共湖西特委。1938年12月,八路军一一五师六八五团组成苏鲁豫支队,在彭明治等同志领导下,开进湖西地区,使根据地的建设和抗日武装不断发展壮大。

湖西“肃托事件”始发于1939年七八月间。当时,中共湖西区党委所属的湖边地委干校,有些学员在议论毕业后的工作去向时,有不愿服从组织分配的思想情绪,并在学员的文艺演出及自发组织的“同乡会”中,明显地流露出来。湖边地委发现后,认为问题严重,甚至主观臆断有阶级敌人煽动,决定由地委组织部部长王须仁处理此事。据后来的大量事实证明,王须仁是一个来历不明、隐藏在党内的暗害分子(异己分子)。由于在此前后,党刊曾有反“托派”的文章发表,王须仁在处理此事时,便捕风捉影地把湖边地委干校的问题与“托派”联系起来,随意搜集了主持干校工作的教师魏定远的一些材料,罗织罪名,将魏定远逮捕。而后,又施加酷刑,采取诱供、逼供方式,迫使魏定远承认自己是“托派”,并编造了湖边地区有“托派”组织的供词。

王须仁将逼供所得的所谓“托派”材料,先后向湖边地委与湖西区党委的主要领导人做了汇报。这些领导人没有认真调查研究王须仁所报材料的来源,反而大加赞赏其“能干”,“有肃托经验”,还正式指定他为湖边“肃托”的负责人。王须仁有恃无恐,胆大妄为,依据魏定远的所谓交待材料,又逮捕了一些干部,并采用更加残酷的肉刑指名逼供。这样,被逼供出来的“托派”便越来越多;被指控为“托派”的人,也由一般学员、教师,扩展到领导干部,其中包括一些县委书记、湖边地委的宣传部长、军事部长、妇女部长等等。

王须仁感到事态越来越大,要放手大干,必须有主力部队支持。这时苏鲁豫支队的主要负责人彭明治等正在远离湖西区的外线作战。在湖西区中心地带活动的只有支队第四大队政治委员王宏鸣等人。王宏鸣当时只有20多岁,但参加过长征,居功自傲,是个极端的个人主义者,他与王须仁一拍即合,未向苏鲁豫支队及山东分局和一一五师领导请示汇报,便主观肯定湖边地委的“肃托”完全正确,甚至擅自决定“肃托”工作由他统一指挥,从而使事件进一步恶性发展起来。“二王”相互勾结,随意逮捕审讯,逼供诱供,甚至以“托派”罪名成批屠杀革命同志。在此过程中,湖边地委书记也被打成了“托派”,整个湖边地委被瓦解。“二王”又将罪恶矛头指向湖西区党委。可悲的是当时任湖西区党委书记的白子明,在“二王”的威逼利诱下,完全成了他们的傀儡、工具和帮凶。他们率先逮捕了区党委宣传部长马霄鹏,这是一位20年代入党的老党员,有丰富的斗争经验和很强的党性。他不惧“二王”等人的淫威,受尽种种酷刑,拒不承认自己是“托派”,竟被活活打死。接着,他们又将区党委的统战部部长王文彬、组织部部长郝中士、军事部部长张如等逮捕刑讯,并不顾他们的忠言和抗争,竟将王文彬等这些开创湖西根据地、在当地人民中有很高声望的老党员,或在逼供中打死,或者当众枪杀。

在“二王”的控制操纵及区党委书记白子明的参与下,“肃托”像瘟疫一样,在湖西地区迅速蔓延。继瓦解了湖西区党委之后,又逮捕了湖西人民抗日义勇队第二总队指挥长李贞乾,并将其罪恶之手伸向苏鲁豫主力部队。

郭影秋的被捕与“受审”

当“二王”在湖西区中心地带以“肃托”为名,疯狂进行逼供和屠杀时,郭影秋作为苏鲁豫支队独立大队政委,正带着队伍在陇海铁路以南打游击。由于当时日伪封锁,交通与联络不便,他虽然隐约听到湖西“肃托”的一些情况,但了解得并不真切。

1939年10月,留在湖西中心地带的苏鲁豫支队副支队长兼第四大队队长梁兴初,突然带了一个骑兵排,来到陇海路南郭影秋部队的驻地,像是要执行什么任务,但又支支吾吾,态度暧昧。在接触中,郭影秋曾向梁兴初询问路北的情况及“肃托”问题,当问及王文彬、李贞乾,陈筹等同志的情况时,梁兴初说他们都是“托派”。郭影秋简直不敢再问下去了,因为这些被认为是“托派”的同志,有的是同他一起开辟湖西根据地的战友,有的是他从徐州带出来的干部,他都了解底细,怎么竟然成了“托派”呢?实在令人不解。梁兴初在路南待了一个多星期,又回去了。后来,郭影秋才知道,梁兴初原来是奉命前来逮捕他的,只是因为郭影秋带着队伍,怕引起事端,未能轻易下手。

不久,郭影秋突然接到命令,被免去独立大队政委职务,降级调任支队政治部宣传鼓动科科长。这个十分蹊跷的任命,使郭影秋很快意识到,一定是把他和“托派”联系了起来,但他也不得不离开独立大队,到支队司令部去报到。郭影秋刚到铁路以北不远,便突然被逮捕。这时他才知道,梁兴初也是在返回路北途中以同样的方式被“二王”逮捕的。派梁兴初到铁路以南逮捕郭影秋,原是“二王”玩弄的一个阴谋,一则利用其捕郭;再则也是调虎离山,趁梁兴初到路南之际,严刑逼迫一些人制造了梁是“托派”的口供,待梁返归途中下手。

郭影秋被捕后的第二天,即开始对其审讯。最初出面审问他的是王须仁。郭影秋担任义勇队第二总队政委时,王曾是他手下的锄奸干事,因其来历有些可疑,在部队改编时将其调到地方工作。未料,他却在地方连连高升,直到任地委组织部长。郭影秋对王的审讯,根本不屑于理睬。王须仁不得不把区党委书记白子明搬来。郭影秋看到这位党委书记后,认为他应该了解自己,情况可能会有好转。因为湖西特委成立时,正是白子明传达山东省委的指示:“特委书记与部队政委之职,非王(文彬)即郭(影秋)”。后来,王文彬任特委书记,郭影秋担任了部队政委。谁能料到这时的白子明却对郭影秋冷笑说:“那时有那时的情况,现在你已经走向新的生活了!”说着,竟亲自对郭影秋动起刑来,各种刑具轮番使用,坐“老虎凳”、灌辣椒水、压杠子等,一边动刑,一边逼迫其交待“托派”问题。郭影秋始终实事求是,坚强不屈。审讯从下午两三点钟起,一直持续到晚上10点钟左右。

当郭影秋处于半昏迷状态时,白子明又拿了一张电报纸在他面前晃来晃去说:“你是不是一直在郭子化领导下工作?”郭影秋回答说:“是。”他又说:“那好!山东分局这个电报说得很明白,郭子化是托派,他在分局已主动交待,而且供出了你也是托派。你还能抵赖吗?不管你承认与否,我们都可以定案。”面对这突如其来的情况,郭影秋有些惶惑,他对这伙人的阴谋诡计毕竟估计不足,还以为真是山东分局来了电报;加之七八个小时的审讯和动刑,他的头脑早已昏沉麻木,便说:“我一直是在郭子化领导下的干部,他本人既然是托派,又发展了我。我还能讲什么呢?”这样,就算是郭影秋承认了自已是“托派”,因而审讯才终止。

郭影秋被押回牢房,至夜深人静时,他的头脑才逐渐清醒,想到审讯中的一切,猛然醒悟。他想,莫非是中了他们的圈套?他愈想愈觉得问题严重,彻夜都没有合眼。第二天天一亮,他就向警卫营长要了一些纸和一支笔,然后给苏鲁豫支队长彭明治写了一封长信,大意是说:自己昨晚的口供有错误,郭子化如果在山东分局承认自己是托派,那是他的问题,他过去领导我做的是革命工作,从未向我讲过托派的事,更没有说过发展我加入托派。我参加的是共产党,是按党的指示工作的,即令他是托派,也与我无关。我昨天在昏迷中承认自己是托派,是极其严重的错误,请求组织处分。不料,这封信却未能送出去,反又落到“二王”等人手中,这下可惹了大祸。

当天上午,“二王”等人又把郭影秋提来审讯,同时受审的还有萧县的民运干事陈景文。审讯开始后,王须仁先训斥陈景文不该翻案,一边骂,一边打,陈坚持不屈,他们便用一根大木棍,将陈活活打死。而后,王又恶狠狠地对郭影秋说:“郭影秋,你是不是也想翻案?你自己看着办,下午再审问你,再要翻案,就是陈景文这样的结果。”当时,郭影秋已做了被杀害的准备,但内心的痛楚是可想而知的。他想到,死并不可怕,但万万没有想到自己不是牺牲在与敌人拼搏的战场上,而是被诬为“托派”,就要死在“自己人”的枪口下。他甚至想面对苍天高呼:“党中央,毛主席!你们可否知道,湖西的党员和干部正在遭殃!”

罗荣桓星夜奔湖西扭转危局

就在这一天下午四点左右,郭影秋果然又被拉了出来,他怀着悲怆的心情,做了最后被处决的思想准备。他被带到一家四合院的三间西屋中。进屋之后,他看到在中间厅内的桌子旁坐着三个人,但都不认识,而“二王”等人却不在。他觉得情况似乎有变,正在纳闷之时,其中有一个人问道:“你叫什么名字?”

答:“郭影秋!”

问:“你认为‘肃托'怎么样?你可以坐下讲!”

郭影秋坐下后答:“‘肃托是正确的,但我是被冤枉了!”

问:“谁冤枉了你?”

答:“郭子化。”

问:“郭子化在山东分局,他怎么会冤枉你呀?”

答:“郭子化在分局自首是托派,还咬了我!”

问:“谁说郭子化在山东分局自首了?你怎么知道?”

答:“我们湖西区党委书记白子明拿着山东分局来的电报对我讲的。”

发问者听了这样的回答,非常生气地拍着桌子说:“岂有此理!这完全是捏造,造谣!”稍停,他又平缓地说:“告诉你郭影秋同志,郭子化并没有自首,山东分局也根本没有发过那样的电报。这件事是错了,你是被冤枉了。”接着,他又自我介绍说:“我是罗荣桓。”又指着旁边的两位同志说:“这位是张经武,这位是郭洪涛,我们不是来审讯你的,我们是奉党中央、毛主席的指示来解决湖西问题的。”还说:“郭子化同志也来了,你一会儿也会见到他们。”

郭影秋听到罗荣桓同志的名字,又知道张经武、郭洪涛、郭子化同志都来了,而且是来解决湖西问题的,顿时,激动得泪如雨下,甚至放声哭了起来,想把满腔的委屈、痛苦与不平一下子倾诉出来。

罗荣桓抚慰了郭影秋后,又亲切地说:“郭影秋同志,我们了解你是个好同志,八路军正规部队到来之前,你就在湖西打游击,我们是知道的。你好好养伤休息,准备继续为党工作。”

就这样,郭影秋得救了,梁兴初、李贞乾等同志也得救了。那些被关在“训练班”里的几百名“肃托”对象也得救了。罗荣桓的到来,挽救了大批干部,也驱散了湖西地区连续几个月的血雨腥风。

“二王”的倒行逆施,早已激起天怒人怨,湖西地区的干部和家属,不断想方设法向有关方面反映。有些被审查而跑出来的干部也通过各种渠道,向山东分局和党中央报告。还有些在重刑逼供下承认了自己是“托派”的同志,在牢房中也共同研究,偷偷写了详细材料,托人转到山东分局和一一五师。山东分局和一一五师首长了解了湖西的不正常情况后,几次打电话给王宏鸣等人,告他们要停止乱捕、乱杀。特别是李贞乾、梁兴初和郭影秋等人被捕后,苏鲁豫支队也直接给一一五师与山东分局作了报告。于是,罗荣桓感到事态严重,便会同山东分局的领导同志,马不停蹄,星夜飞奔,急急赶至湖西。而且,动身之前,就电示湖西:在他们到来之前,即刻停止审讯和捕杀。

当时,罗荣桓是八路军一一五师政委,郭洪涛是中共山东分局书记,张经武是八路军山东纵队指挥长,郭子化是山东分局统战部部长。他们日夜兼程,越过日寇的层层封锁,到湖西之后严厉斥责了“二王”等人乱捕乱杀的非法行径。罗荣桓还明确宣布:立即释放一切被冤枉的同志,恢复他们的工作;解散训练班,对当时集中在各地、县的“肃托”对象,一律回原地区、原单位正常工作;改组苏鲁豫区党委:为稳定局面,仍由白子明任党委书记,郭影秋和郝中士任常委;撤销王宏鸣的职务,调回一一五师师部;将王须仁押解一一五师师部审查。

如此处理后,王须仁自知罪孽深重,在押解途中畏罪自杀。王宏鸣后来也原形毕露,于1941年2月叛变投敌,充当了汉奸郝鹏举部的团长。

罗荣桓在湖西地区处于危急关头时,挺身而出,采取果断措施,终止了”肃托事件”进一步恶性发展,挽救了郭影秋等一大批党的干部,重新恢复了湖西区各级党组织的工作,从根本上扭转了湖西岌岌可危的局面,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深受当地干部和群众的爱戴与赞扬。1963年,罗荣桓这位功高德重的元帅病逝时,郭影秋在《吊罗荣恒同志》的悼诗中曾写道:“四围敌垒不闻鸡,雪拥南阳急马蹄(按:南阳指微山湖北端的南阳湖),惠及生人肉白骨,至今歌颂满湖西。”(见《郭影秋诗选》)。

在返回一一五师师部之前,罗荣桓、郭洪涛等同志曾召开过两次军政委员会,解决了湖西地区急迫的军政问题,并指定专人如吴文玉(即吴法宪)负责处理“肃托”的善后问题。但后来由于种种原因,有关负责人未能完成罗荣桓等同志的重托,以致使湖西“肃托事件”的遗留问题,长期未能得到完善解决。

郭影秋的不懈努力与“肃托”事件的彻底平反

湖西“肃托”中被杀害的干部有300多人,受到审查和被牵连者更不计其数。受害者家破人亡,家属悲愤难平,许多被捕受审者,身心受到摧残;整个湖西根据地的元气大伤。在这种情况下,正确而实事求是地处理“肃托”的善后问题,乃是关键所在。

但原湖西地区党委的主要负责人,作为“肃托”事件的主要参与者,对其“肃托”中的严重错误一直缺乏应有的认识。在一次“肃托”的善后会议上,他仍一再强调:“肃托”是正确的,错误只在于扩大化,造成扩大化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一些受审者不能坚持气节,乱提口供,混淆了阵线。”郭影秋对这种掩耳盗铃的说法极不同意,当场向这位负责人指出:“造成扩大化的原因,主要是由于严刑逼供,乱捕乱杀,而不是受审者乱提口供。你最清楚,口供是怎么被逼出来的。”但这位负责人却反咬一口说:“你在‘肃托中承认自己是托派,难道没有错误吗?一个共产党员,不仅要在敌人的法庭上坚持气节,也要在自己的法庭上坚持气节。”郭影秋又严加质问说:“我们只知道敌人有法庭审讯共产党人,却没有听说共产党设立法庭审讯自己忠贞正直的共产党员,对自己的党内同志怎能私设法庭,严刑拷打呢?”

1940年四五月间,中共山东分局派了一个“肃托”问题调查组,来到湖西,但他们未作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偏听偏信,最后定了7个所谓的“真托派”,并对湖西的“肃托”做出了结论,掌握了王须仁等人的罪行。结论中指出了“王须仁是来历不明的暗害分子”,但对造成“肃托”恶性发展的另一个罪魁王宏鸣,却认为其“主观动机是正确的”,只是“政治上幼稚,组织观念淡薄,政治立场不够坚固”,“建议一一五师对之开展斗争”。对于“肃托”事件的主要参与者、原区党委书记白子明,只“给予严重警告处罚,在行政上撤销工作”。而对于那些在严刑逼供下屈打成招的同志,却看成“毫无气节,自首叛变”,“失去党的忠贞人格”,要视不同情节,分别给予“永远开除出党”“开除党籍”“严重警告”“警告”等处分。其中,在”肃托”中受害的十多位同志被“永远开除出党”,郭影秋也受到“严重警告”处分。那些被“永远开除出党”的同志,精神上再一次受到严重刺激,有的甚至精神失常,投湖自杀。不少干部和群众反映,这简直是“第二次肃托”。

对于这些不实事求是的处理,郭影秋和许多同志继续向中共山东分局和党中央反映意见。因此,党中央于1941年2月又作出新的决定,即《中共中央关于湖西边区锄奸错误的决定》,其中指出“湖西肃托”事件造成了严重恶果与危害,并对主要肇事者、参与者提出了重新处理意见:“王宏鸣应即撤销工作,开除党籍,交军法处判处徒刑”;对白子明也给予“撤销工作,由正式党员降为预备党员”的处分。同时,还决定“对于无辜牺牲者,应分别安慰抚恤”;“对于被诬同志严刑拷打而表示自首,基本上应当原谅他们的幼稚,不能当叛徒看待”。这一决定比之原来的结论更加实事求是,但当时限于对“肃托”中的许多具体情况了解不够,仍然对事件留下尾巴,而且,在具体贯彻中,依然给不少同志保留了过重的处分。再者,对已定的所谓7个“真托派”,虽然证据不足,却未予以平反。

此后,郭影秋抱着对党、对同志负责的态度,又进一步向有关组织反映,建议对已定的7个所谓“真托派”重新审查甄别,对保留着过重处分的同志也应重新审理。但他的建议未能受到应有的重视。在这种情况下,郭影秋仍坚持认为“肃托”中的这些遗留问题,如不能实事求是地妥善解决,将会对党的事业造成不好影响,作为一个党员领导干部,有责任、有义务,也有权利继续向组织上反映意见。

1942年秋,刘少奇从华中返回延安,路过湖西。郭影秋当面向他陈述了自己对湖西“肃托”中一些问题的看法,如对严刑拷打下承认是“托派”的干部,处分过重,处分面过宽等。刘少奇耐心地听取了他的陈述,并就有关的问题诚恳发表了意见。刘少奇说:当时你被捕了,不是被敌人逮捕,而是被党的领导机关逮捕,而且要拉出去杀头,杀你的人还是区党委书记,手里还拿着山东分局的电报。在这种情况下,你究竟是承认好,还是不承认好呢?”少奇同志沉思一下,又十分感叹地自我回答:“难乎其为人呀!当时你承认了不好,因为你没有这件事;但是,不承认,又要被杀头,连申辩的机会也没有了。这的确是难以处理的事情。面对这样的事,不用说你们年轻幼稚的党员,就是老党员也不容易判断清楚。”最后,刘少奇又语重心长地说:“你反映的问题,我一定带回延安,请党中央认真研究,妥善处理。也请你转告所有受委屈的同志,都要积极为党工作,一个人在倒霉的时候,只有积极为党工作,才能不倒霉,否则就要更倒霉!”

郭影秋曾将刘少奇和他谈话的内容,转告有关同志,大家都很受鼓舞。

1944年,郭影秋到平原局去开会,又向平原局书记黄敬同志反映了对湖西“肃托”的看法。黄敬同志也指出,被冤枉的同志承认自已是“托派”,当然是错误的,但这与在民族敌人或阶级敌人的法庭上的自首,具有不同性质,应予不同看待。要考虑当时的情况,原谅他们,教育他们。

1945年,党的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期间,湖西地区的党代表郭子化、孙子谦,受郭影秋和许多同志的委托,一再向中央反映湖西“肃托”中的有关问题,引起党中央的进一步重视。七大之后,中共中央就湖西“肃托”问题,专门成立了由陈云、彭真、李富春、陶铸等同志组成的五人小组,在陈云同志主持下重新审查了湖西“肃托事件”。而后,明确指出:这次“肃托事件”的错误是由于领导者大搞逼供信造成的。那些在刑讯逼供下自已承认是“托派”,并犯有这样那样错误的人,不要追究他们的责任,不要给予处分,所有处分应一律撤销。七大之后,湖西地区的代表郭子化、孙子谦从延安回来,召开了湖西党员干部大会,传达了上述意见。至此,湖西“肃托”的善后处理才基本结束。郭影秋和许多受到错误处分的同志也正式被撤销了处分。

全国解放后,湖西“肃托”中一些被冤枉过的同志,在肃反中又曾遇到麻烦。因此,当时担任云南省省长、中共云南省委书记的郭影秋又曾在口头上并两次书面报告中央组织部,说明湖西“肃托”问题中央早有明确意见,已撤销对所有受冤枉同志的处分,但每逢一次运动,都要审查一次,查历史,查处分,牵连了好几百个同志。以后不应再提了。对此,邓小平、安子文都作了批示,并下达文件,再次重申:中央对于湖西“肃托”这件事,已多次做过决定和指示,在政治上早已解决了,所有在这次“肃托”中被冤枉的同志,他们本身都没有错误,以后在运动中不要再查这件事了。

不料,在“文革”中,造反派又捕风捉影地把湖西“肃托”的事端了出来,又对一些有关的人审来审去,七斗八斗,把问题搅得一团混乱。这种状况迫使郭影秋再一次严肃地考虑这一问题。他认为几十年来,湖西“肃托”的事之所以一直搅来搅去,不能平息,主要的问题在于它不是扩大化问题,而是根本错了。因为被定为“真托派”的7个人,当时材料就不充足,不能再让他们受冤了。必须认真地彻底澄清。“文革”后期,在他有病住院期间,仍从高度的党性原则出发,找了几位同志认真研究原有的材料,并要求这些同志不畏风险,不怕艰苦,跑东跑西,南查北调,几乎走访调查了“肃托”中涉及的所有在世的同志。原来“肃托”中被定的7个“真托派”,其中5个早在“肃托”当时就已被杀掉,仅有两人尚存人间。大量确凿材料充分证明,这7个人根本不是“托派”。于是,郭影秋又依据大量调查材料,再次写报告给中共山东省委。山东省委又经认真调查核实,最后向中央做作了报告。1983年12月,中共中央转发了山东省委的有关报告,明确指出:“中共山东省委《关于湖西“肃托事件”遗留问题处理意见的报告》,已经中央同意,现转发给你们,请参照执行,以消除影响。”山东省委在给中央的《报告》中,明确提出了以下意见:

一、首先明确湖西“肃托事件”的性质,是一起重大的冤假错案,不是扩大化错误,应予彻底平反。

二、原定单子英、牛籍庵、朱华、朱新民、王天章、曹广善、魏定远等7位同志为“真托匪”是毫无根据的,是完全错误的,应予平发昭雪,恢复名誉,消除影响。

三、对在湖西“肃托事件”中被错杀、 错误处理尚未平反的同志,一律彻底平反昭雪。对受株连尚未纠正的家属、子女,予以彻底平反,消除影响。1941年中央对被难家属已按烈属对待,这些烈属今后可仍享受烈属待遇。受冤枉的同志所戴各种政治帽子或给予处分的,凡未纠正或纠正不彻底的,一律予以彻底纠正。他们档案中如存入有关肃托的结论、处理材料等,应由组织部门清理、销毁。

湖西“肃托事件”从其发生到最后彻底平反长达44年,这自然会引起人们深沉的思考。不容讳言,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曾发生过一些令人痛心的冤假错案,付出的代价极为惨重。但也必须肯定,中国共产党毕竟是彻底的唯物主义者,对已发生的历史错案,不论是多么复杂,也不管是过去了多长的时间,只要其不符合历史实际,终究会恢复历史的本来面目,作出实事求是的历史结论。郭影秋为争取湖西“肃托事件”的彻底平反,几十年来所做的不懈努力,也给人以宝贵的启示:一个真正的共产党人和坚定的革命者,是彻底的唯物主义者,在任何情况下,都应面对现实,实事求是,为追求真理,要有不畏艰难险阻、不畏打击陷害的献身精神。

猜你喜欢

湖西罗荣桓二王
新时代湖西红色文化传承与发展创新研究*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明拓二王帖》(下册)
龙湖·首开湖西星辰美学馆
通城起义:罗荣桓元帅之路第一功
揭秘共和国首张A级悬赏通缉令始末
父子如“二王”——以《奉橘》《送梨》为例
畅达凝练气盛意深
用奉献诠释她的爱心:记辽阳市宏伟区湖西社区关工委主任赵兴无
点绛唇
罗荣桓与萧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