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牺牲于中国的苏联空军少校
2013-04-29赖晨
赖晨
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于2013年3月访问俄罗斯的时候,在莫斯科演讲中提到一名牺牲在中国的苏联空军少校——库里申科。那么,他是为何而牺牲的?在中国又有过怎样的故事呢?
苏联空军援华抗日始末
旧中国的空军一直很薄弱,全国抗战爆发前,能投入战斗的飞机不到250架,其中战斗机不到100架,全部能参战的飞行员只有300人左右。而且当时中国工业落后,没有国产飞机,就连汽油和其他空军军用物资,也大都需要依赖进口。全国抗战爆发后,弱小的中国空军顽强地投入战斗,在南京、杭州、上海一带奋力抗击日军,但因寡不敌众,淞沪会战后,中国空军只剩下了十来架飞机,日军夺取了制空权,肆意轰炸残杀我中国军民。
在国际上,德国、意大利偏袒日本,英国、美国对日实行绥靖政策。1904至1905年,日俄战争中俄国惨败,从此俄日一直处于敌对状态。1936年,日本与德国订立反苏条约,导致苏联远东地区受到日本的直接威胁。苏联担心德、日勾结危害远东安全,因此愿意支援中国。
1937年8月,《中苏互不侵犯条约》签订。11月,苏联快速歼击机、轰炸机运抵甘肃的肃州、兰州,一直到1941年苏德战争爆发前夕,苏联共派出了2000多名空军官兵到中国,其中有211名血洒中国长空。据不完全统计,从1937年8月到1941年,中国方面先后击落和炸毁日本飞机1049架。苏联空军志愿队参加了南京保卫战、武汉保卫战,袭击了台湾,远征了日本,保卫了兰州、重庆、成都、西安等大城市。同时还寻机对日军后方进行袭击。
苏联空军志愿队不仅直接参加对日空战,而且还担负起了训练中国空军人员的任务。据不完全统计,到1939年夏,经苏联教练员训练出的中国飞行员已有1045人,领航员81人,射手兼无线电员198人,其他航空技术人员8354人。在共同的训练和战斗中,中苏两国飞行员结下了真诚、牢固的友谊。
库里申科驾乘“达莎”来华抗日
库里申科是一名优秀的苏联共产党员,空军少校。1903年生于基辅州科尔苏恩斯基区切列平村,1929年应征入伍。
他有着方方的、质朴的脸庞,结实的体格,头发微带黑色,瞳仁的颜色和中国人差不多。他眉毛浓黑,高个头,但脊背很少有挺直的时候,因而显得是中等身材。他憨厚壮实,有些像中国的山东大汉。快40岁的人了,他偶尔笑起来却像一个七八岁的孩子。他第一次学着用筷子的时候,两根筷子在手里分不开,他看看别人,又看看自己,大笑起来。库里申科给妻子的家书中这样写道:“我调到东方的一个地区工作,这里的人对我很友好,我就像生活在家乡一样。”他为人刚直不阿,作战勇敢顽强,被人称之为“老虎”,又称之为“张飞”。
1939年夏,日军像发疯一样轰炸全国各大城市。重庆、成都、西安等地市民每天都在警报声中惶惶度日。在重庆白石夷、宜宾凤凰山、成都太平寺机场里,停放着的国民党军队的飞机却都是破烂不堪、不能作战的法国战斗机和英国教练机。一名广东籍的飞行员一面用脚踢着这些“无用”的战机一边骂:“丢他妈,发国难财。”那些坐着小轿车到机场来摆样子的英美绅士教官,老早就不知道跑到哪里去了。飞行员没有飞机,机械师在修破烂,大家都很焦急。
1939年6月,苏联空军援华大队大队长库里申科和战友们驾乘24架“达莎”重型远程轰炸机来到了中国,驻扎在四川成都市双流县太平寺机场,支援中国的抗战。苏联的“天兵天将”来了,飞行员、轰炸员、射击手、地面工程师、技师等全班人马都来了。中国空军愁眉苦脸的状态一扫而光,开始了紧张的学习和训练。
库里申科大队都装备有先进的“达莎”远程轰炸机。他们的到来,给经常遭受日本空军轰炸的重庆、成都、西安等后方城市的人民带来了巨大的鼓舞。
培训中国飞行员
库里申科来华后,花了大量的精力训练中国空军,其敬业精神和无私的友谊,赢得了中国空军的尊敬。
每天清晨,英武的“达莎”战机挺立在双流县南郊的太平寺机场上,加油车四处奔跑,飞机的发动机开始吼叫,划破了寂静的晴空。库里申科一天的教练日程就正式开始了。他对中国飞行员的要求十分严格,一丝不苟;讲解“达莎”的性能、特点、操作方法,深入浅出,通俗易懂;每次起飞前,他总是要对战机认真检查完毕后,才最后一个进入机舱;落地后又会立即进行讲评,肯定成绩,指出缺点,提出纠正方法。有时候,为了纠正学员的降落速度或进入机舱角度的偏差,他往往会连续带飞三到四次,直到学员掌握了要领才肯罢休。
他以其模范的行动和卓越的技能培训中国飞行员。他教会中国飞行员从4500米高空向下滑行至500米后准确向日军目标投掷炸弹,教会他们进行延期拉伞并用张开的伞滑行降落。中国空军没有与地面联络的无线电通讯设备,他就建议采用加大机场信号目标等简单的办法进行联络。
他对中国飞行员要求很严格,对不规范的动作,毫不含糊地指出,反复训练,直到满意为止。就是这种严格的态度,使中国飞行员迅速掌握了苏联援华飞机,如E-15,E-16,CB、BB-3的性能、飞行技巧和空中作战技能。
库里申科的奉献是无私的。他在连续一个月的夜间飞行教练后,别人见他面容憔悴、眼窝下陷而劝他休息时,他说:“说实话,我像体验着我的祖国的灾难一样,体验着中国劳动人民正在遭受的灾难。我每当看到遭日本飞机炸毁的建筑物和逃难的人群就难过。日本人为什么要来轰炸在大路两旁的田里安详恬静地劳作着的中国农民呢?”“眼看超过两点(凌晨)了,敌机还在上空盘旋。女人们、孩子们躲在野地里,不得回到家里安眠,劳动者和一切公务人员晚间不得休息,白天不能正常生产,由这种卑鄙的扰乱性质的夜袭对中国人民所造成的生产上、精神上的损失是很大的,我们要让敌人付出多倍的代价,要让敌人在我们的打击下仓皇逃命。”
他还积极对学员做思想政治工作。由于英、美、德教练员的误导,中国飞行员有个不好的习惯,即不爱护飞机和不讲求作战需要,只图在空中玩花样。他经常对中国飞行员说,飞机是国家的财产,中国在抗战,从苏联运飞机到中国是不容易的事情,坏了一架就少了一架,损坏了一条钢丝都要到万里以外去补充。他还说:“苏联人民是真诚地支持中国人民抗战的。对资本主义国家的教官来说,你们多损失一架飞机,他本国的资本家就能多卖一架飞机,多赚中国人民一笔钱;而苏联没有资本家,我们苏联飞行员来华培养中国飞行员,不是为了赚钱,而是为了支援中国人民打击侵略者。”
战果辉煌
在成都太平寺军用机场,库里申科和他的大队,用两个月的时间对中国飞行员进行了强化训练。训练结束后,他们立即担负起远程轰炸日军在华占领区的任务。
库里申科把严守军事秘密的精神(这也是苏联红军的特点之一)贯彻到每个人和每个动作的细节中。出发的前一天,丝毫也看不出第二天他们会出动的征兆。凌晨两三点钟,全体飞行员来到机场,库里申科大队的队员们一起动手,抬炸弹,挂炸弹,开来汽油车,给飞机加足油。东方的太阳变红时,库里申科和战友们的铁翼已高翔着在百里之外了。早饭后,一些不知情的地勤人员纷纷谈论飞走了几架飞机,讨论着轰炸目的地,但有谁会知道呢?只有当地勤人员通过电台联络,接到“过宜昌”“过沙市”的报告时,才肯定了他们的航程和轰炸目标。
上午照例是兴奋而紧张的,下午过了三点以后,太平寺机场的地勤人员都仰望天空,盼望着英雄们的凯旋。1架、2架……9架,库里申科轰炸机群安然降落了,人们蜂拥上前看着他们的大队长和战友,看他们心爱的“达莎”。但当看到弹痕累累的油箱和被子弹穿透的机翼时,大家都为英雄们捏一把汗。这一天是1939年9月29日,库里申科带领大队飞行员,驾驶“达莎”重型远程轰炸机从成都出发,袭击入侵广州的日军,初战告捷。
10月3日,库里申科大队轰炸武汉日军,大获全胜。中国通讯社向全世界播送捷报:“10月3日,我空军袭击武汉,日寇损失惨重,计炸毁日机60余架,炸死炸伤敌飞行员400余人。”
10月14日,库里申科大队又一次轰炸武汉日军,再传捷报:“计炸毁敌人轰炸机66架,战斗机37架,汽油库1座,内存汽油5万加仑,弹药库4所,共计弹药3万余箱,救火车3辆,汽车40多辆。并毙敌空军少佐2名,机械师60余名,及陆海官兵300余名。至少击落敌驱逐机6架。”这次袭击的胜利,迫使日军的飞机场从原来离战场不超过50公里的地方,一下子撤到离战场500至600公里的所谓“安全地带”。
长江红砂碛段洒热血
10月14日,库里申科带领大队袭击武汉日军机场取得胜利的同时,日军紧急调出3个飞行大队,驾驶26架米式战斗机,对库里申科大队的11架“达莎”飞机进行狙击。
在空战中,当库里申科大队飞行员击落第6架日军米式战斗机后,3架日机就扑向库里申科所驾驶的领航机,苏联射手瞄准其中的一架敌机猛烈扫射,黑烟翻滚,敌机被击落。但库里申科的领航机却遭到另一架敌机的袭击,他的胸部和左肩中弹负伤,稍后,他驾驶的“达莎”左翼发动机又被敌机击中。
临危不惧的库里申科凭着高超的驾驶技术,带着胜利捷报,用单发动机驾驶“达莎”,沿着长江向川西成都返航。飞机飞过三峡,飞临四川万县上空时,机身完全失去平衡,开始下坠。为了不损坏飞机,库里申科将战机迫降在长江流经万县近郊的红砂碛江水中。
在落入长江向下漂流的千钧一发之际,库里申科鼓起最后一点力气,命令领航员和无线电通讯员爬出机舱泅水逃生。而他自己却因空战中过度疲劳,加上胸部和左肩负伤,虽然爬出了机舱,但无力泅水到岸边,而沉溺江底。
随后,万县政府和有关部门立即组织力量,从江底打捞库里申科烈士的遗体和失事的飞机,当烈士遗体和完整的领航机从长江红砂碛段被打捞上来的时候,人们无不潸然泪下。
库里申科牺牲时他的妻子塔玛拉才23岁,抱在怀里的女儿英娜刚满3岁。
英雄身后事
1939年11月9日,万县各界数千人士按照中国的习俗,为库里申科举行了隆重的追悼会和葬礼,并将他的遗体安葬在城郊太白岩下。
新中国成立后,每逢清明节和库里申科的祭日,万县人民都会按照中国习俗,敲锣打鼓,吹奏唢呐,燃放鞭炮,抬着花圈,成群结队来到他的墓前,祭奠这位为中华民族自由解放而牺牲的国际主义英雄。从1956年开始,谭忠慧、魏映祥母子已经为库里申科守墓7年之久。
1958年7月7日,万县人民为了纪念抗战爆发21周年,特地在风光如画的西山公园内,专门为库里申科修建了一座烈士陵园,迁葬了他的遗体,并在墓地前树起一块高大的墓碑。碑文用中俄两国文字书写:格里戈里·库里申科之墓。墓地四周种满万年青,抚慰着烈士思念故乡的心。
1958年国庆节前夕,中国政府邀请库里申科的妻子塔玛拉和女儿英娜从苏联来中国祭扫亲人陵墓。她们先到北京参加国庆观礼,受到了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的亲切接见。10月8日,塔玛拉母女来到万县,祭奠了19年前牺牲在这里的亲人库里申科。
1989年4月10日,英娜又带着自己的女儿别列谢多娃,再次来到万县,参加了万县政府为库里申科烈士牺牲50周年组织的扫墓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