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中国女性双性化及其影响因素

2013-04-29戚西川付静

商·财会 2013年6期
关键词:社会角色独生子女

戚西川 付静

作者简介:戚西川,男,(1989.03-),陕西省咸阳市,研究生在读,公共管理学院,研究方向:农村社会学。

付静 ,女,(1990.01-),四川省安岳县,研究生在读,公共管理学院,研究方向: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

摘要:随着妇女事业的发展,女性双性化越来越受到关注,本文梳理了女性双性化概念,和中国女性双性化发展现状,并对探究女性多重社会角色、中国独生子女政策对中国女性双性化的影响。

关键词:女性双性化;社会角色;独生子女

一、 女性双性化

“双性化”这一概念在1964年为A.S. Rossi首次提出。A.S. Rossi认为双性化的人就是那些同时拥有男性气质特征和女性气质特征的人。(Ashmore R D,1990,487-521.)20世纪后期,随着妇女运动的发展。人们追求男女平等。妇女解放运动的主要目标就是要求男女同工同酬,妇女能够收到更高的教育,得到更多的就业机会,以改变人们对性别差异的成见。人们越来越认识到,生理性别(sex)和社会性别(gender)是不一样的。在生理上男女之间的差别是天生的,社会性别确是社会塑造的结果。有些学者认识到,要改变传统的女性心理健康标准,即认为心理健康的女人必须十分女性化的这种传统观念(方俊明,1996,165)。

女性不仅仅局限于传统性别刻板规定的温柔、顾家、温顺等等词语中,而与勇敢、果断、好胜等形容男性的词语无缘。同样在现代社会中,女性可以吸收男性气质中优秀的部分,更加完整地生活。

贝姆认为,双性化人格的女性比女性化人格的女性独立性更强。双性化人格的归因模式更加积极。双性化人格的人更易将成功归于内部因素,将失败归因于外部因素,这种归因模式使得成功具有永久性而失败具有暂时性(方刚,2010,6-7)。

二、中国女性社会角色的转变对女性双性化的影响

在中国长达数千年的封建社会中,女性基本没有社会地位,对男性有极强的依附性。男女关系处于“男尊女卑”的状态,妇女安分、婉约、娴静、恬静、温柔、顺从、依赖、忍耐等女性气质受到推崇。五四运动时期,中国极少数受过教育的女性,接受了女性主义思想的启蒙,追求独立意识,摆脱封建思想的束缚,向往自由婚姻,参加民主革命,出现了一批颇有影响的女性革命家。文革时期是一个抹杀性别的时期,可以说是一个没有女人的时代。改革开放至今,妇女事业蓬勃发展,女性获得平等受教育权,经济上追求独立,渴望成为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新时代女性,撑起明媚半边天。(马莉,2005,45)

第三期妇女社会地位报告统计调查数据也表明,女性双性化气质加强。调查显示,女性具有较强的自信心和独立意识,86.6%的女性对自己有较强的自信心。“88.9%”的女性在生活中主要靠自己,很少依赖他人。(第三期中国妇女地位调查主要数据报告2011,11.)

中国女性如何选择自身性度呢?中国女性双性化发展存在必然性,是由我国特有的社会经济、社会文化、人文传统导致。

社会构建理论者Henderson指出“社会性别的意义是社会构建的。我们中的每一个分子均被纳入这种结构中。因此,社会性别是指一系列社会建构的关系。它产生并再现于人们的行动中(Henderson K A,1994,119-137)

男女心理的区别来源于社会角色不同,这也是社会建构论者的重要观点(方刚,2010,49)。传统社会中和现代社会女性由于扮演的社会角色不同,导致女性向双性化气质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要求女性扮演好贤妻良母的角色足以。女性化气质是贤妻良母需要的性别气质。女性化气质非常受当时处于主宰地位的男性的推崇。在男性的社会期望之下,女性更倾向于选择温柔、体贴、善解人意、待人温和等女性气质。她的角色分配业已注定:主内,做一个媳妇、妻子与母亲。在这之前,她必须在娘家(女儿期)接受一整套的妇德教育,为着将来扮演好这些角色而精心准备(林丹娅,1997,71)。

现代社会,绝对意义的“男主外,女主内”正在瓦解。女性参与家务劳动时间减少,第三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城乡在业女性工作日用于家务劳动时间比2000年减少了70和123分钟。男性更多地参与家务劳动中。调查显示,88.6%男性认为,“男人也应该主动承担家务劳动”。男女从事家务劳动时间差距减少。(第三期中国妇女地位调查主要数据报告2011,11.)为适应调整后的社会分工,女性向双性化气质发展,女性拥有果感、独立、自信等男性气质,在职场能更加胜任工作要求。

三、中国计划生育政策与中国女性双性化发展的影响

中国女性化还受中国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1978年,我国颁布《新婚姻法》,其中规定“我国鼓励推行计划生育政策”。独生子女家庭父母具有文化优势。独生子女父母亲文化程度普遍高于非独生子女父母的文化程度(陈昌文,1996,73)。行为主义心理学家班都拉认为儿童性别角色的获得和儿童周围的性别榜样有很大关系。儿童通过模仿同性个体行为获得性别判断标准。有选择性地学习同性个体的共同点,并将之内化为自己的标准。并且通过观察同性榜样的行为和原则,给自己的性别标准提供合理依据(方刚,2010,67)。邹萍认为,双性化气质形成,主要受母亲教养方式和母亲个性的影响(邹萍,1999,71)。由此可知,核心家庭中的女儿,受母亲的印象很大。母亲文化程度高,在女儿的成长过程中较文化程度低的女性更少地想女儿关注传统性别刻板印象观念。文化程度高的女性比文化程度低的女性更容易进入职场,从而给女儿树立双性化女性平衡家庭职场角色良好榜样。从而促进独生子女家庭成长女性比非独生子女家庭成长女性,有更加良好的双性化气质形成环境。

四、结论

中国女性承担多重社会角色/中国独生子女政策都中国女性双性化的发展的有利因素。中国女性双性化气质在新中国成立后得到了很大发展。但是和美国相比,仍然有小量差距。

女性双性化气质的养成,有利于女性处理好职场和家庭中双重角色的要求,增强幸福感。女性双性化的公约化有利于社会公平,消减社会刻板印象对妇女发展的禁锢,为女性提供更多就业、晋升机会。(作者单位: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陈昌文. 独生子女与中国社会[M].成都:四川儿童教育出版社,1996.

[2]第三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课题调查组.第三期中国妇女地位调查主要数据报告(R).北京:妇女研究论丛,2011.

[3]方俊明. 性别差异与两性化人格[J].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与社会学版),1996.

[4]方刚. 性别心理学[M]. 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10.

[5]林丹娅.中国女性文化:从传统到现代化[J].厦门大学学报(哲社版)[J],1997

[6]马莉.论中国广告中女性形象问题[J].女性文化.中华女子学院山东分院学报,2005.

[7]邹萍. 女大学生性别角色双性化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J]. 大连大学学报,1999.

[8]Ashmore R D. Sex,gender and the individual.Pervin LA. Handbook of Personality: Theory and Research.[A] New York/ London: the Guilford Press,1990.

猜你喜欢

社会角色独生子女
图说
独生子女可以直接继承房产吗?
个体道德发展的有效途径:从社会角色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入手
从社会学角度辨析史量才的角色扮演及冲突
从婚礼与生育礼看维吾尔族女性社会角色的转换
独生子女不能完全继承父母遗产?
关于公共图书馆发挥社会教育职能的思考
大学生“村官”角色的社会化研究
独生子女的心理问题分析
中学生行为异常表现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