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刷专业生本课堂的“四步”教学法模式
2013-04-29李兴芝
李兴芝
摘要:生本教育最基本的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这种理念把学生摆在最突出的位置上。传统的印刷专业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的,在这种师本教育模式中,教学工作的重心还未能真正落在学生的主动全面发展上。深化印刷技术教学改革的关键,是要构建生本教育模式,印刷专业课堂教学急切呼唤教师要具有生本教育思想。
关键词:印刷专业;生本教育;教学模式教学是一个千变万化的动态系统,“教无定法”,教师不可能用一种教学模式进行教学,郭思乐教授所提出的“生本”教育教学也只是一种理念,没有固定的模式可言。不同的教师要根据教学的具体情况,遵循生本课堂教学思想和原则,灵活运用多种模式教学才能达到有模式而无固定模式教学境界。经过一年来的生本教学实践,笔者探索出了印刷专业生本课堂的“四步”法(自读自疑——筛选问题——质疑问答——点拨归纳)教学模式。其构建的原则是:突出学生自主学习、突出探究、突出小组合作交流。其中教师转变思想观念是关键,教师要与与传统的教学观念决裂,树立学生才是课堂主人的思想,同时要认识到模式不是僵死的套子,坚持“以学定教,以学定法,教无定法”的教学原则。
一、生本教育的特点
(一)生本教育突出学生。
它规定每堂课把大部分时间都交给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上台发言、交流体会、自主学习。
(二)生本教育突出学习。
它的基本过程是:(1)课前学习准备;(2)上课时小组讨论,上台发言与座位上聆听、质疑、探究等;(3)课后的追根究底。每一个环节处处突出学生的学习;课堂上学会聆听教师、同学的讲话,上讲台口头表达自己的意见,对别人的意见提出质疑,对别人的质疑回答自己的见解等
(三)生本教育突出合作、探究。
学会合作是21世纪人才的重要素质之一。它通常由4~6人组成小组学习,无论是课前准备还是上课时的学习,每位学生都必须在小组内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生本教育强调让学生自己主动地进行学习,低入口、大感受、深探究,让每个学生都有话说、让每个学生都有收获。
二、印刷专业生本课堂的“四步”教学模式
(一)提出问题,自读自疑。
自读自疑,就是学生领受教师布置的前置任务后,充分利用书本提供的操作步骤进行自我阅读,自我解决力所能及的操作要点。对操作步骤中出现的疑难问题,要一一圈点出来。在此阶段,不提倡学生相互交流,以此培养学生个人自主阅读及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在这一学习过程中可以根据自己掌握的知识去选择,去综合,去感悟,去发现并提出问题。这一过程是自我构建知识的过程,但由于学生年龄特征、学科或教材特点的不同,教师要进行必要的自学引导和有效的思维点拔。教师布置的前置任务要开放、低入,要带有启发性。对学生提出的疑问教师要充分肯定,保护其积极性。
如印刷专业课“indesign排版设计师进阶”一书在讲解工具的组合应用时,有一位学生提出了疑问:工具的使用能不能不按照教师设计好的或者书本上的既定操作步骤完成,能不能允许学生自由发挥,根据自己的想法进行创意设计?笔者当时没有立即反应过来,但首先肯定了学生的提问,然后让学生用两种以上的工具进行组合运用,可以不按照教师提供的操作步骤完成,大部分学生兴致高涨,如同出笼的小鸟终于可以展翅高飞一样,经过反复试验,讨论,很多学生不但掌握了工具的运用,还得到了意想不到的收获。查阅上传的作业,笔者不得不对学生刮目相看,也陷入了深深的思考当中。作为教师,我们常常不自觉地以教者的认识规律取代受教育者的认识规律,把自己的意志传递给学生,或者要学生依照自己的意志学习,按照自己的既定操作步骤完成课堂教学,使得专业课堂缺少生机,枯燥乏味。培养了一个又一个只会按部就班,甚至照葫芦画瓢都困难的学生。如果否定了学生提问,认为必须按照书本提供的步骤操作,那么学生独立思考的积极性就会被挫伤,自学能力也无从得到培养。
(二)筛选问题,适当取舍。
学生在自主完成前置任务的基础上,会提出五花八门的甚至是教师意想不到的问题。教师要从学生的问题中找到突破口,和学生一起共同归纳、综合,筛选出有共性,最符合教材要求,最富于求异、创新的问题进行探讨。通常笔者在布置前置任务时,要每个学生把在自读过程中不懂的问题至少提出1~2个写在作业本上,然后收上来检查,将学生提得比较多的问题提炼出来作为备课的一个重点,这就是郭思乐教授的“以学定教”的理念。因为传统教学是教师来设置问题,学生根据教师设置的问题去思考,重点、难点都由教师确定。而实际教学中,教师预设的重点或难点不一定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碰到的重点或难点。如笔者在上“印刷概论”这门课讲到“印刷发展史”时,学生在自读自疑的过程中提出了很多问题,如:①为什么印刷术起源于中国,而现代印刷却没有国外先进?②印刷技术会不会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而走向灭亡?③铅字印刷到底是怎么样的?④古代人会印制假钞吗?
对于学生提出的众多问题,笔者收上作业本后筛选了两个问题:印刷技术会不会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而走向灭亡?古代人会印制假钞吗?这也是学生提得最多的问题,而恰恰也是本项目的课外延伸问题。上课时笔者让全班学生一起来讨论、解决这两个问题。学生在自学过程中提出来的一般性问题,则由学生六人小组在讨论中解决,还不能解决的问题,由教师或班上其他学生来代答。
(三)质疑问答,各抒己见。
1. 小组内交流,互问互答。
在学生“自读自疑”的基础上,小组内开始就“自疑”的问题展开讨论、交流,彼此提问,相互解答,这是一个学生自觉的互动合作过程。它以“自读自疑”为基础,又对自读自疑起着强化、补充、深化的作用。对学生之间互动交流的内容,教师不要发表任何看法,只发挥组织作用,以激发学生人人有“问”、人人有“答”的欲望,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这种在“自读自疑”基础上的“互问互答”,是学生彼此之间根据阅读的感受和疑问进行的自觉的无遮拦的问答,它是一种真实、有效的问答,这有利于学生养成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在小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把它记录下来,向全班提问。
2. 全班合作交流,提问解答。
小组成员经过“互问互答”之后,仍存有未解决的问题,便放在全班范围内公开提问解答,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要先激发学生来解答;对学生实在跳起来也摘不到的果子,再搭建梯子,给予必要的启发、引导,直到学生弄懂为止。
在生本教育教学中,很重要的一点是要给学生留有查资料、思考、讨论、交流的时间。而在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不敢放手让学生讨论,忽视了集体的智慧和“全体”二字,使问题不能被真正理解。仍以“印刷概论”中“印刷发展史”项目为例,很多学生都提出了上文筛选出的两个问题,笔者没有立刻让学生一一举手发言,而是让他们先小组讨论,在小组内自由交谈、争论。譬如他们在讨论“印刷技术会不会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而走向灭亡”时,学生们各抒己见,除了列举印刷品的常见功能外,还能发现印刷技术不是一个独立的行业,它已经渗透到各行各业中,甚至人们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印刷技术。而信息技术的发展虽然突飞猛进,并且逐步多元化、智能化,但它也受到经济和文化的限制。笔者以前在教授这个项目时,基本上是按部就班,讲述一下印刷的发展历史,而现在学生的见解却很独到,在课堂上真正实现了教学相长。小组交流后,再让全班学生讨论印刷技术的应用领域、信息技术的发展、二者的相同和不同之处,同时,笔者也阐述了自己及专家对印刷技术的走向预测,让学生去领悟印刷技术到底会不会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而走向灭亡这个问题。
解决这个问题后,笔者再让学生对提出的第二个问题“古代人会印制假钞吗?”进行讨论、交流。然后,全班学生再质疑问答。对这个问题的探讨,学生们更是热情高涨,因为这是比较敏感且神秘的话题。对于这个问题,学生的意见主要有两种:一种是认为毕昇及其后人有印制假钞的能力,还通过网络查到了毕昇的后人因涉嫌印制假钞而被迫更改姓氏的历史。另一种则认为古代指的究竟是哪个朝代,古代人以金银作为货币,根本没有钞票,如何印制假钞?学生们畅所欲言,提问积极,回答踊跃,表达清晰,此情此景,让人激动,也充满了无限感概。他们分析印制假钞这个问题时,还能从社会因素、环保等这些方面去分析,甚至提出了用高级智能卡取代钞票的建议,学生从狭隘的印刷专业课堂走进了更加广阔天地之中。
总之,这一步是学生在开放、民主、愉悦的气氛中驰骋思维、各抒己见、感悟知识、共同探究的一步。教师在认真倾听学生讨论、发言的基础上 “点火”,让学生的思维进行碰撞,让智慧之火熊熊燃烧,让学生的潜能得到发挥与拓展。
(四)点拨归纳,及时梳理。
前面有两个环节都是学生的学习实践,问题是学生提出的,结果也是合作探究出来的。但是,毕竟学生发现、提出的问题相对来说较粗浅、有限,所以教师在最后要做适当点拨、归纳,即对知识进行简单的梳理,这就防止了那种片面强调学生主体作用的牧羊教学所造成的散漫无效的弊端。笔者认为除了知识点的归纳梳理外,还要重视对每个小组的评价,包括精神状态、参与学习的深度、发言情况等,教师需要给予及时的肯定和赞扬。因为根据中职生的实际情况和个性特征,他们更需要来自教师的鼓励和欣赏,一个眼神、一句鼓舞的话语、一阵掌声,也许会改变一个人的命运。
三、结语
总之,印刷专业生本课堂不管采取何种模式,都离不开让学生经历学习的全过程,让他们在自主学习中去体验、感悟学习的乐趣,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平等自由交给学生,就要努力做到“书”让学生自己读,“问”让学生自己提,“果”让学生自己摘,“情”让学生自己抒,“话”让学生自己说,“写”让学生自己评。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主动”中发展,在“合作”中成长,在“探究”中创新,逐渐步入“教”与“学”互促互动、相得益彰的良性循环轨道。我们只有尊重实际,大胆实践,勇于探索,运用生本理念,把准主导关系,突出主体作用,才能探索出灵活的适合印刷专业教学的生本课堂教学模式。
(作者单位:广东省鹤山市职业技术高级中学)
参考文献:
郭思乐. 望晨光之熹微-生本教育体系实践和思考[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
责任编辑陈春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