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与石同语话坤枢

2013-04-29

当代小说(下半月) 2013年6期
关键词:山石天地笔墨

中国画画家都清楚一个道理:画好一座山易,画好一块石头难,如千笔好画、一笔难勾一样的道理。一座山附带着太多的绘画语言体系和表现主体存在,而一块石头仅仅是一块石头,它所能传达的生命蕴意与洪荒真知,在一定程度上仅仅局限于石头本身。而这样的描摹对象,必然成为画家不敢轻易触动的绘画难题。在我看来,丁仲修无疑是具有非凡胆量和才智的人,他以自己几十年的探索,将千姿百态的石头作为自己的绘画主题,在咫尺方寸之间充分体现传统中国画的精神追索,探索建立了仅属于他自己绘画语言体系的“石头家庭”和艺术王国。

丁仲修把山石作自己主要的创作物象,显示出其独特的艺术构思,他以自己的别样笔墨,创造出承袭古谕又迵异于前人的笔墨技巧和语言体系。宋代郭熙曾说,“石者,天地之骨也。”这样的艺术理念,将山石独立于山水画的附庸之外,成为与天地共苍老的宇宙大象。丁仲修非常推崇宋元画风,他吸收借鉴众多优秀画家的艺术营养并为我所用,形成了自己构思奇巧夺魂、笔墨苍茫厚重的艺术风格。丁仲修创造性地开辟出中国山水画的表述蹊径,以自己几十年的独特观察和艺术思考,强化山石的艺术形态,弱化山水存在并使其成为背景语言,从而创造出一幅幅卓然于洪荒蛮野之上的山石巨物,并演化成最具生命力的“石头家族”,成为山的灵魂和脊梁,诉说着自然沧桑与万物更迭的天地大道。在大量的山石作品中,画家特别注重强化山石的肌理特征,突出层次感、纵深感,似乎能让人从山石的肌理之中感受到地球血脉的跳动;画家注重用墨的虚实对比,以其强化山石的远近对比、光线反差,从而使山石具有了血肉质感;画家强调山石的凸凹起伏和缝隙裂痕,使山石具有了极强的流动线条和音乐节奏;画家强调山石沉默之中的语言力量,细细勾勒岩石的棱角和层面,展现与地壳变动有关不断形成的岩层裂变,故意铺张和诠释鬼斧神工的宇宙造化,展现自然力量的不可逆转与神奇景观;画家强调写实的震撼作用,并升华山石雄居时的大势和气韵,实现了虚实结合、具象与抽象完美统一的审美表达。

丁仲修笔下的山石,具有独立思考的头颅,而其思考的是万象之源、宇宙大道、历史沧桑。唐代诗人白居易曾有句诗《太湖石》:“远望老嵯峨,近观怪嵚崟。才高八九尺,势若千万寻…形质冠今古,气色通晴阴。”白居易笔下的太湖石,是南方石头的典型形态,这种形态以奇为美,以丑、露、透为基本特征,这样的山石也便没有了深度和厚度。而画家丁仲修以北方山石为描摹对象,笔墨之间充分汲取了北方山水的精气,充满了纵横逶迤的气势、雄浑壮阔的概度,或者沉默无言,或者倾诉低语,或者如沙场王将,或者如大漠鹰骑。这些山石,有着人类大脑皮层般的沟壑,它思考的是历史风云的莫测变幻;有着圣贤哲人洞穿时空的烔烔目光,折射出的都是天人合一、物我两忘的生命智慧。毛泽东曾有诗句“只几个石头磨过,小儿时节”,将人类历史的源头几字带过,赵朴初为此曾作《贺新郎·读毛主席<贺新郎·读史>词书感》:“挥洒横天笔,气泱泱,笼今罩古,有谁堪匹?五十万年石头记,翻到开张第一,抖净了破铜烂铁。留得人间恩与怨,几千年多少英雄血。”在我看来,画家丁仲修正是从山石出发,挥洒横天之笔,俯察天地之间的历史变迁和英雄史诗。这样的创作出发点,使画家具有了人类灵魂的自觉忧患,其笔下的山石,也便具有了与历史等深的精神价值和审美意义。

丁仲修是一位长于艺术探索的优秀画家。在山石作品之外,他醉心于探索花鸟画笔墨技巧的创新和发展。丁仲修笔下的梅花,不着任何色彩,只以墨的深浅变化,强化其非凡的傲骨品相,其驾凌于冬寒之上的自然腰身,无论粗细虬曲如何变化,都成为隆冬时节最具生命气息的灵魂表现。其山石与梅花共同映衬的梅石作品,则再一次丰富和拓宽了他的创作灵性,展现了他与众不同的审美观照和艺术修为。丁仲修认为,“中国画最后就是拼文化、拼修养”,在这一点上,我深为赞同。在此之外,创新也是“拼”的内容之一,这是我从丁仲修的艺术道路上得来的重要启示。

“坤枢”一词意指地轴,郭熙既然说“石者,天地之骨也”,那么山石则是地轴之骨,自然世界的山石支撑起了天地之广、之阔。丁仲修的山石,则可以被认为是艺术之骨,以最精辟的艺术语言和伟岸风骨,支撑起世界的阔远和宏大。

本栏目责任编辑:王庆利

猜你喜欢

山石天地笔墨
山石网科
“晒石节”让山石灿烂
笔墨童年
孝堂山石祠北魏二题记考论
A Magic Train Trip
A Talking Pug
全山石
拾天地之荒
笔墨厨神
笔墨厨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