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古代学术的复古与革新及其原因

2013-04-29杨文花

散文百家·教育百家 2013年7期
关键词:革新复古发展

杨文花

【摘要】中国古代学术中也存在着一些“循环”现象。后世之学说与前代学说有着极为相似之处,而且有的学说就是对以往学说的重提,前后学说看起来像是走了一个循环;但是历史是前进的,再相似的前后学说也不会完全相同,它总会对前面的学说加以更新。本文从古代学术的发展演变来看待历史的这种复古与革新,并就诸子之学进行简单的概括。

【关键词】古代学术;发展;复古;革新

中华几千年历史,历朝历代盛衰荣辱,未曾逃脱分合之数,历史似乎总在循环着某些东西,所有朝代几乎都是经历“初建期———盛时期———维持期———衰落期———灭亡期”模式。同样的,中国古代学术中也存在着一些“循环”现象。后出的学说与前有的学说有着极为相似之处,而且有的学说就是对以往学说的重提,前后学说看起来像是走了一个循环;但是历史是前进的,再相似的前后学说也不会完全相同,它总会对前面的学说加以更新。本文把这种现象称之为“复古与革新”。

一、我国古代学术的发展演变情况

(一)以西周为界,中国古代学术可分为两大阶段。一个是殷商及其之前时代的“神学”,商人“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的态度很能代表此时期的文化特色。这点我们可以从殷商铜器铭文的记载上看出来。自西周始,与“神学”独立的“人学”逐渐建立起来,自此中国古代学术各种形态都属于“人学”(下文将多次使用“西周‘人学”一词,它和作为中国古代学术总称的“人学”不是一个范畴)一类了。此文讨论的对象正是人学。

(二)自西周“人学”始,占据各阶段社会主流学术地位(主流学术地位指的是一个阶段社会上的学术思想,而不是意识形态领域的思想,因为自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儒家思想就在中国人的思想意识领域占据了绝对的地位)思想依次是:春秋战国诸子学说,秦代法学,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元理学,明代心学,清代汉学。

二、复古与革新

(一)诸子学说中儒学、经学、理学、心学以及清代考据学都属于广义儒学范畴。冯友兰先生在《中国哲学简史》中把先秦儒学定义为原始儒学,把经学称为“新儒学”,把宋明儒学称为“更新的儒学”。“复古”具体指汉代主流学术思想在经历秦代法学之后归宿到了儒家学说,并形成了汉代的儒学———经学;宋明主流学术思想在经历玄学、佛学之后再次归宿到了儒家学说,形成了更新的儒学———理学和心学。

(二)革新。“革新”具体指经学虽归宿于儒学,但它与先秦儒学有很大差别,杂融了阴阳五行、天人感应等学说,以后甚至生发了谶纬一类;宋明儒学更是融入佛、道等学说,虽然核心思想还是儒学,但它的面目已经先秦入学大为不同。正因为后出学问加入了新元素,冯友兰先生才会称之为“新儒学”,“更新的儒学”。总之,后世儒学在加入新元素之后,促进了自身的新陈代谢,以儒学核心价值为内涵,扩大了外延。

(三)起点与终点

中国古代人学的起点是西周“人学”。人学是对殷商神学的反动,作为一种新鲜的学说,西周人学相当笼统,“敬德保民”、“保民裕民”等思想大体上概括出了人学的几个基本要素,然而也正是此期尚显稚嫩的学说奠定了以后中国学术的主题。以后的学术无不是以之为源泉根基。随着时间的推进,学术在不断积累成熟,系统化和完善,之后春秋战国诸子学说系统地形成了各个门类的人学学说,再后,各朝各代的学者沿着开创的学科门类不断地深化,在清代集大成。

清代汉学是中国古代学术的终点,清代汉学家通过考据文献,整理经典,把中国古代学术各个门类都总结了,即把人学各门类总结了。西周是人学之始,经过千年发展在清代的得到全面总结,中国古代学术人学形成了一个闭合式的整体。中国古代学术的“循环现象”,在学术复古与革新,起点与终点闭合中显现。

三、中国古代学术中间环节的更替及其原因

(一)诸子学说。诸子学说的兴起是顺学术发展方向的,有别于后世学术间的反动、复古,它是西周“人学”由笼统走向系统,由普泛学说走向专业学说的结果,内因是学术自我发展的趋势所需,是学术丰富积累的结果。外因是由于东周天下大乱,共主不存,一统思想限制的不在,士的产生及它们的鼓吹宣传等等。外因在诸子学说的形成过程中起到了巨大作用。从此,有关于人学的各门类学说独立成为单一系统了。

(二)秦代法学。诸子学说,百家争鸣,然而显学不过四家,而顺应时代一统趋势的支持霸道的法学最终被历史选择。社会主流学术思想完成了由笼统学说到多系统学说到单一系统学说的过渡。此后,社会主流学术都是单一系统的学说了。

(三)两汉经学。经学的确立是学术反动与学术折衷共同作用的结果。秦三世而亡,暴政而亡是总结秦亡的教训,而秦代暴政的理论支持点是法学。有鉴于此,西汉建国君臣摒弃了秦作为国家学说的法学,转而采用老庄的无为而治思想。道家学说的兴起就是对法学的反动。及至武帝朝,社会大为发展,无为而治已经不适合管理社会现状,因此需要一种既没有法家学说太过严峻,又没有道家学说太过松弛的治国思想,而作为诸子学说中四大显学之一的儒学此时成功入围。儒学的兴起,一方面,是对法、道两家学说的反动;另一方面,也是法家学说与道家学说折衷的表现。

经学作为“新儒学”是对先秦儒学的回应,学术界有了第一次学术“复古”,而由于经学中有不同于儒学的新元素,因此也是学术界的第一次“革新”。

(四)魏晋玄学。玄学的兴起又是一次学术反动。经学是在统治者扶持下确立统治思想地位的,东汉末年,天下又一次大乱,统一王朝不在,经学失怙,不再是统治思想,思想领域大解放,这是玄学能够入主的先决条件和社会原因。经学经过400多年的发展已经步入末流,琐碎的经文注解,谶纬的横行,经学内部古今之争等等,逐渐限制了学术自身的发展,再者,经学内部失去了新鲜血液,没有了新陈代谢的动力。社会上一些伪经学家借着儒家仁义道德的幌子,做着不仁不义的勾当,使知识分子对经学越发厌恶。这一切导致了经学的没落,退出了主流学术地位。

于经学僵固同时,老庄哲学开始反动,打出“自然”、“真”等旗帜,同所谓“名教”,伪经学做斗争。玄学不仅使经学桎梏下的知识分子得以解放,顺应了学术内部发展规律,而且玄学表现方式之一的清谈更是顺应了当时社会现实的需要,反过来推动了玄学的发展。动乱年代的知识分子正是藉清谈思辨以求远身避祸,疏远更替频繁的权力中心,暂以忘却身边的忧患。

(五)佛学。隋唐时期的佛学是一种纯正的出世学说,而玄学是半入世半出世的学说。中国主流学术在由秦汉向隋唐发展的过程中呈现出的是一条“强烈入世(法学)———入世(儒学)———半入半出(玄学,调和儒道)———出世(佛学)”的规律,中国并没有纯正出世的学说,佛学弥补了这一点,顺因学术发展趋势,由一种外来学说一变而为中国主流学术。老庄学说是一种出世思想,而然它并不彻底与纯正,它的出世只是出在了此岸的深山密林,目的是为了远离是非,保全自我,老庄又说“无为而无不治”,终极目的还是针对社会现实,它的关注点在现实社会,它是为了解决社会问题而产生的消极的解决办法,很有“身在山林,心在魏阙”的意思;佛学则不然,他全力逃避现实,无论是小乘佛教解脱自己,还是大乘佛教普度众生,都是带着对现实的悲悯情怀,它的关注点在彼岸,是彻底而纯正的出世哲学。纯正出世学说的补入是学术自我完善规律的结果。

(六)理学。理学在宋代的建立,标志着儒家学说在时隔千年之后又一次的登上了社会主流学术地位,是对儒学的复古,它对儒学的革新之处也是史无前例的。从学术发展角度看,儒学的复归是一种必然,在汉代经学之后,社会主流学术迈向了儒学的反面,先是儒学和道家学说调和产生玄学,在中国盛行近400年,接着是以完全出世为主旨的佛学又盛行近300年,“物极必反”,“反者,道之动”,儒学在此漫长阶段不断积累、更新、完善……终于在宋代迎来了复归。中国知识分子在宋代整合了前代佛学、玄学、经学以及先秦儒学等学术思想,最终形成博大胸次的更新的儒学,由于朱熹的巨大贡献,更新的儒学中客观唯心主义学说———理学———首先确立了自己的地位。更新的儒学的建立标志着中国古代学术达到了一个新的台阶,一个高学术水平。

在社会层面,儒学的复归也有其必要因素。经学失势后,社会思想束缚知识分子的趋势越来越松弛,经学训导的忠孝节义等观念随着玄学兴起而逐渐为知识分子看淡,取而代之的是张扬个性,彰显自我,阮籍、稽康等人任情随性的举动便是最突出的代表;隋唐时代,王朝气象恢宏,思想意识领域的控制尤为松懈,思想界呈现大解放状态(这一点从唐代女性社会地位可以看出),纷纷怀揣着壮志豪情欲有所作为,然而突如其来的安史之乱,和随之进入的五代十国动乱,以及宋代王朝仅仅半壁江山的现状,一连串内忧外患的打击使知识分子失去了魏晋时代的任情随性,失去了隋唐时代的博大胸次,一变而为内敛了,这为以内省著称的儒学的复归提供了条件。另一方面,宋代商品经济发达,加上政府对知识分子的特别优待,不少知识分子渐渐被丰富起来的食色之欲蒙蔽,有鉴于此,朱熹提出了以“存天理,灭人欲”著称的理学,以期达到知识分子内省的目的。

(七)心学。理学是一种客观唯心主义学说,心学是一种主观唯心主义学说,心学最初建立是抱着救弊理学的目的的。早在宋代,宋儒周敦颐,程颢,程颐,陆九渊等儒学大师就对儒学有着不同角度的看法,及至南宋,客观唯心主义儒学在朱熹的大力发掘和鼓吹下确立了封建社会指导思想的地位,而陆氏唯心主义一派暂时旁落。到了明代,儒学大师王阳明不满于理学之弊,发展了陆氏学问,陆王心学于是大盛。心学的建立是儒学自我完善的结果,它的建立使有宋以来儒释道融合的问题完美的从理论角度予以解决。

(八)汉学。清代汉学的兴盛又是一次学术反动。梁启超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对明末清初学风的主潮及清代考据学的形成原因有一个很好的阐述。他说明末清初的学术主潮有二,一是厌倦主观的冥想而倾向于客观的考察;二是排斥理论,提倡实践。主观冥想与重视理论是明代,也是经学以来各学术的主要特色,关键还在于,学术建立之初往往包含有经世致用的内容,而学术末流往往又导向了空谈,明末清初学者在惨淡的社会现实面前,看到了空谈性命天理于补时救弊无益后遂转向了务实一路。梁启超在分析考据学形成的原因时指出了五个反动因素的促使,包括王学自身的反动;自然界探索的反动;中西文化交流的反动;藏书及刻书风气的反动;佛教的反动。影响清代学术形成的政治因素包括:明亡清兴对于明代诸贤的刺激;清代统治者对知识分子和学术学风的政策;康熙帝、雍正帝和乾隆帝对学术界的影响等。

参考文献:

[1]袁行霈.中国文学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7月.

[2]朱东润.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2年6月.

[3]郭绍虞.中国历代文论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11月.

[4]李壮鹰.中国古代文论读本.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猜你喜欢

革新复古发展
Old Is Gold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周克芹纪念:捍卫与革新
秋日的复古之约
复旧运转
继续努力,不断革新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复古“轻”暗黑
伝統の極みを吸収し大胆に革新 篆刻家 駱芃芃 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