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市高中短跑运动员四肢摆动能力的训练探究
2013-04-29高旭海
摘要:文章通过对太原市5所高中共计50名在校短跑运动员进行观察、调查与访谈,得出以下结论:这5所高中短跑运动员中,男子整体摆动能力好于女子,但这50名运动员整体表现出下肢摆动能力中前摆后的下压能力差,上肢摆臂后摆能力差以及核心区稳定性差等问题,文章并针对问题提出相应的改进方法与手段。
关键词:高中 短跑 摆动能力 运动训练
中图分类号:G8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643(2013)07—0077—04
短跑运动员的摆动能力是指运动员四肢在高速平动的运动状态中绕各自转动轴进行的高速半圆弧转动的能力,分别包括上肢摆动能力和下肢的摆动能力。
现代短跑的训练更加注重摆动效率的提高以及在高速平动中的各运动环节的协调配合,主要表现在上肢与上肢、下肢与下肢、上肢与下肢三者的摆动和配合上。
本文以太原市5所高中共计50名在校短跑运动员的摆臂与摆腿为研究对象,并紧密结合普通体育高考的需求,以短跑各个项目最具代表性的100m跑为例,从力量和技术两方面对短跑的摆动能力的训练进行探究,以期找出更加适合普通高中短跑运动员摆动能力提高的方法和手段,为普通高中短跑运动员的培养提供理论参考依据。
1 研究对象和方法
1.1研究对象
选取太原市5所高中共计50名(其中女生15人,男生35人)在校短跑运动员为调查对象,以其摆动技术作为研究对象。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
通过查阅中国知网,获取相关资料,并加以概括、归纳、总结。
1.2.2观察法
对50名高中短跑运动员分别进行跟踪观察2个月以及进行录像,进行记录与分析,发现存在的问题。
1.2.3数理统计法
将所获取的数据进行整理归纳,并利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为论文提供数据支撑。作者简介:高旭海(1991~),男,学生。研究方向:体育教育训练学。
1.2.4访谈法
对部分队员进行访谈,问其对摆臂技术要领的心得体会,获取有价值的资料。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对高中短跑运动员上肢摆动能力的分析
2.1.1高中短跑运动员上肢摆臂技术的分析
由表1可以看出,在左右摆臂过大这一指标中,女子短跑运动员中所占比重较大,占到73.33%,而这一指标在男子短跑运动员中仅占17.14%。
结合访谈得知,造成左右摆臂过大的主要原因是肩带和胸背部的肌群力量过差,在跑动过程中,运动员为了获得或保持速度则必须尽可能摆动以维持下肢的摆动,这样做虽然可以增大上肢摆动的动量,但却在左右方向上产生了很大的左右分力,破坏了身体的平衡以及身体姿态,以致出现上体左右摇晃、步幅减小等现象,进而影响跑速,通过加强胸背部的前后肌群力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左右摆臂的出现。
表1还显示:出现前摆过小现象的女生占到总人数的86.87%,男生比例也较大,占77.14%。产生前摆过小的主要原因是躯干前群肌肉力量与后背肌群力量存在发展不均衡以及后背肌群不具备快速运动过程中的动态柔韧性,通过加强胸部肌群力量以及在确保动作质量基础上发展后背肌群的动态柔韧性可减少前摆过小的产生。
另外,男女生中耸肩的概率分别为31.42%和26.67%。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肩关节处的稳固性力量不够,使上肢肌群在快速的前后摆动过程中没有稳定的支点,尤其表现在肱二、三头肌上,为了保证快速的摆动,只有通过上背部与肩部肌肉过度紧张,以建立支点从而导致快速跑动过程中颈部紧张,含胸,提肩,这就影响摆臂在高速跑中的摆动效果。
2.1.2高中短跑运动员上肢摆动素质训练的分析
表2显示:被调查的5所高中对抗阻摆臂能力的训练都非常重视,分别为在X1中占50%、X2中占60%、X3中占60%、X4中占50%、X5中占40%,说明这5所高中教练员在实际训练中都非常重视上肢摆动的训练。
然而,结合表1可看出,此5所高中的短跑运动员摆臂存在很大不足,即女生中有73.33%的人存在左右摆臂过大以及男女生在前摆过小指标中均出现较高比例,说明此5所高中的抗阻摆臂训练的效果没有在专项技术中表现出来,即训练所获得的某部位能力未能在专项中表现出来。
表2中的卧推属于上肢伸肌群的前后运动的最大力量练习手段,主要训练肱三头肌和胸大肌;快挺属于上肢肌群屈伸的快速力量练习,主要发展屈伸肌群的爆发力;高翻也属于爆发性练习手段,主要用于后背的爆发力以及肩带出在垂直方向上的快速力量。然而即使有了最大力量和快速力量也不等同于具备了专项所需的摆动能力。
表2反映,进行上肢各种抗阻圆弧摆动练习的为:X1中占0%、X2中占0%、X3中占10%、X4中占0%、X5中占10%,这些抗阻圆弧摆动练习属于肩带处的功能性力量训练,即可作为最大力量、快速力量向专项摆动能力转化的桥梁。5所学校均存在一般向专项转化的“桥梁”即功能性训练上存在严重不足进而导致训练的低效性。
由此可说明,此5所高中训练在摆动力量训练上存在“中间”断开的训练缺陷,即忽视了肩关节处的转动能力的功能性训练。
2.2对高中短跑运动员下肢摆动能力的分析
2.2.1高中短跑运动员下肢摆腿技术的分析
表3显示:大腿前摆过低的女生占86.67%,男生占51.43%。屈髋肌群的力量不足是造成前摆过低的主要原因,前摆过低又是造成脚着地点离重心投影点过远原因之一,另外的20%和8.75%的人也存在屈髋肌群力量不足。脚着地点离身体重心投影点过近的女生占66.67%,男生占65.71%,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摆动腿前摆结束后的下压后扒能力较差,主要表现在伸髋肌群快速能力和踝关节处支撑能力较差,而产生坐着跑的最主要原因就是后蹬能力差,后蹬的过程中也是伸髋的过程,因此伸髋能力较差的人不仅出现夹小腿跑,也出现坐着跑等现象。
从表3还可以看出:女生在反映屈髋能力上的各指标上明显不如男生,而在伸髋方面与男生相差不大,即坐着跑男女分别为28.57%和33.33%,夹小腿跑方面男女分别为65.71%和66.67%。可见,这5所高中的训练中都不重视伸髋肌群能力的训练。
2.2.2高中短跑运动员下肢摆动素质训练的分析
从表4可以看出,这5所高中对深蹲/半蹲跳的训练都非常重视,即占到整个训练中的最大比例,分别为:在X1中的训练占50%、在X2中的训练占50%、在X3中的训练占60%、在X4中的训练占60%、在X5中的训练占50%。
深蹲/半蹲跳在训练学上主要是发展下肢的股四头肌、股直肌、大腿外侧髂胫束、小腿三头肌等下肢肌群的蹬伸方向上的最大力量,在跑动中主要表现在脚着地移动到身体重心投影点后摆中的第二阶段(传统意义上的后蹬)的发力以及帮助大腿在髂腰肌主动发力下的协同发力即股四头肌和髂胫束收缩束紧大腿前侧肌群用以帮助大腿绕髋轴的前摆。
而负重弓箭步主要发展两大腿在髋关节处的剪绞能力以及脚与地面在踝关节处的支撑能力,然而这5所高中只有X5中学采用此练习手段,但仅占整个练习比重的10%,其它学校均未采用此手段。
另外,这5所高中采用抗阻高抬腿分别为:在X1的训练中占10%、在X2的训练中占20%、在X3的训练中占10%、在X4的训练中占10%、在X5的训练中占10%。
此练习的目的在于发展大腿前摆以及下压支撑能力即髂腰肌和小腿后肌群的爆发力,但此练习在各学校训练中的比重均太低。抗阻折叠前摆下压是用于发展大腿在在髋关节处主动发力收小腿,紧接着在髋轴处主动发力前摆大腿能力以及当大腿摆至最佳位置时主动下压大腿,小腿随动做下压着地的鞭打能力,此练习分别主要发展了股后肌群、髂腰肌、小腿三头肌的专项快速力量,在跑的周期中占主要阶段即前摆折叠阶段和下压扒地阶段,然而在这5所高中的训练中均未采用此种训练手段。
此外,这5所高中在俯卧抗阻收小腿方面花费的精力较多,分别占40%、30%、30%、30%、30%。而此手段虽然可以发展股后肌群的最大力量,但由于其练习姿态为俯卧,所以它属于一般性练习手段,所发展的力量属于非专项性的最大力量和快速力量。在运动实践中起到桥梁作用的各种抗阻摆动训练在这5所高中里均未被采用,这就造成了在最大力量、快速力量等素质在向专项摆动能力转化的过程中缺少了一个连接两者的桥梁即大腿在髋关节处的摆动方向上的功能性力量。
2.2.3提高上肢、下肢摆动能力常用训练方法和手段
(1)组合训练法。此方法主要用于将力量、技术向专项摆动能力转化时所用,主要方式为:先进行负重抗阻练习一然后进行借助有弹性的器械进行与摆臂有关肌群的快速弹性练习或克服轻器械的爆发性练习一紧接着做快速摆臂或有摆臂参与的练习。
上肢手段:持杠铃或杠铃杆进行前后绕环练习一手持皮带进行原地快速摆臂一行进间快速高抬腿(主要精力放在摆臂上);负重高翻→卧在有弹性的垫子上进行快速俯卧推手→进行原地快速摆臂(主要精力放在摆臂的前摆上);负重体前屈硬拉杠铃→双臂同时后摆,另一同伴在其后面推动其双肘,进行反应对抗练习(主要精力放在后摆上)。
下肢手段:深蹲/半蹲跳→拉皮带高抬腿→加速跑;仰卧举双腿抗阻下压→高垫上组合跳→后蹬跑;负重提踵→高垫直膝跳→加速跑;抗阻前/后摆腿→跨步跳→加速跑。
(2)强化训练法。此方法主要用于已经掌握一定技术和具备一定摆动能力的运动员身上,主要方式为:首先找出运动员摆动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之处,然后将其进行分解,对不足之处进行重点训练,多采用重复训练法,以提高运动员的本体感知觉为主,使其建立新的正确的神经肌肉联系。
下肢手段:仰卧左右分腿合并腿或前后分腿合并腿,用以发展髋关节周围肌群的牢固性能力;练习者手扶肋木,另一个同伴用皮带拉练习者后伸的腿,然后突然撒放,练习者借助肌肉的牵张反射记性快速的前摆大腿练习,此动作可发展屈髋肌群的快速反应能力,此种抗阻牵张反射练习也可以用于大腿后群肌的训练上。
练习者坐在高蹬上主动上钩脚尖,另一个练习者连续快速主动用力向下按压练习者上钩的脚尖,用以发展练习者胫前肌群的快速力量,此种训练方法的使用必须要保证非常快的动作速度,主要精力放在动作速度上而非是动作幅度上。
(3)专项训练法。此方法是将已获得的摆动能力运用到完整训练或者比赛中去,用以检测其训练效果。通常方式为进行各种形式的比赛,使运动员在近似100%专项比赛形式的比赛的情况下感知其摆动能力存在的不足并找出原因。
这种方法的使用必须要达到或接近比赛的高强度,因为只有在这种强度下才可能产生高的刺激,进而可使运动员对所获得的摆动能力有客观的认识。另外,采用此方法时教练员必须留心、观察和记录,并与运动员进行有效沟通。2,3对高中短跑运动员核心区稳定性的分析
经查阅有关核心区方面的资料文献,发现关于核心区的说法众说纷纭,本文只采用北京体育大学王卫星教授的观点,即:人体核心区是指髋关节以上至膈肌,包括髋关节在内的区域,其中分别在此区域中的肌群均称为核心区肌群。提高核心区稳定性训练常用方法和手段:
第一级:静态稳定支撑法,以各种姿势在稳定的界面上做支撑,例如:俯卧支撑、背支撑、侧支撑等。
第二级:静态不稳定支撑法,以各种姿势在不稳定的界面上做各种支撑,例如:在瑞士球上各种支撑、在悬吊的皮带上的各种支撑等。
第三级:动态练习法,在稳定或不稳定界面上先进行支撑,然后做相应练习部位的慢速运动,例如:俯卧支撑好后做异侧肢体同时屈伸练习、背支撑上下挺髋、躺在瑞士球上做仰卧起坐或者背起、双手支撑于地面,双脚放于悬吊皮带上支撑好后做高抬腿练习。
表5显示:女生有53.33%的人在跑动中发生前倾过大现象,男生占20%。造成上体前倾过大的原因在于躯干的前侧肌群的力量大于躯干的后侧肌群力量,说明此5所高中女子短跑运动员的训练过度发展躯干前侧肌群,而忽视躯干后群肌的训练或者训练无实效性。
上体后仰过大的女生占33.33%,男生仅占8.57%。这是因为躯干前群肌在运动后程力量不足的原因所致。
此外,头部前后点头的女生占13.33%,男生占14.29%。在高速跑动中存在这种现象是因为腰背部以及颈部肌群力量存在问题。
另外,通过观察,未见这5所高中队员的训练中涉及到躯干两侧的练习,只是进行仰卧起做、背起、收腹举腿三种绕单一额状轴运动的练习手段。
然而在快速跑动中需要保持圆柱形刚性结构,因此只靠简单的三个绕额状轴的练习是远远不能满足此需求的,这就需要进行躯干两侧以及前后的绕多种运动轴的训练手段,进而使核心区在不同方向上都具有良好的肌群力量,进而保证核心区在运动中的动态稳定性,在运动时为四肢发力建立支点。
3 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1)太原市5所高中的50名短跑运动员上肢摆动能力主要表现为:女生存在左右摆动过大以及前摆过小的现象,男生主要是前摆过小,上肢的力量训练仅重视最大力量和爆发力的训练不重视肩关节处功能性力量的训练。
(2)太原市5所高中的50名短跑运动员下肢摆动能力主要表现为:女生为前摆过低和后蹬不充分,即两大腿的剪绞能力过差,男生主要表现为后蹬能力较差,下肢的训练只重视单方向的屈伸而不重视与专项有关的前后摆动能力的训练,训练出现一般向专项转化的“断裂带”。
(3)太原市5所高中的50名短跑运动员核心区稳定性能力表现女生的核心区稳定性明显弱于男生,训练中没有将核心区稳定性作为训练的一部分,而导致运动员在高速跑中四肢的摆动没有结实的支点,进而影响摆动的效果。
3.2建议
上肢摆动能力以肩轴为中心,以大臂为半径,以肘关节为轴,以小臂和手掌为半径的双轴半圆弧摆动,摆臂体系应包括:肩带摆动能力、保持手臂姿势能力、维持躯干中轴能力三大部分。
下肢的摆动能力以髋为中心,大腿为半径;以膝为中心,小腿为半径的摆动;以踝为中心以脚掌为半径的三轴摆动,摆腿体系应包括:两大腿在髋关节处的剪绞能力、膝关节维持迈进方向的能力、踝关节的快速支撑离地能力以及躯干的动态稳定能力。建议高中短跑运动员训练时注意加强相关练习,以提高训练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