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巧设问,引学生拾级而上

2013-04-29袁雪丽

散文百家·教育百家 2013年7期
关键词:连词介词梯度

袁雪丽

有效教学是我们始终不懈的追求。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也始终以有效教学为根本,坚持“基于课程标准的目标、评价、教学一致性研究”,所以,时常感觉理想中的课堂应该是师生共鸣的,大家共同参与的,但是,在现实教学中,我们可能都会有这样的感觉:“课堂暮气沉沉的,学生一点儿也不配合。”有效教学课堂下,这话似乎得好好推敲。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是课堂的引导者,让主体来“配合”引导者是不是有些错位?

我们在深化有效教学研究时,都注意到要求“教学过程始终围绕教学目标的达成进行,通过评价关注、引导学习过程,始终以学生的‘学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直接指向学生学习质量,从而达成教学目标”,这就要求我们以课堂为中心全面提高学生学习效益。此时再想想“学生一点儿也不配合”的想法的确有些“荒谬”。

孔子曾说:“疑是思之始,学之端。”聪明的老师会巧设疑问引导学生思考,学生会思考了自然便不再“暮气沉沉”。所以,站在教师的角度,如果做好了基于课程标准的有效的集体备课和教学设计以及教学评价的设计,恰当的设问激活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积极参与,从而循序渐进地解决问题,课堂便成功了。所以说,课堂活动设计是教师的基本功之一,表现在我们课堂上,更多的是对问题的设计:活动设计得巧,问题提得好,“一石激起千层浪”;活动设计得拙,问题提得差,“泥牛入海无消息”。对于课堂的设计与提问,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教学评价设计遵循目标性原则,让课堂教学中提问设计更有价值

如果把学生的大脑比作一泓平静的池水,那么教师的课堂提问就应是投入池水中的一颗石子,投石越有力度,泛起的波纹越能向纵深处蔓延。有效的课堂提问要具备“牵一发动全身”的技巧,通过准确的设问,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曾经在一次听课时接触到这样一个小插曲。老师提问一名学生“勾践载稻与脂于舟以行”中的“与”是什么词性?学生回答“连词”。老师又问:“是连词?是吗?”学生一听不敢吭声了。老师继续提高声音面向全体问“是连词吗?”全体战战兢兢不敢吭声,老师再问一遍“是不是连词?”终于有学生吭声了:“不是,是介词。”然后老师“心满意足”地驳斥“是介词”的观点,给学生讲解为什么这个地方是“连词”而不是“介词”。当时我们听课的几位老师都笑了———“是罔民也!”

教师在课堂设计的提问上目的是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而在学生答对的情况下,教师带有诱导性的反问明显地将学生引入歧途,那么这个问题的设置就失去了价值。其实这时学生本来已经答对了,老师只需要再问一句“请解释一下为什么是连词”马上就可以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并解决这个问题,因为我们课堂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准确掌握“与”连词与介词的用法区别。所以,课堂设计提问的目的和终端不应是挖陷阱,提问的目的不是让学生掉进去,而应是关注信息特点,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正确解决问题。

二、遵循目标、评价、教学一致性的原则,合理安排设问梯度。

关注学生学习的认知过程,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是我们组织课堂教学并取得实效的有效途径。因此,课堂上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务求能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掌握知识,提高能力。

以《史记》为例。《史记》作为传记文学,在学习时应充分关注其文体特色,在人物与手法的鉴赏上下功夫。但《史记》的篇目“言”的障碍横亘在学生面前。因此,在《史记》篇目的学习中我们应先扫清文字障碍,然后引导学生把握文本内容,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探究文本内涵,进行拓展性思考。譬如《井陉之战》的设计思路。我们可以把课堂内容设置成四个梯度:

第一梯度,自读文本,扫清文字障碍,完成文言积累。这一环节可以安排在预习课由学生自主完成;第二梯度,熟读文本,把握文章内容。这一环节用问题带起,我们可以设置四个问题:

1、井陉之战韩信布置了几路兵马?他们各自的作战任务是什么?他们是怎样实现自己的作战任务的?(请用原文语句回答)

2、这场战役韩信异于常人的智慧表现在哪儿?(请用原文语句回答)

3、这场战役韩信真的是稳操胜券吗?换言之,敌方真的是毫无胜算吗?(请结合原文回答)

4、赵军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借此让学生理清交战双方的作战思路及交战情形,而且用原文语句回答更有助于学生对文本的熟悉与了解,从而完成对文本内容和人物的把握;第三梯度,再读文本,深入探讨。《井陉之战》作为传记文学,在艺术手法上是很有特点的。我们可以这样设问:“本文记述了几场战争?这几场战争着墨是否均匀?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体现了怎样的艺术性?”学生再读文本,很快可以发现本文写到三场战争———汉对魏,汉对代,汉对赵。前两场战争寥寥数语,惜字如金;后一场战争浓墨重彩,大事渲染。此时再问一个“为什么”和“怎么样”,学生一经讨论,很快能可以概括出“巧设铺垫,主次分明,详略得当”的艺术特点;第四梯度,研读文本,我写我悟。有学习就应有收获,有了之前知识的积累和文本的探究,我们可以把这一环节落实到“写”上,设置一个问题:“动笔写一写:井陉之战让我悟到”。

总之,学生的认知水平与认知能力是有限的,教师对此应予以足够的关注。语文课堂以文本为“例”,对文本的解读渗透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学习语文和运用语文的能力,那么教师的引导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作为课堂的引领者,一定要充分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切不可揠苗助长、盲目设问,而应用巧妙适时的发问引领学生一步一级、拾级而上。

猜你喜欢

连词介词梯度
你会用连词吗?
一个改进的WYL型三项共轭梯度法
介词和介词短语
连词that引导的宾语从句
一种自适应Dai-Liao共轭梯度法
一类扭积形式的梯度近Ricci孤立子
介词不能这样用
西夏语中的对比连词 djij2
地温梯度判定地热异常的探讨
看图填写介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