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建特色:立足“三以”,长远规划
2013-04-29吴泽玉
吴泽玉
众所周知,当前,全国最为著名的农村学校当属江苏的洋思中学、山东的杜郎口中学了。洋思中学和杜郎口中学为什么能够出名?这当然是因为它们在学校管理方面的特色。其他农村学校,包括我们学校也可以像它们一样办出特色吗?当然可以。如果我们也想要像它们一样办出特色,又该做些什么?我常问自己。
二十几年来,长期扎根农村教育,从一位普通的农村教师,到现在成长为一名农村中学的校长,我深深意识到,一所农村中学要生存、要发展,就必需有自己清晰的办学理念、切实的办学规划、鲜明的办学特色。下面,笔者就结合自己多年来的经历以及对以上几个问题的思考,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必须立足“三以”
农村中学跟城区中学相比,有天生的弱势。这种弱势,包括学校的教学设备、师资力量等各种办学条件的落后。但是,也有天生的优势。这种优势,包括校园周边环境相对城区清静,学生相对容易管理,师资相对比较稳定(大多为当地教师)等。作为一个具有理性的学校管理者,必然要想尽一切办法让弱势转化为优势,让优势转化为学校的特色。
1.以优化办学个性为目标。正如《人民教育》主编付国亮先生说的:“特色学校就是个性化学校,是认识和优化了个性的学校。每一所学校都是一所潜在的特色学校,问题是你有没有认识自己的个性,有没有优化自己的个性。”近十几年来,我校结合农村学校的现实条件,以优化办学个性为目标,积极抓好学校的各项管理工作。
由于我校地处长汀县南大门,当年红军长征就在这里开始。而且,我校自1957年办校至今,在历任校长和全体师生们的努力下,可谓人才辈出、成果喜人。因此,我们提出了“负重自强、团结奉献”的学校办学理念。所谓“负重自强”就是在办学过程中,我们要不断弘扬“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的精神,不断弘扬红军战士“能吃苦、敢吃苦、会吃苦”的精神;“团结奉献”就是要弘扬我们长汀“滴水穿石,人一我十”的众志成城的长汀精神,充分发挥我校全体师生大多是老红军后代的优势,经常性地邀请老红军、社会各界的老乡贤进校园,讲述他们当年团结一心、敢于牺牲、英勇战斗的先进事迹,以他们用英勇与汗水换取革命的胜利、以团结与奉献赢得成功的经历熏陶、感染全体师生。
有了明确的办学理念,再加上一代代南中师生的努力与付出,我校也逐渐形成了“修德励志、博学笃行”的校风、“爱众亲仁,孜孜善诲”的教风、“明理诚信、乐学日新”的学风。学校先后荣获“省级先进教工之家”、“龙岩市课改先进校”“龙岩市教育先进集体”“龙岩市课改基地校”“龙岩市文明学校”以及“中考四率评估”六连冠和学校综合管理考评第一名、第二名等各种殊荣。
2.以特色的管理机制为抓手。我们深知,学校要创建特色,必须结合校情,创新工作思路,实施特色常规管理。
在教师、教学以及各项常规管理工作方面,我们主要实行校长、副校长值周督察,中层行政、年段长和教研组长分组值日的三位一体管理模式。这样,校长、副校长值周,中层行政、年段长和教研组长值日,教师和班主任进班、坐班制度的监督和管理,有效确保了各项工作的落实,以及教学秩序的正常进行。
与此同时,我们也非常重视各项工作的民主评议和有效的教师评价、培养机制的建设。目前我们已建立了《长汀县南山中学教学常规管理工作办法》《长汀县南山中学教师绩效考核(暂行)方案》《长汀县南山中学优秀青年教师培养规划》《长汀县南山中学教师专业发展规划实施办法》等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教师评价、培养机制。而且,以上制度的讨论、制定、修改均由每学年一度的教代会通过。
在学生的管理工作方面,我们根据我校学生以住校生为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相对较强的实情,非常重视学生行为规范、习惯养成等方面的自我教育。一是建立了“两支队伍”,一支由各班优秀班干组成的“文明劝导队”,一支由各班思想进步、成绩优秀的学生代表组成的“青年志愿者”队伍;二是实行了“三个一小时,一个两小时”的作息训练制度:学生午间自习一小时,午休一小时,大课间训练一小时,晚间自习两小时;三是开发了具有我校特色的“五自主”学生“自主管理、自我发展”体系:①人格的自我完善,②学习的自我激励,③自主选择爱好与特长,④自主安排班级管理,⑤自主组织各项活动。
3.以长效的教研教改为后盾。我们清醒地认识到,所谓特色学校发展定位,指确定学校发展的、与众不同的竞争优势及与此相联系的在百姓心中的地位,以此使公众理解和正确识别某学校有别于其他学校的特征。而且,教改特色、教学质量是学校办学和发展的生命线,更是学校发展的坚实后盾与亮点。
为此,长期以来,我校一直紧跟新课程改革的步伐,不断探究课堂教学新模式。经过多年的摸索实践,我们逐渐形成了与新课改同行的“三以(以学为主,以思为中心,以实践为中心)”课堂教学改革模式,即在教学中教师注重“以学生的自学为主,以培养学生的积极性思维为中心,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为立足点”,注重“激趣、导学、互动、高效”(激发学生学习和思考的兴趣、教师对学生导教导学、师生在课堂中良性互动、教学过程低耗高效)为特色。积极鼓励教师创设民主、平等、和谐、互动的教学环境,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把课堂打造为传授知识、发展能力、培养创新精神的殿堂。让每一位学生在经过课堂教学后,能在愉悦中接受知识、在实践中锻炼能力、在思辨中培养情感、在探究中实现创新,塑造学生的健全个性,真正实现 “三优化、一提高”,即优化教学目标、优化教学方法、优化师生合作,提高课堂效益。
具体做法是:每学期初,由教务处、教研组长牵头,各教研组、备课组落实,各任课教师根据学生学情和教学内容,认真制定本学期“三以”学思练教学案制定规划和教学进度安排。每周的教研组、备课组活动做到“三定(定时间、定地点、定中心发言人)” ,一是用心反思本周在使用“三以”学思练教学案过程中发现的问题,二是全体教研组、备课组成员共同商议下一周“三以”学思练教学案的内容和编写安排。每一堂课,做到“三步五环节”,师生围绕“三以”学思练教学案开展教与学的各项活动。第一步,学生先围绕“三以”学思练教学案自学,在自学过程中发现问题,做好与本学习小组成员和全班同学交流的准备;第二步,师生交流、讨论、质疑;第三步,课堂练习;第四步,师生评议课堂练习;第五步,师生课堂小结,明确复习任务和下一节课的教学任务与内容安排。每一学期末,各任课教师和学生总结本学期教学心得,形成教学论文或心得总结,学校将优秀的教学论文、心得总结汇编成《“三以”与新课改同行》系列论文专辑。
通过多年的努力,我校已成为全县唯一的市级农村课改基地校,我校的课改成果也得到了市县各级专家、领导的肯定与好评。而这一切课改经历,也成为了我校多年来长盛不衰的突出办学成绩的强有力的后盾。
二、要有长远规划
有句古话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一个学校也是如此。多年来,我校历任校长薪火传承,一贯高度重视关系到学校生存与发展的四个方面的长远规划。
1.办学理念的长远规划。我们深知,一个学校的办学理念的好坏,一个学校的办学理念是否有长远的规划,直接决定着这所学校能否生存与发展。多年来,我校一直立足本土实际,不跟风,不盲从,一贯坚持“负重自强、团结奉献”的办学理念和南中精神。因此,我们也就清醒、客观地认识了自己在社会中的角色与地位,准确定位了自己的培养目标,确定了“立足农村,以生为本,以师为本,让每一位学生成人成才”的长期办学思路。
2.办学规模的长远规划。自1957年我校办学之初起,南中的历任校长就把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作为既定的目标。近五十年来,我校由仅有不到一百人的“五七中学——南山农中”发展到高峰期一千八百多人,目前依然保持近千人的农村大校。而且,在近年不少农村中学生源不断萎缩的背景下,我校因为办学方面的突出成绩,也吸引了不少外地的生源。 因此,我校办学规模依然保持良性发展的态势,也成为了我县农村中学的一道靓丽风景线。
3.校本研究的长远规划。校本研究是以教师为教学研究的主体,以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学生的身心健全发展为核心的教学研究,也是体现学校办学水平的主要内容。如果没有校本研究的长远规划,就根本谈不上“以校为本”,校本研究也就将成为一句空话。多年以来,我们成立了以分管教学的副校长亲手抓,教务处主任、教研组长分头落实,坚持每隔五年制定一次《长汀县南山中学校本研究与校本课程开发的发展规划》的制度。尤其着重结合我校长期推行的“三以”课堂教学改革,开发了《南山中学“三以”教学法》《“三以”学思练教学案》《南山镇的历史与现在》等校本课程,长期开设“习字、书法课”“晨读、晚读课”、“综合实践活动课”等校本训练课程,广泛开展名师讲座、元旦晚会、班级茶话会、读书节、艺术节、校运会等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
这些校本课程的研究与开发,对学生彰显自己的特长、凸显我校的办学个性与特色、深化我校的办学内涵起到了极大的作用。
4.教师成长的长远规划。为了不断把学校的课堂教学改革推向深入,落实学校以质量求生存的发展思路,打造一支具有“敬业爱岗、团结合作”团队至关重要。为此,我校也一贯重视新老教师的成长,尤其是青年教师的培养工作。学校制定了《南山中学教师专业发展个性化目标》《南山中学师徒结对工作计划》《南山中学教师大练兵实施方案》《南山中学青年教师培养计划》《南山中学“三以”课堂教学改革课堂教学达标验收方案》《南山中学“三以”高效课堂教学创优验收课评价方案》等一系列着眼于我校教师成长的长远规划。这些计划与方案的实施,为每一年新调入我校工作的新教师能够最大限度地尽快成长,尽快适应课堂教学,以达到迅速熟悉教学、掌握教材、明确新课标的要求,早日成为教学骨干做了有力的铺垫。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我校制定的新老教师师徒结对的制度,职责明确,奖惩分明,老教师对被帮带的新教师的指导也就能够做到切实有效,老教师和新教师双方都能够得到“教学相长”。
当然,创建一个学校的特色是一个复杂而系统的工程,需要学校的长期积淀、浸润生成,它的经验也并非简单的三言两语所能概括总结说清的,以上两点仅仅是本人近二十年来对学校和谐发展、持续发展的肤浅思考,仅供同行们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