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一届国家领导人曾经的艰苦岁月

2013-04-29佚名

党员文摘 2013年6期
关键词:张德江俞正声生产队

佚名

即便是国家领导人,一生中也会有一段最艰苦的岁月。正是在最艰苦的日子里,锻炼了筋骨,磨砺了意志,坚定了信念,才铸就出如今的他们。

习近平:全身长疮硬扛过来

习近平非常重视基层工作经历。他曾经在和大学生“村官”交谈时指出:“农村基层的工作经历是人生的一个坐标。有了这个经历,就更清楚地知道什么是群众、如何尊重群众,知道什么叫实事求是、如何尊重事实。”而习近平就有一段十分重要和艰苦的岁月是在延安农村度过的。

延安市东北方向,有一个叫文安驿的小镇。文安驿往南,沿着一条新建的柏油路向山里走几公里,就到了梁家河村。1969年1月,这个偏僻的小山村来了一群北京知青,其中一人就是习近平。一开始,他并不适应知青生活。他说:“当时跳蚤搞得我们痛不欲生。我皮肤过敏,跳蚤一咬就起水泡,水泡破了就是脓包,全身长疮啊。这种情况下怎么办呢?严重到我们把农药‘六六粉撒到床单上睡觉,否则治不住跳蚤。三年以后没事了,硬扛过来了……”

对当地的饮食,习近平也不习惯,刚开始什么都不爱吃。五谷杂粮哪是五谷杂粮,就是糠菜半斤粮。知青们常吃高粱、黑豆、麸皮和在一起熬的粥,“像喂猪娃一样”。

当时,习近平从父母处得到的唯一好处,就是遗传了一副强健的体魄,很快,他就适应了农村的艰苦劳动。村民们回忆,农历二、三月,陕北冰雪初融,习近平常常穿一件蓝色旧棉袄,卷起裤管,光着脚站在冰水中打坝,“手上磨得都是泡,没听他叫过苦”。

2003年,习近平在接受央视专访时,回忆了那段岁月:“一年365天,除了生病,几乎没有歇着。下雨刮风在窑洞里铡草,晚上照看牲口,还要去放羊,什么活都干,到后来扛200斤麦子,十里山路不换肩。”

七年的下乡经历,让习近平从一个16岁少年、“城里的孩子”,一步步成长起来。他在自述中说:“上山下乡的经历,使我增进了对基层群众的感情……使我形成了脚踏实地、自强不息的品格……基层的艰苦生活,能够磨练一个人的意志。而后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只要想起在那艰难困苦的条件下还能干事,就有一股遇到任何事情都勇于挑战的勇气,什么事情都不信邪,都能处变不惊,克难而进。”

李克强:全身溃烂照样劳动

1974年,在“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号召下,李克强与其他同学在红旗招展锣鼓喧天中,乘坐大客车向凤阳县大庙公社东陵大队进发。这里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祖陵所在地,号称“帝王之乡”,但也穷得出名。时隔20多年后,被问及那个年代最大的困难时,李克强不假思索地回答:“吃不饱肚子,物质极其匮乏。”

从城市来到这块偏僻贫穷的地方,李克强可谓历尽艰辛。住在知青集体宿舍里,由于水土不服,李克强一度全身皮肤溃烂,不过他照样劳动。知青们每天干农活的时间长达10小时。他经常背着印有“为人民服务”字样的挎包,里面装着干粮和咸菜,和土生土长的农民一样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一同劳动的村民至今还记得李克强的样子,“黑瘦黑瘦的,用扁担挑水一晃一晃的”。由于不吝惜自己的劳力,李克强成为知青中表现最突出的一个。“那娃娃坚强得很,愣是咬着牙下地干活。”村民老丁回忆说。

渐渐地,李克强习惯了农村生活,农活也大多会做了。革命加拼命精神,着实锻炼了李克强的筋骨,磨砺了他的意志。在插队期间,李克强每天从田间披着晚霞归来,便手捧从合肥带来的书籍自学,夜幕降临之后往往还挑灯夜读。同时,他还尝试着把知识用于实践,带领农民科学种田,推广水稻良种,深得农民的拥护和公社党委的赏识。

1976年,21岁的李克强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在不久后担任大队党支部书记。在当书记期间,李克强带领着乡亲们兴修水利,由于石料不够,需要进山运石头。大庙离山里还有十里路,村民路文军提出用拖拉机拉,被李克强拒绝了。他说不搞特殊化,和乡亲们一起用肩挑,十里地就这么一步一歇地来来回回。

这段经历让李克强对中国的基层治理感受良深。多年后,他谈起基层选举,以自己为例说:“过去我当村长的时候,每天早上要指挥每一个生产队甚至是每一个农民,你干什么、他干什么。现在我们的村委会主任没这个权力。农民有权决定自己今天做什么、生产什么,当然,不能违犯法律。而村委会主任如果违背村规、违背法律强迫他们,就可能被选掉,当不成这个官。”

张德江:春节留守被窝焐饭

从1968年到1970年,张德江在吉林省汪清县罗子沟公社插队当知青。

今年已经60岁的村民刘培忠回忆说:“张德江作为城里来的有文化的知识青年,在老百姓面前从不摆架子。他有礼貌,非常愿意接触农民,生产队里的什么活儿他都干,铲地、割庄稼、上山冬采、赶车拉烧柴、放爬犁,不会就向社员学,有些当地小青年都没有他这种吃苦肯干的劲头。他是生产队的政治队长,大队组织开会前,他就组织青年们唱歌搞娱乐活动。他经常代表生产队在大会上讲话,讲得有劲儿有理儿,社员们愿意听。”

张德江一个人在集体户度过了两个春节。每到春节前夕,集体户的知青都回家和亲人们团聚去了,张德江这时候主动留下来看房子。他从生产队借来一头牛,每天上山去拉烧柴,拉回来再自己锯、自己劈,然后整整齐齐地摆放好。为了不耽误活儿,他每天晚上把第二天早晨的饭也准备出来放在被窝里焐着,早晨起来吃上几口便上山去。

春节过后,知青们陆续从城里返回,张德江已将集体户的烧柴备好了,这个时候他才回家去看望一下自己的父母。

知青经历磨练了张德江吃苦耐劳的品格,也让他对基层有了更深的了解。

俞正声:十年浩劫家不成家

俞正声的父亲是新中国第一任天津市市长,母亲曾任北京市副市长。但是俞正声从小就“高”而不“贵”,受到父母严格的家庭教育和艰苦奋斗精神的熏陶。

俞正声12岁时,父亲去世,后来一直是母亲将他抚育成人。对于自己一生中最艰苦的日子,俞正声这么回忆:“‘文化大革命期间,我母亲1966年被打倒,1968年蹲监狱,1975年出来之后我就感觉她精神上不正常了,老有被迫害的感觉。但一直到前年她去世,都拒绝做任何体检。我的妹妹,在‘文革开始时是一个高中生,在学校里被批斗,后来也得了精神分裂症,自杀了。我们亲属在‘文革中死去的,有六七人。”

俞正声于1963年考入有“将军工程师摇篮”之称的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现国防科学技术大学),在导弹工程系弹道式导弹自动控制专业学习。如果不是“文革”岁月,也许他会是我国“两弹一星”功勋队伍中的后继者之一。

(殷欣奎荐自2013年3月27日《新传奇》)

猜你喜欢

张德江俞正声生产队
浅析生产队政治夜校对农民的影响
俞正声在会见台湾青年参访团时指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两岸人民一起努力
生产队的那些日子
张德江:“一带一路”鼓励百花齐放
生产队里开大会
俞正声促研台青登陆就业对台政策“主动做”
张德江在浙江调研时强调 加强乡镇人大建设 发挥乡镇人大作用
俞正声
张德江一行参观太空家园馆
深山鼓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