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满纸皆愁清照词

2013-04-29李相福

考试·综合 2013年6期
关键词:审美价值

李相福

摘要:李清照的愁情词是她一生词作的重要内容,本文从人生悲剧是愁情词产生的土壤;伤春悲秋、伤别怀人、亡国丧家之痛是愁情词的主旋律;由浅入深、由淡到浓是愁情词的发展轨迹;自然率真和悲剧美是愁情词的审美价值等四个方面对其愁情词进行探索和研究。

关键词:愁情词;人生悲剧; 审美价值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6-0160-01

李清照的词作大约三分之二是言"愁"的,尤其是她后期的作品,几乎篇篇写"愁", 愁情词充满了其作品的全部。

1 人生悲剧是愁情词产生的土壤

清人谢章铤说:"余谓情之悲乐,由于境之顺逆"(《赌棋山庄集词话》),李清照在她的词中宣泄出的如此深重绵邈的"愁",是因为她所处的社会和所生活的时代属于逆境,自己的人生悲剧是其生活的基础,也是愁情词产生的基础。李清照生活的时代,正值南北宋之交,这是一个民族矛盾日益激化的大动荡时期。她出身于一个书香官宦之家,从小就深受书香家庭浓厚文学气氛的熏陶,经、史、子、集、诗、词、歌赋、笔记、小说无不涉猎。这就为她成为一个杰出的女词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李清照在青少年时期过着无忧无虑的闺阁生活,十八岁与丞相赵挺之之子赵明诚结婚,婚后夫妻生活非常美满,"与夫同志,相亲相爱之极"(《匕修类稿》)。北宋末年,金灭辽,接着挥戈南下,国遭厄运,整个中原地区干戈相击,兵荒马乱。公元1126年,国都开封被金兵攻陷,北宋王朝覆灭,就是这"靖康之耻"把她推向了苦难的深渊。此后,李清照过着"漂流遂与流人伍"的生活,历经艰辛,饱尝辛酸。期间,赵明诚的病故,自己改嫁的悲剧和金石文物的全部丢失接踵而至,国破家亡,使她孤独凄凉,"终日凝眸"。最后她抱着一颗破碎的心,怀着"老去无成"的怨恨,望着沦陷的故乡,念着死去的丈夫,在江南旅舍中寂寞无声的离开了人世。我们从词人所处的社会和生活的时代来看,她生逢乱世,经历了由前期幸福急转直下到后期苦难的"滑梯式"的人生旅程,饱尝了国运变迁、失偶亡国的滋味,并以悲剧告终。在自己的人生悲剧演变中,她拿起富于才情的笔,挥毫泼墨,抒发内心愁苦,反抗不合理社会对自己的摧残,从而达到了人生命运的悲剧和文学家追求的美学完美融汇的境地。"天独厚其才而啬其遇"(《萍州可谈·卷中》),悲剧的人生,使她成为一代杰出的词人。其词中的愁情,完全是她人生悲剧的实录,人生悲剧是其愁情词产生的"土壤"。

2 伤春悲秋、伤别怀人、亡国丧家之痛是愁情词的主旋律

李清照词中的愁情,以伤春悲秋、伤别怀人、亡国丧家之痛作为愁情词的主旋律。

春、夏、秋、冬,四季循环,时序推移,人生旅程随之走向终点,尤其是彼此更迭的春与秋,它积淀着中国诗人敏感的时间意识,于是春与秋就成了诗人感悟宇宙人生的不可缺少的媒介。春秋代序,惹人发愁。令人生悲。于是,"伤春"、"悲秋"就成了我国文学史上感伤主义作品的传统内容。感伤主义作品的内容、题材、作家较多,李清照就是词体文学中感伤色彩最浓的词家。她的愁情词,之所以感人至深,其根本原因就是她从感伤个人境遇的藩篱中超越出来,除了伤春悲秋、伤别怀人之外,还渗进了国破家亡之痛,把国家民族的命运和个人身世的悲慨融为一体,表现方式也更为深婉细腻,缠绵悱恻。她的《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是词人刘寓金华时,面对名胜双溪晚春之景,含泪写下的一首愁情绝伦的词作。词人面对双溪春景,一种感伤之情油然而生,愁重如山"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如此深重的愁情是什么造成的呢?词中点明是"物是人非事事休",可见词人的愁情是山河的破碎、时代的变更、身世的漂泊、孀居的寂寞、晚景的凄凉等凝聚而成的,是她所处的那个动乱时代、所生活的那个黑暗社会的折射和曲映,无怪乎刘大杰先生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中说:"她抒的情,写的恨,表面上看来是个人的,实际上是有一定的时代色彩和社会基础的。"她的《声声慢·寻寻觅觅》更是充满了愁痛: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全词通过残秋之景的衬托倾诉了词人孀居寂寞的感怀。唐圭璋说:"此词写竟日愁情,满纸呜咽"(《唐宋词简释》)。全词围绕一个愁字着笔,上下浑然一体,或明写、或暗写、或渲染、或寄托,都无不自然妥帖,凄婉动人。此词是作者对晚年孤独栖惶景况的声声诉说,其中也隐约的透视出他人以及整个民族同样不幸命运的黯淡之光。

3 由浅入深、由淡到浓是愁情词的发展轨迹

李清照的人生歷程是以"顺境"起步,中遭逆境,而后以悲剧告终。与之相适应她词中的愁情发展轨迹也非常明显,即由浅而深,由淡到浓。

李清照前期身为闺秀贵妇,过着天真活泼、养尊处优的生活,夫妻情投意合,然因光阴的流逝,时序的推移,丈夫的短暂分别,而使她多愁善感: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此词乍看是惜花,实则惜春,流露出了感伤时序推移、无奈挽留岁月的轻恨浅愁。李清照与赵明诚结婚后,夫妻生活美满,然夫妻生活愈幸福,离别就愈痛苦。赵明诚因外出求学,时常与词人短暂分别,词人也因此时常陷入孤独与寂寞之中,写下了不少抒写离愁别绪、惜春悲秋的词作。如《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这是一首"重阳"怀夫词,全词以一个愁字和一个瘦字为眼,写出了词人因失夫发愁而瘦,而花瘦人更瘦。再看《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这是一首送别词,

是词人在婚后不久,丈夫赵明诚负笈远游之时,为表达自己的相恋之情而作。词人把别后相思的愁苦之情表现的淋漓尽致。

这些词与她的全部词作相比较而言,其愁情还只是限于伤春悲秋,伤别怀人,内容还没有超出个人的生活范围。愁的程度还比较浅淡。由于国遭厄运,时代巨变,她的社会地位和生活条件急转直下,心态失去平衡而严重倾斜,心理上形成极大地反差,因此后期词中的愁情也随之发生了质的变化,伤春悲秋,伤别怀人的内容退居其次,国破家亡的痛恨悲怨倾泻而出,占据了她词的主要地位,词中愁情也就变深加浓了。法国作家缪塞说:"最美丽的诗歌是最绝望的诗歌,有些不朽的篇章是纯粹的眼泪",李清照后期词就属此类。

李清照因"靖康之乱"失去了一切,自己变成了一个漂泊孤零的老孀妇,她的后期词中我们再也看不到前期词中的那种婉转缠绵,"欲说还休"的轻叹了。她大声疾呼,一字一淚,长歌当哭,把心底盘绕郁结的深愁彻盘倾出。在元宵之夜,她憔悴沮丧、孤苦岑寂,"如今憔悴,云鬟雪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永遇乐》);面对双溪春景她愁重如山:"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武陵春》);在深秋黄昏,她更是愁结万端,"梧桐更兼细雨,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声声慢》)。

分析她的词作,如果说她前期词中的"愁绪"只是轻淡的人生浅愁的话,那么后期词中的愁绪就是浓重的国破家亡之深愁。显而易见愁绪的发展是随着她所处时代和自己境遇的巨变而不断走向纵深的,即由个人之愁发展为国家之愁,由浅愁淡愁升华为深愁浓愁。

4 自然率真和悲剧美是愁情词的审美价值

文学作品中,"真"是文学作品审美的充分必要条件,"真"和"美"二者是统一的,没有"真"便没有美。长于言情的词尤然。沈祥龙《论词随笔》云:"词之言情,贵得其真",周颐《蕙风词语》云:"真字是词骨,情真、景真,所作必佳,且易脱稿"。的确,对于填词"真言语,真性情"乃是根本,离开这个"真"字,也就丧失了词的艺术生命力。

李清照写愁能从自己的亲身感受出发,肆意挥洒,把长期积压在心底的盘桓郁结之愁,毫无顾忌、痛快淋漓的宣泄在词章中,无论是愁情,还是愁景,都真实传神,使人读后总觉得情真景真,有一种苍凉凄苦、哀怨悲愁之感。如《点绛唇》:

寂寞深闺,柔肠一寸愁千缕。惜春春去,几点催花雨。倚遍阑干,只是无情绪。人何处,连天芳草,望断归来路。

词人借惜春春去,春雨催花,烘托自己伤春怀人,其思夫之情率真深挚。还如"欢箫人去玉楼空,肠断与谁同寄"(《孤雁儿》),"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声声慢》)的呼唤,"谁怜憔悴更凋零?试灯无意思,踏雪没心情"(《临江仙》),"如今憔悴,风鬟雾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永遇乐》),"应念我、终日凝眸。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凤凰台上忆吹箫》)的自白,皆字字愁苦,声声啼泪,愁思茫茫,无一不是词人的人生之愁、国破家亡之恨的真实抒写。

她的愁不是凭空产生的,也不是无病呻吟,更不是代人抒情,而是以自己饱经忧患、备尝艰辛、茕独栖惶的生活为依据。在这些词中,无论是夫妻间的挚爱、别离后的相思、孀居时的孤独,还是国破家亡之恨,无一不是她亲身经历、自家领略过的。胡云翼先生在《中国词史大纲》中说,李清照这类写愁的词"是最能够表现女性的有没情调的,以前一切男性词人所代写的'闺情',所写的'妇人语',放在李清照之前,都要黯然失色",此论甚当。

鲁迅先生说:"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悲剧是通过美好事物的毁灭去揭示丑恶,在毁灭中显示其价值。我们知道李清照词中的愁绪是她人生悲剧的产物,这些愁绪是在国破家亡、人生横遭压抑的特殊境遇下产生的,符合她人生厄运的生活实际和客观规律,能给人以合情合理的感觉。她的愁绪虽然是在个人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但在愁的实质上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她词中的愁绪包蕴着她对国家民族的厄运和人生的悲剧抗争,对美好事物和幸福生活的眷恋。从人们习惯性的审美心理和审美经验的角度看,一般人的共同愿望是希望花好月圆人长在,而这种美好的愿望在不合理的封建社会里,一般难以实现,人们也就常常因此而悲伤愁苦,李清照词中的愁情正是一般人因为美好的愿望不能实现、美好的事物被摧残而容易产生的一种共同情感,这种情感,已完全超越了她个人生活圈子,故最容易为不同时代、不同阶层的人们所注意,从而引起人们在感情上的怜悯、同情,产生一种"悲剧性"的审美效果。

猜你喜欢

审美价值
《黄河大合唱》在新时期的审美价值及重要意义
幼儿舞蹈对幼儿审美价值及艺术魅力培养路径浅析
浅谈中国古典舞身韵中“手”的审美价值
探析舞蹈评论的意义与审美价值
关于钢琴即兴伴奏艺术审美价值的探讨
数学课堂中的文化滋润策略
浅析传统艺术互渗性的当代审美价值
中国门神画之美
试论动漫艺术的审美价值
“作好作恶者皆龙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