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海洋文化旅游资源评价
2013-04-29柳敏
柳敏
摘要:文化是旅游业发展水平的标志,发展海洋旅游必须重视其文化内涵。本文在分析海洋文化旅游概念的基础上,对烟台的神仙文化、妈祖文化、史前文化、开埠文化、渔家文化等海洋文化进行了梳理和评价。
关键词:海洋;文化旅游;烟台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3)15-0258-02
一、海洋文化旅游的概念
海洋文化是滨海地区旅游发展的命脉和灵魂,海洋旅游中的文化要素逐渐进入国内研究视野并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国内学者普遍认为我国海洋旅游发展过程中存在重设施建设、重经济产出而轻文化内涵的现象。对于海洋文化的概念,学术界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当代海洋文化学科建设的倡导者曲金良教授认为,海洋文化,作为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体系,就是有关海洋的文化,是人类认识、把握、开发、利用海洋,调整人与海洋的关系,在开发利用海洋的社会实践过程中形成的精神成果和物质成果的总和。海洋文化旅游包括海滨文化旅游、海上文化旅游、海岛文化旅游等,都是以海洋文化为依托。来满足人们对于大海的精神和物质的享受活动。
二、烟台海洋人文旅游资源概况
烟台依山傍海,气候宜人,物产丰富,风景优美,全年平均气温12℃,是我国北方著名的旅游避暑和休闲度假胜地。烟台的黄金海岸线长达702.5km2,有多处天然海水浴场,大小岛屿63个,以“山海仙境,葡萄酒城”的城市形象多次被评为全国最佳休闲城市,2009年纳入中国“滨海度假”国家旅游线当中。自然资源方面,烟台海岛资源丰富,特色突出。在胶东半岛海洋旅游联动战略中,青岛、烟台、日照、潍坊各有定位。而烟台“绿色海岛”的定位既突出了烟台旅游资源的特色,又能与其他城市形成优势互补。这里有“海上仙山”长岛.“中国夏威夷”之称的养马岛,中国第一陆连岛芝罘岛,另外崆峒岛、三山岛、屺坶岛等也各具特色。依托漫长的海岸线和众多的岛屿,经过千百年甚至万亿年的人类活动行成的人文旅游资源非常丰富,呈现出独特的魅力。典型的包括蓬莱沿海以蓬莱阁为依托的神仙文化,以市区白石村遗址为代表的白石文化和长岛大黑山岛的史前文化,围绕海洋形成的妈祖文化,以烟台山为代表的近代开埠文化以及沿海各种民俗文化和节庆活动。
三、烟台海洋文化旅游资源评价
(一)神仙文化积淀深厚,影响深远
烟台是东方神仙神话的发源地,从“登州海市”、“三神山”传说、徐福东渡、秦始皇巡幸,到道教的创立和兴盛、八仙过海的传说,神仙文化长盛不衰,并对山东半岛乃至整个齐鲁大地产生了巨大的辐射力,成为中华神仙文化的一道亮丽风景。
蓬莱城北的海面上自古就常有海市蜃楼出现,在《史记》和《汉书》中均有记载:“其传在渤海中,去人不远……盖尝有至者,诸仙人及不死之药皆在焉。其物禽兽尽白,而黄金银为宫阙。未至,望之如云;及到,三神山反居水下,临之,风辄引去。终莫能至云。”由于战国时期神仙学说盛行,方士们把海市蜃楼现象加以渲染,说成是海中的岛屿,三神山就是传说中的蓬莱、方丈、瀛洲三座仙山。作为中国古代四大名楼之一的蓬莱阁恰与浩茫的大海遥相辉映,时有云雾缭绕,传说八仙过海的故事就出自于此,这里因此被誉为“人间仙境”、“东方神仙文化之都”。
(二)史前文化留下大量遗址和遗迹
白石村遗址位于烟台市芝罘区,它是迄今为止胶东地区发现的最早(距今六七千年)、也是最完整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烟台最原始、最重要的文化资源。作为中国史前海洋文明的重要发源地,白石村遗址具有独特的文化特色。除了房址、陶器、骨器、磨制石器等生活用具,渔猎工具和深海鱼骨的发现说明当时的捕捞技术和航海技术,都达到了一定的程度;还有大量蚌壳、螺壳和鱼骨的堆积层,是国内罕见的贝丘文化遗址。这里因此被史学家称作“白石文化”。
(三)妈祖文化占有重要地位
妈祖文化随着妈祖信仰的形成而产生,妈祖被称为“海洋女神”“世界和平女神”。千百年来,长岛妈祖赐灯避浪、护佑漕船的灵迹一直在海内外广为传诵。长岛显应宫(海神娘娘庙)始建于宋徽宗宣和四年,距今880多年历史,距长岛县城2.5海里,占地90多亩。它不仅是我国北方修建最早、规模最大、影响最广的妈祖庙,也是世界重要的妈祖官庙之一,与福建湄州岛妈祖庙并称妈祖“南北祖庭”,宫内存有世界上唯一一尊历史最长的铜身妈祖塑像。长岛因此被确立为“中国北方妈祖文化中心”,目前山东省正在积极建设以妈祖文化为主体的宗教文化旅游区,积极构筑山东“南有泰山,北有长岛”和“南祭孔子,北祭妈祖”的文化格局,长岛妈祖文化园建设项目已被列为山东省重点文化品牌和精品工程。位于烟台芝罘区的福建会馆,又称天后行宫,是由在山东的福建船帮商人集资修建的一座供奉海神娘娘的古典寺院建筑,距今也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
(四)开埠文化体现中西文化的交融和城市发展的缩影
烟台作为山东省内第一个开埠城市,源于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优良的港湾。在14个最早开放的城市中,烟台独具“中西文化融合”的色彩,从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来看,烟台山可谓是烟台的形象和标志。烟台山三面临海,建于明洪武35年的烽火台坐落山巅,为防倭寇海上侵扰,在烽火台上设狼烟墩台以此报警,烟台由此而得名。1861年,英、法、美等17国先后在烟台山设立领事馆、洋行、教堂等机构,目前还有27幢保留完好的风格各异的欧式建筑,是亚洲最大的领事馆群,2006年“烟台山近代建筑群”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也成为了烟台开埠文化的典型代表和烟台的城市名片。随着开埠文化同时开启的还有张裕葡萄酒、北极星钟表等现代民族工业的发展,共同形成了当今烟台深厚的中西文化积淀和独具特色的海滨风情。
(四)渔家文化历史悠久,民俗活动丰富多彩
烟台海岸线漫长,渔业发达,祭海、渔灯节等祭祀活动由来已久。这些活动不仅是一种祭祀形式,更是渔家文化的典型代表和重要组成部分。蓬莱的祭海风俗特色鲜明,有着广泛的文化影响和群众基础,已成为烟台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莱州沿海居民则十分崇拜海龙王,把他当做海神,从西汉时起,人们每年都要到东海神庙拜祭四次。渔民们将正月十八的祭祀仪式俗称为“十八庙”,也称“出渔日”。按照惯例,只有祭祀完神庙后渔民才会出海打渔,所谓“正月十八出海打渔”。渔灯节则是烟台开发区渔民特有的传统民俗节日,距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每年正月十三或十四午后,沿海渔民自发地抬着祭品、打着彩旗、放着鞭炮,到龙王庙或海神娘娘庙送灯、祭神,祈求鱼虾满舱;再到渔船上祭船、祭海;最后,到海边放灯,祈求海神娘娘用灯指引渔船平安返航。蓬莱北部沿海居民则把正月十六作为海神娘娘的生辰,这一天,人们从四面八方赶往丹崖山天后宫,进香膜拜、求签许愿。然后到天后宫对面的戏楼上观看戏剧、大秧歌表演,并趁兴游览蓬莱阁及附近名胜,在阁下古市一条街、小商品市场购买个人喜爱的小商品,直至尽兴而还。这一习俗沿袭至今。
长岛渔家号子、渔家秧歌、莱州单山鱼号等都是渔家在出海打渔的各项劳动中,逐步形成的一种伴随劳动的歌唱。其中长岛的渔家号子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长岛的木帆船制造技艺,起源于长岛北部的砣矶岛,现被列入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渔民自行设计木帆船已有350多年的历史,这种船是纯手工操作,没有固定的图纸,全靠工匠心中的尺寸和技艺。这些海洋艺术和民间技艺也都是渔家文化千百年来的传承。
三、结语
烟台有着独特的区位和资源优势,在蓝色经济区建设中拥有重要地位,在我国大力发展海洋旅游的良好形势下,烟台必须加大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力度,增加旅游资源的人文内涵,使得烟台的海洋文化得以推广,从而提高烟台的旅游形象和知名度,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责任编辑:赵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