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朗朗书声穿越时空的隧道

2013-04-29沈会萍

小学科学·教师版 2013年6期
关键词:重音苏教版古诗

沈会萍

古诗,以她那精练的语言,深远的意境,优美的韵律而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一颗灿烂的明珠。但因为学生距离古诗的年代久远,加之理解能力有限,不容易体会诗歌中的情感。如何穿越时光隧道把学生带到诗人生活的年代,体验诗人的生活,体会诗人的情感?我认为朗读很重要。下面简单谈谈我在古诗教学中,如何利用朗读让学生穿越时空隧道,回到遥远的古代,与诗人同欢喜、共悲切。

1、阅读相关资料,搭建对古诗理解的桥梁

我在教学古诗时,会事先查阅一些作者的相关资料,以及与古诗内容有关的历史背景,让学生大声朗读,增强对古诗的了解。如我在教学苏教版语文十一册中《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时,查阅了“安史之乱”的材料,让学生通过朗读,理解诗人“喜欲狂”是因为官军平定了蓟北,他终于可以结束颠沛流离的日子,回到久别的家乡了。这样为学习古诗,理解诗意奠定了基础。

2、指导读熟古诗,让学生品味古诗的意思

俗语有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要想学生理解古诗的意思,必须通过反复朗读。古人也曾说过:“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要学生读好古诗,并终身受益,必须教给他们一些朗读的知识和技巧。指导学生朗读古诗时,速度要稍慢些,以便于边读边想,咬字要清晰准确,把握好停顿和语调的轻重升降,读出抑扬顿挫。为了便于学生举一反三,我教给他们停顿、重音、语速等相关知识,并明确相对应的符号,如停顿“/”,重音用“·”,延长用“---”等。在教学苏教版语文十一册中《示儿》《观书有感》时,我给学生加上了这样的朗读符号:“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我首先范读,此时我会夸张的把重音、停顿突出来,以加深学生的印象。接着再让学生模仿读,根据读的情况老师略加指导。然后同学间互读,最后再全班朗读。通过这样反反复复地朗读,学生对古诗的意思自然就会不断深入的理解。

3、指导感情朗读,让学生体会古诗的音乐美

古诗的语言极富音乐美,它和仄压韵,节奏、音律给人以美的享受。感情朗读,能再现诗的意境,加深体会诗的含义与感情。在熟读的基础上,学生已掌握了诗中的停顿与重音,已为感情朗读奠定了基础。在指导感情朗读之时,首先指导学生确定朗读的感情基调,然后指导处理朗读的节奏。如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首抒情诗。全诗充满了喜悦、激动之情。“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和“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节奏要急促,“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和“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要舒缓。这样让学生掌握轻重缓急以后再去朗读,就会读得有节奏、有韵律,给人以美感。

4、配上音乐朗读,让学生体会古诗的艺术美

在学生扫清文字障碍的基础上,再精读感悟,熟读成诵,在音乐和动画的伴随下,引导学生把體会到的通过朗读表现出来,并通过多首诗领悟艺术的魅力,从而受到美的熏陶。苏教版语文第十册中《游园不值》这首诗,通过“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表现春天百花齐放,生机勃勃的景象。执教时,我在学生熟读的基础上,让他们观察诗中的插图,欣赏我国民乐唢呐、笛子合奏的《百鸟朝凤》,让他们感受院子里花团锦簇、百鸟争鸣的热闹景象。然后让他们说说你仿佛看到了园子里什么样的景象,加深对诗句的理解感悟。接着让学生跟随轻音乐《春野》朗诵全诗。舒缓的音乐、明快的节奏伴随着朗朗的书声,让课堂变得温馨、浪漫,学生的情操得以陶冶,情感得到滋润。此时的学生,仿佛自己就是那位站在友人园子外的诗人,仰望着绽放的红杏,遐想着满园的春色,很是陶醉。

指导学生学习古诗,必须从指导朗读入手,要达到最基本的标准:会读、读懂、读通。在此基础上调动学生的情感,发挥他们的想象,与诗人产生共鸣,那样才能穿越时空的隧道,回到远古,来到诗人的身边,与他们同呼吸、共命运。

【作者单位:涟水县郑梁梅小学 江苏】

猜你喜欢

重音苏教版古诗
重音在“文学作品朗读”中的运用
“拟古诗”之我见
品读古诗
品读古诗
品读古诗
几何背景在不等式学习中的作用——以湘教版、苏教版高中数学教科书为例
维吾尔语词重音的形式判断
浅谈语句重音的把握
课本题改编练习(常用逻辑用语、函数)
课本题改编练习(推理与证明、复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