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祝福》一文对中学生的情感启发
2013-04-29孙健
孙健
摘要:高中阶段学习《祝福》这篇课文,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主人公的命运轨迹及其根源,进而体会作家鲁迅先生文意的深刻,更应该去帮助他们理解作家对故乡的特殊情结,对对故乡人的浓厚情感,即对命运悲苦者的同情和对大众时代的理解。
关键词:《祝福》;高中学生;人生启发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6-0154-02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必修3中选取鲁迅先生的《祝福》一文。《祝福》是鲁迅先生在"五.四"处于新文化运动后文化阵营分化的阵痛时期,心情彷徨、郁闷的精神产物。对于青春期、叛逆期的高中学生来说,它的情感启发意义不可谓不大:一是因为《祝福》的乡土属性以及浓重的乡情,二是它的男权视角,三因为它的落脚点关注到了一个乡村女性身上。《祝福》是鲁迅先生的小说集《彷徨》中的第一篇,'彷徨'二字清楚地表明了作者当时的苦闷情绪。就是这种苦闷彷徨的情绪, 使鲁迅先生在写作《祝福》时,在反对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的斗争中,看不到祥林嫂的生活出路,只能让祥林嫂在遭受精神折磨后痛苦地死去。"
1 《祝福》的乡土属性
小说开始写道,"旧历的年底毕竟最像年底,村镇上不必说…我是正在这一夜回到我的故乡鲁镇的。"作家接着又说,"虽说故乡,然而已没有家,所以只得暂寓在鲁四老爷的宅子里。"可见小说的叙述主人公要开启的是他的乡土考察,并将从乡情和乡愿的角度开始观照他的故乡世界。小说和它的主人公们便被一种怀旧的氛围笼罩着。在鲁镇里,我们也能感受到作家所描绘的世界,整个环境显得闭塞而狭隘。因为在辛亥革命多年之后的岁月里,鲁四老爷所骂的,还是将"康有为"作为新党。
而作为作家回到乡下的住处——鲁四老爷的宅子,作者更是做了颇有意味的描写,尽显了记忆中乡土情结和漂泊多年后回到家乡心中新旧思想的冲突碰撞,为悲剧人物祥林嫂的出现勾勒背景。
从鲁四老爷有些破败的书房陈设的描写可以看出,四叔的思想旨趣的保守、陈旧、落伍。 敬奉"陈抟老祖",是把他当作卫道的护法神;对联:崇信理学,是封建卫道士的化身;几部书:是个讲理学的老监生。但对联的一半脱落,《康熙字典》的未必完全,又显示出四叔并非一个治学严谨的道学家。"事理通达心气和平"的对联与他骂祥林嫂是谬种形成鲜明对比,具备讽刺意味,写出了四叔的虚伪。点明了鲁四老爷的政治身分和思想基础,揭示了祥林嫂悲剧的社会环境。
而在这个故乡的世界,"祝福"是一种年终大典,是该词的本意运用即"祈神赐福",而非宽泛意义上的"祝人顺遂幸福"。在当今的语境里重读这篇小说,就会发现这种乡土世界的风俗。对小说叙述者的"我"来说,也自认为是一个新党,而非一个守旧、迷信封建的人,只是一旦回到乡土的世界里,仍不免要显得习性败坏、然后悲观起来。这种本意上的返归和原始意义上的悲观和悲情挖掘,注定小说将引导至悲哀的氛围之中去。对于故乡来说,"我"有更多的离愁别绪,作为一个返家的游子来说,自己却被定义、或自定义为一个漂泊的过客,一个描述者;虽是一个全新的新文化人,但却是一个无可奈何的、无力做出任何改变的情绪低落者。
所以,作为故乡符码的"鲁镇",由一个被全新文化洗礼过的"我"来观照,本来就是一层让人难于承受的压力和责难。鲁迅先生是敏感的,因为他发现了乡土中最为脆弱的事物,于是对乡村世界里最堪可怜的——旧社会里的女性加以观照。"无论如何,我明天决计要走了。况且,一直到昨天遇见祥林嫂的事,也就使我不能安住。"从此时,便将故事的主题交给了祥林嫂。
2 男性视角观察下的女性形象
对于《祝福》这篇小说来说,它的叙述主人公"我"是一个男子,而他细心观察和描写的对象"祥林嫂"是一位女性。我们可以了解,在故乡的祝福里,作家以一个新式男子的眼光来观照一个贫弱的女性。祥林嫂这个沦落到"乞丐"的妇女居然会对我这个新式的知识分子说,"一个人死了之后,究竟有没有魂灵的?"这个发问是极其尖锐的,可能连"我"也不见得易于回答的。于是小说里写道,"'也许有罢,--我想。'我于是吞吞吐吐的说。"关键是祥林嫂还继续多发了一问,"那么,死掉的一家的人,都能见面的?"结果就在这一晚,祥林嫂便失去了她的生命,在那个孤独的寒夜里,"什么时候?——昨天夜里,或者就是今天罢。——我说不清。"在小说里,作家反复地用"说不清"这一词,意在说明自己内心的彷徨、不安定状态,又在于说明乡土世界里人们的生存观念和文明观念的暧昧不明与混沌不清。"然而先前所见所闻的她的半生事迹的断片,至此也联成一片了。"于是"我"由祥林嫂的死便将她的前半生联系起来,结合起来连接上她的命运一起,开启回忆模式的梳理和印象重组。
这个穷苦的乡下女人不仅不能把握自己的命运转变,显得极为脆弱,而又只能将一切的希望寄托在最为亲近的人身上。她对自己孩子的死去最是无能为力,无情的加重了她的命运承担、心理负担,作为一个下人,她却将自己视为下等的人。因为悲苦的生存状态和下等做工,将她的生存命运逼迫到无止尽的悲惨世界中。她最为亲爱的孩子,她最为应该去爱护的人,她最不忍将自己爱的失去,可一旦失去之后,她便陷于了无尽的破灭感之中。正如有人说:"作者一再写到祝福的喜庆气氛,其中一个重要意图就是将它与祥林嫂的悲惨命运作鲜明的对比,以让读者明白,不是一两个人不同情她,而是整个社会都不同情她。"
结语
小说结尾写道,"我在这繁响的拥抱中,也懒散而且舒适,从白天以至初夜的疑虑,全给祝福的空气一扫而空了,只觉得天地圣众歆享了牲醴和香烟,都醉醺醺的在空中蹒跚,豫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由这一段话,我们便可以看出作家对故乡人幸福的期望、对故土的热恋,但不管怎样的积极,却只是作为小说的结尾,那些卑微的乡情、乡愿总也只是悲苦的。在新与旧的文化碰撞的境遇里,在自我摇摆不定的情感世界里,一个知识分子的情绪世界和文化观念是混杂的,有时候也是夹缠不清的,可如鲁迅先生一类深刻的思想者,他思考虽然深刻,但动机和愿望总是纯洁、积极的。对于青春期的孩子们来说,高中阶段学习《祝福》这篇课文,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理解思想者和作家鲁迅先生的深刻,更应该去帮助他们理解作家对故乡的特殊情结,对乡下人的浓厚情感,对命运悲苦者的同情和对大众的理解。
参考文献
[1] 王连龙. 祥林嫂之死新解--《祝福》课堂教学节录[J]. 语文教学通讯,2007(2):27.
[2] 郑逸农. 文学欣赏要以人为本-- 《祝福》教学随笔[J]. 中学语文教学,200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