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口”读我“心”
2013-04-29冯珊
冯珊
摘要:朗读作为阅读方法的一种,对于提高学生阅读能力、提升阅读情感以及培养阅读兴趣,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剖析课堂背后朗读教学的困境,探索朗读教学情感体验的方法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朗读 教学 情感体验
朗读,就是把无声的书面语言转化为有声语言的再创作活动,通过朗读可以声情并茂地把书面语言融情于声,从而变为富有感染力的口头语言。《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虽然,每个学段朗读目标有细微的差别,但总要求是“能够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因此,朗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第一,培养语文语感。作为阅读方法的一种,朗读和默读、精读、略读等一样,是语文阅读方法之一很重要。通过大量的朗读,学生能够逐步培养自己对语言感知力,从而形成良好的语感。
第二,提高阅读理解力。朗读能力还是提高学生阅读理解力的重要手段。进入学龄期之后,儿童的语言已基本实现从外部语言向内部语言转化的过程转化。但在遇到不熟悉的阅读材时,对于经验和知识相对缺乏的小学学生而言,朗读的过程会成为一种“出声思维”的过程,帮助他们对文字和语句进行理解和记忆。
第三,增强语文兴趣。通过组织各种形式的朗读,例如赛读、分组读、表演读等各种朗读方式,能够增强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特别是在朗读过程中获得成功体验或者快乐的情感体验的学生,更容易建立学习语文的积极心态。
一、情感体验在朗读教学中现状与归因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 “书声琅琅”已成为课堂一大“景观”,然而这热闹场景背后,学生以念代读,张口假读等缺乏情感体验的无“心”朗读方式随处可见。很多学校在公开课中都能较好的保证学生朗读时间,而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朗读这一环节也就自动“退居幕后”了。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点:
第一,日常教学中重视不够。朱教仁教授说过:“讲解是死的,如同进行解剖,朗读是活的,如同给作品以生命;讲解使人知道,朗读使人感受。”但由于日常教学活动中,为了赶进度,很多老师以“讲”代“读”或者以“析”代“读”, 甚至把朗读的环节布置给学生课后去完成,最后课堂上只剩下齐读、或者个别读,课堂也就成了各种知识点的问答课了。
第二,朗读方式单一。语文课堂中自读、齐读、小组读是十分普遍的,也符合新课标提倡的自主、合作学习方式,作为“情感性”十分明显的语文朗读,像配乐朗读、动画配音读、教师声情并茂范读、小老师范读等等多种方式运用到课堂无疑能够增强学生的阅读兴趣。
第三,缺乏合理地朗读指导。不难发现,很多小学语文课堂,只要学生朗读,无论是自由朗读还是合作朗读,教师便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至于让学生在朗读中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作品的情感态度,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等几乎很少提出要求。当然正确、流利的朗读必须要在此基础上,但是过多的强调字音,忽视朗读过程中的情感体验,会给学生以错误的导向,认为阅读就等于读准字音、生词等。
第四,缺乏多样化的评价语。课堂教学中,我们往往会发现,学生朗读完,教师的评价语言过于单一。笔者通过对某学校课堂教学长期观察,发现课堂中教师对于学生的朗读使用最多的是“你真棒!”,“你读的真好!”“你读的真不错!”,而对于学生朗读技巧上有所欠缺的,如重音、节拍、速度等很少或者不予评价。
二、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对策
针对目前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作为教学一线的语文教师须有意识地改进朗读教学,保证学生课堂上能够充分朗读,是培养学生朗读能力的前提条件。
首先,运用多种朗读方式,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
新课标指出:“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有较为丰富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注重情感体验,发展感受和理解的能力。”在具体的朗读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听读、范读、自读、赛读、齐读等各种朗读方式,并与学生生活体验相互融合,调动学生的朗读兴趣。例如,在二年级《瀑布》一课的学习中,笔者首先给学生以多媒体听读,让学生通过视听方式对课文内容有初步感知,再以声情并茂的范读让学生进入情境,让他们有阅读的欲望。最后,让学生借助生活的体验带着想象进行课文的自读、赛读。通过这样反复的、多形式的朗读,学生对文章内容的印象与理解也加深了。
其次,理解基础上加强朗读技巧的指导
教师一方面要注重课文内容的理解,另一方面也要注重通过理解来给予具体的指导,以达到朗读技巧与文意理解的结合。例如,古诗抒情诗歌中的思乡、怀古、言志等不同情感应该怎么朗读?如何朗读能达到感情的自然、饱满,而不是矫情做作?这些都需要老师在语气、语调、重音、節拍、速度、停顿等方面进行具体的指导。
最后,采用真诚而独到的评价语言
新课标在朗读的“评价建议”中指出:“评价学生的朗读,可从语音、语调和感情等方面进行综合考察,还应注意考察对内容的理解和文体的把握”。因此,对于学生课堂朗读,不能只限于“你真棒!”“读的真不错”等这些笼统的激励性话语。学生的表情、动作、声音、情感等各方面都应该作为评价内容。例如,在学习《女娲补天》中描写人类灾难语句 “天崩地裂,日月星辰向西移去,山林大火昼夜燃烧……”教师在评价学生该句的朗读就可以从学生的表情、语气、语调等进行评价。如“能读出那种恐惧,惊慌的心情”,“语调变得低沉”,“表情也凝聚着悲伤、惊恐”等等。
三、小结
总之,在小学语文朗读教学实践中,要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给学生充足的锻炼机会,并采用多中朗读方式,让他们在朗读中体会“读”的乐趣,体会到汉语的语言美、情感美、音韵美。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做到以我“口”读我“心”,最终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孙晓月.语文教学中的“读”领风骚——浅谈培养小学生朗读能力的策略[J].学周刊,2013(2).
[2]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S].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