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程中大学生主体性意识的培养研究

2013-04-29张亚娜柴勇

教学研究 2013年6期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大学生

张亚娜 柴勇

[摘 要] 人的主体性发展水平的高低是衡量一个社会进步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衡量人的发展水平的重要尺度。“红色旋律”影苑的创新之处在于将理论与具体实践结合起来,探讨如何利用“红色旋律”影苑促进大学生的主体性意识成长,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在大学生的道德成长过程中真正发挥功能、取得效用。

[关键词] “红色旋律”影苑;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主体性意识;培养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4634(2013)06-0061-04

0 引言

主体性教育已经成为世界教育的主题,中国教育也随着世界教育理论的发展由知识论转向了主体论。对于人的主体性教育的研究,在国内外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世界教育思想发生了重大变革,新的流派和学说无不把发展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促进教育、教学过程的民主化和个性化放在中心地位。可以说,人们普遍认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一文中提出的观点,即“未来的学校必须把教育的对象变成自己教育自己的主体。受教育的人必须成为他自己教育他自己的人”[1]。

“红色旋律”系列活动是燕山大学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进行改革推出的特色教学活动,它用创新性的思想、形式和手段吸引学生,促进大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的主体性意识的成长,使其成为一个全面、和谐发展的人,成为一个对社会和国家有责任心、有担当的人。目前已经构建起一个以“红色旋律”讲坛为主体,包括“讲坛”、“读书会”、“影苑”、网络平台、报刊、参加社会公益等多种形式的立体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格局。

“红色旋律”影苑是“红色旋律”系列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集思想性和艺术性的融合、教育性和观赏性为一体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从2011年3月18日举办第1期开始,“红色旋律”影苑已经连续两年半(五个学期)成功举办了27期,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宣传阵地,促进了大学生主体性意识的成长,受到广大师生的好评,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在大学生的道德成长过程中真正发挥功能、取得效用。

1 “红色旋律”影苑活动的模式探索历程

“红色旋律”影苑活动的主要任务是配合燕山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利用多种形式的第二课堂吸引学生,促进大学生的道德成长,进而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价值观。在两年半的不断摸索和实践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活动模式,并根据实践效果不断地进行更新和调整。

1.1 第一阶段(2011年3月~2012年12月)

这一阶段共有4个学期,先后举办了23期“红色旋律”影苑活动。在每学期开始时会确定一个本学期的总主题,如2011年上学期的主题为 “纪念建党90周年”,放映了与此相关的优秀影片,如《大浪淘沙》、《惊沙》、《太行山上》、《建党伟业》等。每两周举行一期,每期放映时配有一名燕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教师进行本期电影主题点评,如电影《太行山上》的点评主题是“感中华抗争史,悟民族自强魂”。《太行山上》主要讲述的是刚刚改编的八路军三个主力师在八路军总司令朱德的率领下东渡黄河,挺进抗日前线,开辟太行山根据地的光辉历程,该影片通过高超的技巧,以饱满的热情真实再现了1937年至1940年间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在太行山区与日寇奋勇作战的壮举,具有很强的真实性和艺术感染力。《太行山上》影片放映前,点评教师首先为学生介绍了电影的拍摄背景及相关战役情况,放映结束后教师又做了精彩的点评并高度评价了八路军战士的爱国豪情。“红色旋律”影苑举办之初即受到学生的热烈欢迎,几乎场场爆满,座无虚席。师生们普遍认为,这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第二课堂的教学方式形式新颖,寓教于乐,寓教于辩,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对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很好的效果。

“红色旋律”影苑在燕山大学东西校区轮流举行,根据具体需要有时会加映场次。“红色旋律”影苑开始举办时,主办老师会根据主题及自己的研究选择一系列影片挂在网站上,在每一期影苑中选取其中的一部来进行放映并配有一名教师进行精彩点评,学生可以自主选择是在网上观影还是在现场参与观影,观影后学生和教师进行互动讨论。整个活动中学生具有一定的主动性,在此初步培养学生树立起自己是整场教育活动中的主体的意识。

1.2 第二阶段(2013年4月~2013年6月)

在经過初步的摸索之后,“红色旋律”影苑活动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同时也在不断地进行创新和改进。2013年寒假期间,负责“红色旋律”影苑的老师及学生们进行了多次座谈,讨论了“红色旋律”影苑的下一步计划。

在针对培养大学生主体性意识方面进行讨论时,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1)探讨师生交流场地对学生主体性意识培养的限制。第一阶段学生互动讨论时,还是在放映影片的大教室,且观影人数较多,受到场所的限制,交流时往往不能畅所欲言,预期效果受到影响。总体来说,学生在其中还是具有一定的被动性,无论是选片还是在现场均不能充分展示自己的思想,没有太强的主动性与互动性,主体性意识的建立受到一定限制;(2)探讨原有“红色旋律”影苑活动中各影片之间的关系及其对学生主体性意识培养的局限性。第一阶段放映的影片基本都是孤立的,各影片之间的关联性不强,主题性表现的不明显,学生在放映时基本只是就某一个影片进行观看和思考,不能把问题意识深化;(3)探讨如何进一步对大学生进行主体性意识的培养,让学生成为认识活动的主体。即要充分了解学生的想法,在如何调动学生观影及讨论的积极性方面下功夫,让学生真正认识到自己是整个活动中的主体并成为主体。

2013年开学伊始,负责“红色旋律”影苑的老师及学生对本校大学生进行了深入的调查,主要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四个一”工程总结报告(“四个一”工程总结报告是指学校要求学生在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时,要利用课外时间至少参加一次“红色旋律”讲坛、阅读一部红色题材书籍、观赏一部红色经典影片、参加一次社会公益活动,并对这四项活动进行总结并提交报告,从而促使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与“红色旋律”活动紧密结合)及“红色旋律”QQ群掌握学生对“红色旋律”影苑活动的了解情况及评价,如征集其对“红色旋律”影苑活动形式的建议,并让学生推荐自己感兴趣的影片等。通过对调查材料及反馈和建议进行汇总,经分析研究后选出当前关注度极高且学生普遍感兴趣的影片作为放映重点,并选择了合适的方案开始进行实验研究。

2013年春季学期采取的形式为:每4周为一期,每一期都有一个主题。本学期共进行了4期,主题分别为“马克思与奥斯卡”、“种族与文明”、“日常生活中的阶级”、“动画里的人类未来”,每一期的前3周在大教室放映与此主题相关的3部影片,第4周采取小群体茶话会的形式进行集中讨论,茶话会由3名老师作为点评教师,每一位老师就此主题对其中的一部影片进行点评,每位老师的点评时间为15分钟,剩下的时间由学生和老师进行集中交流和互动。

交流场地由第一阶段的大教室改为小会议室后,更便于师生的交流与互动,改变了传统以老师为主体的方式,教师与学生互相提问,交流想法,教师在其中只是起主持与引导的作用,与学生间的关系是平等的而不是说教的,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真正的参与进来,改变了传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经常出现的大学生的伪在场现象。同时,改变了以前只有一个教师点评的形式,增加教师数量,以活泼轻松的方式讨论甚至辩论一些问题,获得了很好的效果。

此外,“红色旋律”影苑充分利用搭建起的“红色旋律”网络平台,采取网络交流形式,大家畅所欲言,发布对影片的精彩点评与观后感,并与“红色旋律”报纸结合,一些优秀影评文章已经被选送发表在“红色旋律”报上。

2 “红色旋律”影苑活动的创新之处

多媒体技术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虽然已获普及,但是如何充分利用,尤其是用来传播积极向上的精神,与时代旋律吻合,仍然是值得探索的问题。在信息多元化的时代,与其它手段相比,电影似乎已经过时,但如恰当运用,对大学生的人生观和世界观还是能够起到有效的引导作用的,尤其是红色经典作品,既能够弘扬民族文化和艺术,又能够形象生动地影响学生思想。

燕山大学“红色旋律”影苑活动是思想教育工作中的多种教育途径的探索之一。相对于其他形式的电影放映活动,“红色旋律”影苑活动具有以下创新之处。

1)“红色旋律”影苑活动作为一种新型的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与做法,不同于传统的爱国电影的简单放映,也不同于普通类型的电影赏析,而是选取红色经典电影进行放映与点评。通过这些优秀的经典影片,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弘扬时代精神。

2)“红色旋律”影苑活动将教学与学生主体性意识的成长紧密联系起来,利用电影这种特殊的艺术表现形式,让老师和学生通过这个特殊的平台实现更好的沟通与交流,在光与影的流动中促进学生对社会问题的深入思考。

3)“红色旋律”影苑活动将理论与社会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能够根据当前中国国情,关注社会热点,选取适合的经典影片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提升,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的道德成长过程中真正发挥功能、取得效用,让学生在活动中真正成为认识的主体、实践的主体和价值实现的主体。

3 “红色旋律”影苑活动对大学生主体性 意识培养的意义

通过两年半的探索与创新,燕山大学“红色旋律”影苑将电影这种特殊的艺术形式与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结合起来,改变了传统的教学形式,通过采取独具特色的教学形式,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们的热情让老师们深受鼓舞与感动:因为活动是轮流在东校区或西校区举行,所以每次举行活动时经常会有同学跨越半个校区来参加讨论;活动举行的时间一般为周五的晚七点半开始,预定时间是两小时,但经常讨论到晚上11点多,一直到值班人员来清场还意犹未尽。正是在这样的活动中,真正实现了师生之间心灵的沟通与交流,也充分体现了“红色旋律”影苑活动对大学生主体性意识培养的意义。

3.1 “红色旋律”影苑活动让大学生不仅成为认 识的主体,而且真正成为实践活动的主体

人类的实践活动不仅包括物质生产实践,还包括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以及科学实验等实践形式。“红色旋律”影苑活动作为一种精神性的实践活动,通过观影、评析电影以及对电影内容的深入思考与交流等,会使每一个参与者获得内在的精神升华,促使其实现内在的自我寻找、自我成长与完善,而这种内在的成长会有利于他们良好的公共关系的形成,能使学生充分认识到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关系的必要性,使其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只有全面发展的人,才能驾驭生产力、科学技术和交往形式的巨大进步,才能成为建设国家的栋梁之才。

“红色旋律”影苑活动不仅要使学生成为认识活动的主体,而且能进一步促使其成为实践活动的主体。“红色旋律”影苑活动不只是单一的观影和讨论活动,而且鼓励学生走出课堂,深入社会,了解社会,投入到社会实践中去。如围绕《雨水危机》、《家园》、《云图》等影片的播放与讨论,激励学生树立起保护环境的意识,深刻思考自然的可持续发展及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启示学生反观现实,思考地球的未来,树立起与自然、他人和社会的良好和谐的关系,并在生活中去具体实践。

3.2 “红色旋律”影苑活动激励学生成为价值实 现的主体

美国著名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A.H.Maslow)认为,人性有5种需求,由低级到高级分别是:基本需要-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自尊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2]。马斯洛认为,低一层次的需要获得满足后,就会向高一层次的需要發展,最高层次即是“自我实现的需要”,指满足个体把全部潜能都发展出来的需要。当前形势下,中国的大学生在前4个层次上基本能够得到满足,但在最高层次的需要上,却相对缺乏主动性认识,或对个人的主体性的建立缺乏明确的认识,导致在学习与生活中经常是被动地前进,甚至很多学生是沿着家长设定好的道路一步一步往前走,往往认识不到这是“我的”人生,不是别人的人生,对于自己的人生之路并没有很好的规划,对于自己的价值如何实现充满着迷茫与困惑。“红色旋律”影苑活动更多地是满足学生的最高层次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要。通过一些经典影片的播放与讨论,思考影片中主人公们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命运与抉择,再反观自身的学习与生活,促成学生对自己人生之路的反思,去更好地规划自己的人生之路,努力实现人生价值,而不是浑浑噩噩地虚度光阴。“红色旋律”影苑活动所促成的主体性意识的建立对于大学生形成完善的自我、认识自身存在的意义和实现自身的价值,具有重要的意义。

4 结束语

人的主体性意识的成长并不是在人生的某一个阶段就可以完成的,而是一个终身发展的过程。在“红色旋律”影苑中采用的主体性道德教育方法激发了大学生的主体性道德需要,培养了大学生的主体性道德人格。“红色旋律”影苑充分发挥了教师在其中的引导性作用,同时给大学生充分的自由度,让学生真正成为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体,推动了学生完整人格的塑造。虽然“红色旋律”影苑在大学阶段对学生主体性意识的培养只是其人生道路中的一个阶段,但此阶段的成长与完善对于其一生的自我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

作为一种新型的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与做法,这两年半的时间还只是“红色旋律”影苑活动的初步探索与实践,“红色旋律”影苑活动自身还存在着很多不足和缺陷,接下来的发展主要侧重于如何在此活动中更加有效地促进师生的充分交流、共同成长及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主体性意识等方面。总体来说,燕山大学“红色旋律”影苑在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与时代精神,培养大学生的主体性意识,让思想政治教育课发挥社会功能方面进行了初步的探索与尝试,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具有重要的意义,值得进一步去深入探索与实践。

参考文献

[1]张天宝.主体性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2]马斯洛.动机与人格[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

猜你喜欢

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高中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浅析新形势下航空计量人才培养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策略研究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研究
创新人才培养理论研究现状及未来研究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