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生研讨课发展历程及中美新生研讨课类型划分

2013-04-29王辉潘敏

教学研究 2013年6期
关键词:发展历程

王辉 潘敏

[摘 要] 美国新生研讨课的发展历史久远,其主要目的是帮助大学新生适应全新的大学生活和学习,完成由中学阶段向大学阶段的顺利过渡。本文旨在通过对新生研讨课发展历程的梳理,了解新生研讨课的内涵,并对中美现有新生研讨课的类型进行划分,探究其背后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关键词] 新生研讨课;发展历程;类型划分

[中图分类号] G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4634(2013)06-0057-04

美国高校的新生研讨课在高等教育领域颇有渊源,经过多年的发展,新生研讨课成为美国本科教育中的一类特色课程,在培养创新人才和推进研究性教学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1 新生研讨课的发展历程

1.1 新生研讨课的起源阶段

新生研讨课起源于美国高校,主要划分为适应性新生研讨课(Orientation freshman seminar)和学术性新生研讨课(Academic freshman seminar)。

1)适应性新生研讨课的起源。有学者认为,适应性新生研讨课始于1800年间,实质是从新生定向辅导活动中发展过来的。1888年波士顿大学首开先河,首次开展“定向辅导日”活动。此时的新生研讨课是作为大学迎新工作的延续的过渡教育存在的,对于具体的学术科目的指导帮助甚少。1911年,理德学院为新生开设了大学生活方面的新生教育课程,并纳入到本科课程体系,接着,华盛顿大学与密歇根大学也开办了此类课程,并赋予每次出席的新生学分[1]。截止到1940年,美国有43%的高等教育机构为学生提供了新生教育课程。该课程主要是以课堂教学的形式进行,内容主要包括了解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如何进行大学学习、如何参与校园活动等内容。此外,通过一个“结业典礼”后,表明学生正式进入高等教育的学习阶段。当时,虽然这些课程出现了如何引导学生在大学成功学习等学习方面的内容,但所关注的重点仍是新生顺利过渡和适应大学的问题。

20世纪60年代美国高等教育进入真正的“卖方市场”,生源越来越丰富,此时,戈登及加哈甘的研究表明,这一时期盛行的教育哲学是“浮沉自理”理念,高等教育界采取一种自由放任的政策,在这种背景下,新生研讨课几乎从各学院绝迹[2]。

2)学术性新生研讨课的起源。研究者莱文认为,学术性新生研讨课起源于1945年,是由内森普西在劳伦斯学院所采取的一种教学技巧,为新生提供一个与教授共同探讨感兴趣的课题的学习机会和合作机会开始的[3]。这种小组讨论的教学形式,主要借鉴了德国大学研讨班的形式,这意味着学生是思考者,而不是需要加以管教的青年[4]。1959年,哈佛大学为了提高大学新生教育的学术性,开始了新生研讨课的实验。经过4年的试验之后,1963年,新生研讨课正式成为哈佛大学本科生课程的组成部分[3]。哈佛大学的学术性新生研讨课在美国高等教育界引起了强烈的反响,美国多所研究型大学(如麻省理工、普林斯顿)纷纷开始效仿哈佛大学,设立了学术性新生研讨课的项目。

1.2 新生研讨课的发展阶段

20世纪70年代,美国高等教育完成由大众化向普及化过渡的任务。随着高等教育内外部环境的改变,如传统年龄段学生的缩减、达到高峰的大一新生辍学率、婴儿潮带来的多元化生源以及教师对于新生学术和社交的真挚关心,使得越来越多的高校都发现,采用灵活有效的方式来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创建一个特殊的课程——“新生研讨课”[5]。因此,从1980年起,新生研讨课卷土重来,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扩展。美国大学根据自身的教育目标形成了多种新生研讨课模式,而在当时颇受欢迎的当属美国南卡罗莱那大學的“大学101”项目[2]。

1972年,美国南卡罗莱那大学开设新生研讨课(unversity 101),成为有效引导新生适应大学并取得成功的课程。1974年,约翰加德纳被任命为首任南卡罗莱那大学“大学课程101”课程和教师发展项目主任,在其推动下,南卡罗莱那大学的“大学101”成为全美广为复制的新生研讨课。作为一个旨在引导新生顺利过渡到大学生活与学习的课程,课程内容主要包括给学生引荐大学提供给他们的便利、服务以及支援,强调给学生提供的活动在个人自由与社会责任间的平衡。1975年,南卡罗莱那大学开始对“大学101课”进行评估,调查结果显示,新生研讨课在众多方面都具有积极意义。为了共享新生研讨课的实施情况,约翰加德纳发起全美国 “大一新生研讨课全国会议”,并决定此后每年召开一次既关注大一新生学习经历又关注新生研讨课的会议。该举措的实施,成功的推动了美国新生研讨课的发展 。

1.3 新生研讨课的成熟阶段

1986年,接近280万的美国大学生开始大学的第一学年,其中近160万的学生未授学位中途辍学,约一半的学生在大一辍学[6]。鉴于令人惊觉的高辍学率,美国在大一新生经历会议的基础上成立了全国资源中心,旨在帮助学生成功过渡到大学。

从1988年起,美国“大一新生体验及过渡国家资源中心”开始对美国高校的新生研讨课进行全国范围内的调查,调查的内容主要包括:新生研讨课的开设情况、新生研讨课的目标、不同类型新生研讨课的比例、新生研讨课高频率的主题、参加学生的情况、新生研讨课的性质、新生研讨课的学分、新生研讨课每班的人数、评价方式和授课教师,共10个方面。此后每隔3年,国家资源中心将对美国高校的新生研讨课进行调查并形成报告。1995年美国博耶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委员会发表了《重建本科教育,美国研究型大学发展蓝图》(简称“博耶报告”),报告指出,大学新生的第一年处于社会和学术生活的转折期,为保障大学新生的顺利过渡,大学必须提供两方面的帮助:(1)新生第一年应该是中学、学生及其家庭、大学三者之间的桥梁;(2)应该通过前景展示的方式激励学生。报告建议,应该在大学第一年为所有新生提供新生研讨课,让一组学生跟随教师、研究生助理围绕一个复杂的问题或学科,学习一个学期或一学年[7]。“博耶报告”进一步推动了新生研讨课的发展。截至2009年的全国新生研讨课调查报告,美国已有87.3%的大学开设了新生研讨课[8]。

根据1988~2009年21年间8次的全国调查报告显示,目前美国主要流行5种类型的新生研讨课:扩展性新生教育课程、基础学习技能研讨课、单一主题研讨课、多主题研讨课和专业研讨课。其中,基础学习技能研讨课、扩展性新生教育课程属于适应性新生研讨课,专业研讨课、单一主题研讨课及多主题研讨课属于学术性新生研讨课。值得注意的是,这5种类别并不是相互排斥的,受访者表示他们的新生研讨课是两类或多类课程的融合。美国新生研讨课的教学内容、课程属性、学分设置、教授主体等一直是多元化的,并朝着一个多元化的方向发展。据报告显示,新生研讨课的推行在新生的写作能力、信息素养、协作学习和其他技能及发展学生的智力和实践能力方面有重要的帮助[3]。

发展到现代且在国际上盛行的新生研讨课主要有两种类型:(1)哈佛大学开创的由1~2位各方面经验丰富的自身教授担当主授,为学生与教授共同探讨感兴趣的课题而设,注重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研究、深入思考能力的新生研讨课[5]。近年来,成为各国研究型大学新生教育的必备课程;(2)类似于“大学101”新生研讨课,内容包括:高等教育、大学校园、你们自己三个部分,旨在帮助普通大学中学习目标不明、学历基础薄弱的学生开始大学学习并成长成功。虽然不同类型的新生研讨课在内容和结构上存在着差异,但具有共同的本质特征,即所有新生研讨课都强调了新生从中学向高校“过渡”这一阶段,旨在协助学生在学术和社会生活发展方面成功的过渡到大学阶段,尝试为参与该课的学生创造同组支持和有意义的师生交往。新生研讨课的共同目标是提高学生的學术能力。然而,他们能力的差别存在于新生入学能力和各类学校对于学生能力的期待上。因此,虽不能将“新生研讨课”这一概念一概而论,但可以将新生研讨课界定为在新生参与下,围绕促进适应性转换、培养学术能力的以小型讨论为基础的课程。在参与过程中,注重师生思想与信息的交流以及生生学习合作共同体的创建。

2 新生研讨课的类型划分

2.1 国外新生研讨课的类型划分

根据美国全国资源中心的调查显示,目前共存在5种新生研讨课[9]。

1)扩展性新生教育课(Extended orientation seminars)。有时也称新生教育课、学生成功课程、大学生存课程,由教师、行政人员或学生事务教师讲授,内容主要包括校园资源介绍、时间管理、学习技能、职业规划等方面。

2)单一主题的学术研讨课(Academic seminars with generally uniform academic content across sections)。一年级新生的必修或选修课,主题可以是导向性的、跨学科的,也可以是通识教育核心课程,该类课程强调的是学术技能的培养,如说明文写作和批判性思维。

3)多主题学术研讨课(Academic seminars on various topics)。授课教师选定主题开展研讨,通常是选修课,主题可能包括任何学科或社会问题。

4)专业研讨课(Professional seminars)。通常是某一学院或专业开设的课程。

5)基础学习技能研讨课(Basic study skills seminars)。一般是为不具备学术技能的学生开设的,这些技能包括语法、记笔记和时间管理。

2.2 国内新生研讨课的类型划分

新生研讨课的成功,得到了来自世界范围内(如日本、中国)的效仿。2003年,我国清华大学首开新生研讨课,此后,国内又有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北京工业大学等数所高校开设了新生研讨课。

我国高校现行的新生研讨课是在效仿美国的基础上,综合国情、校情而开设的。通过研读各大高校新生研讨课的手册及教务处网上布告,了解到各校新生研讨课在教学内容、课程属性、学分设置、教授主体等方面千差万别。因此,不能单纯的将国内新生研讨课与美国新生研讨课的类型对号入座。通过对国内各大高校新生研讨课设置目标的了解,探究其背后的理论假设,并以此为分类依据,进行类型划分。

1)专业认知类新生研讨课。该类新生研讨课融合了美国专业研讨课和基础学习技能研讨课,课程的主要内容是以所在学院为背景、以学科优势为特色,主要讲授本领域的历史、现状和发展前景。课程目标在于重点引导学生适应大学生活,增进专业认识,培养学术兴趣,为本科阶段和更高层次的学习、研究打下良好基础。该类课程通常是必修课,由本学院杰出教师担任,开设该类新生研讨课的代表有中国人民大学和中国农业大学等。

我国大学实行专业教育,大学新生面临着投入某一领域进行专业教育的要求。我国中小学阶段不存在专业教育,大学新生在步入大学时对本专业并没有全面的了解,并不具备专业学习的技能。此外,有研究表明,新一代的大学生属于“新职业年代的大学生”,他们大部分更加热衷于专业准备课程。该类型新生研讨课的开设有助于解决中学与大学之间“脱节”的现象,也满足了新生们的需求。

2)学术研究类新生研讨课。该类新生研讨课与美国多主题的新生研讨课大致相同,仿效和借鉴了哈佛大学开创的新生研讨课,以多领域、交叉学科知识为主要内容,通常为面向全体新生的选修课,强调研究性的“教”与“学”。主要特点在于重视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与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在教学方式方面,重视教师与学生的交流互动,注重教学与训练方法的研究性特色,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批判精神。清华大学与上海交通大学的新生研讨课就属于这种类型。

从课程教学形式和教育理念上来说,该类新生研讨课来源于大学教学与科学研究相结合的教育思想。教师的知识传授型教育逐渐转变为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学习和自我教育,大学的主要努力方向就是使学生成为能够参与发现、解释和创造新知识或形成新思想的人[10]。

3)通识教育类新生研讨课。通识教育类新生研讨课类似于美国的单一主题学术研讨课,南京大学将其作为通识教育课程改革的一环,是大一学生选修的通识通修模块课程之一。该类新生研讨课的重点不在于系统性的学习知识,而是重视培养学生团队合作学习的能力,体验了解学术活动的一般过程,在实践中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通过改革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多方面能力的训练,并以此促使学生感情和理智的发展,使其全面发展,塑造完整人格。该类课程将不同学科的知识相互通融,遇到问题时能够从比较开阔的、跨学科的视角进行思考。此外,帮助学生顺利完成在学习上和生活上从高中阶段向大学阶段的转换和适应过程。

该类新生研讨课的开设是基于通识教育的理念,打破专业局限,开阔学生的学术视野,培养文化通感和科学精神,要求教师能对自己专业领域的知识有深入系统的把握,对研究前沿动态有敏锐的眼光,并善于深入浅出地讲解,保证课程既有深度又有新意,同时对不同学科学生有广泛吸引力和思维启发性[11]。

综上,国内高校开设的三类新生研讨课,从严格意义上讲都是属于学术类新生研讨课,关注的是大一新生在专业学习或学术研究方面的转变,为以后的学习研究做好准备。新生研讨课是研究型大学为培养研究性和创新型人才、提高本科人才培养质量而在课程改革方面采取的一种举措。

参考文献

[1]吴雨涵.中美大学新生教育比较研究[D].杭州:中国计量学院,2012.

[2]韩映雄.创造有意义的大学新生经历[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

[3]Betsy B,Paul P F.National Survey of Freshman Seminar Programming,1991.Helping First Year College Students Climb the Academic Ladder[EB/OL].(1992)[2013-10-09].http://www.eric.ed.gov/PDFS/ED354842.pdf.

[4]亚瑟科恩. 美国高等教育通史[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134.

[5]林冬华.美国新生教育研讨课全国调查20年:背景、发展与启示[J].中国高教研究,2011,(11):33-36.

[6]Joseph B C.The Freshman Orientation Seminar:A Research-Based Rationale for Its Value, Delivery and Content [ EB/OL ]. (1992)[2013-10-09].http://www.eric.ed.gov/PDFS/ED334883.pdf.

[7]The Boyer Commission on Educating Undergraduate in the Research University. Reinventing Under-graduate Education:A Blueprint for America's Research University [EB/OL]. [2013-10-09].http://www.sunysb.edu/press/021006—Boyer.

[8]2009 National Survey of First-Year Seminars [EB/OL]. [2013-10-09]. http://sc.edu/fye/research/reports/pdf/2009%20National%20Survev%20FYS_xecutive%20Summarv_II.pdf.

[9]黄锦坤.美国大学的通识教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155.

[10]徐小军.研究型大学新生研讨课教育理念探析[J].黑龙江高等教育,2013,(6):29-31.

[11]南京大学教务处.百门新生研讨课——与知名学者零距离[EB/OL].(2013-09-20)[2013-10-09]. http://jw.nju.edu.cn/jwoldweb/328/menu329.html.

猜你喜欢

发展历程
软件工程技术的研究目的和发展前景
三种常见的通信技术及未来发展的创新点研究
电力企业中物资管理的改革与发展
我国生物制药产业的过去、现在和将来
澳大利亚旅游教育发展特征概述
我国互联网金融的特质性演进历程研究
世界遗产文化景观现状及发展趋势
试论会计规范研究方法的剖析与回归
国内奢侈品电子商务发展历程研究
新媒体时代表情包发展的传播学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