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式教学法在《心理与教育统计学》教学中的实验研究
2013-04-29王中杰
王中杰
摘 要:探究式教学法能有效提高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课堂教学效果,增强大学生主动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它为高校教学开辟了新途径,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升学生的科研素养。
关键词:高校;探究式教学;实验研究
没有探究的大学教育是毫无生机的,各国课程改革都强调对学生创造性和开放性思维的培养,这对于大学教育尤为重要。探究式教学为提升学生的科研素质提供了可能。
对于心理学本科教育而言,《心理与教育统计学》是一门重要的基础性课程,其价值伴随着心理与教育学科的快速发展和实证趋势的加强而愈加凸显,所提供的数理统计方法为人们探讨繁杂心理现象所蕴含的本质和规律提供技术支撑。但《心理与教育统计学》课堂教学频繁出现学生学习效能感低、学习兴趣不高、主动参与性不强、动手能力差、理论与实践脱节等诸多问题。如何才能实现心理与教育统计的“有效教学”,培养合格的心理学人才?
国内研究大多从理论层面对《心理与教育统计学》的教学方法进行了探讨,提出了举例教学、软件辅助、多做习题、热点问题讨论等多种建议,这为教学的有效开展提供了良好思路和途径。但从实证层面上进行某种统计教学方法尝试的研究略显不足。借鉴探究式教学法的优点,以及高校本身浓厚的科研氛围,如果教师能以自身科研优势为依托,在《心理和教育统计学》课堂教学中鼓励和引导本科生对自己关心的、感兴趣的现象进行分组讨论和研究,形成学生自己的“小课题”,由学生小组承担“课题”设计、进行统计数据收集和分析、撰写科研论文等,把静态的课本知识和动态的科学探究过程有效结合,不仅能够促使课本中抽象的概念和方法更加具体化和操作化,加深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还能够激发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实现教、学、研在课堂中的统一,这对心理学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具有关键作用。基于此,笔者尝试采用等组实验法,对探究式教学法在《心理与教育统计学》课堂教学中的作用进行实证性探讨,以期为后期的课堂有效教学提供实践性支持。
一、实验对象与方法
1.实验对象
选取河南某高校心理学本科专业两个班的学生各37人,其中一个班为实验班,采用探究式教学法;另一个班为对照班,采用传统讲授式教学法。
2.实验目的和方法
在日常教学中进行等组实验,探讨探究式教学法对提高《心理与教育统计学》课堂教学质量的作用。
实验采用单因素等组实验法,自变量为探究式和讲授式两种教学法。因变量为统计课堂的教学效果,以学生的学业成绩和学习兴趣为衡量标准。为使两个班在实验前尽量同质,对以下无关变量进行控制:①两个班在人数、性别上基本相等,均是理科生。②两班均由同一位教师授课,所用教材相同,课时量相同。
3.实验程序
因为概率论是心理与统计学的基础课程,因此以两个班学生上学期的概率论成绩作为前测成绩,统计结果显示,两班学生成绩差异不显著(P>0.05)。实验班的学生采取探究式教学法,教学程序包括4个部分:创设问题情境,学生探究,讨论交流,归纳结论。对照班学生采用传统讲授式教学法。实验结束后以《心理与教育统计学》的学业成绩作为后测成绩,并通过调查问卷了解学生对统计课程的学习兴趣。用SPSS17.0对数据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二、实验结果
1.实验班和对照班在学习成绩上的比较
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对照班和实验班的统计成绩进行差异分析,结果表明两个班的学生在实验前的成绩不存在显著差异(t=-0.641,P=0.524>0.05),但接受实验处理后,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期末《心理与教育统计学》测验成绩出现显著差异(t=-2.612,P=0.011<0.05),说明探究式教学法能有效提高《心理与教育统计学》的课堂教学效果。
2.实验班和对照班在学习兴趣上的比较
在学生对《心理与教育统计学》课程的学习兴趣的调查中,实验班有30名学生表示“感兴趣”,7名学生表示“不感兴趣”;对照班中有17名学生表示“感兴趣”,20名学生表示“不感兴趣”,x2检验的结果显示实验班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高(x2=2.612,P=0.002<0.05)。
三、讨论
1.探究式教学法提高了大学生学习统计知识的兴趣
通过对心理学本科生学习兴趣的调查表明,实验班学生对心理与教育统计知识的学习兴趣更高,有30人表示感兴趣,而对照班学生只有17人表示感兴趣,学习兴趣出现差异的原因可以归结为课堂教学方式的不同。在统计课堂的探究式教学中,研究专题的设定往往是学生所关心的、感兴趣的问题。这些问题都很贴近学生的生活,符合学生当前的心理特点,同时这些课题又具有研究的价值。通过对这些数据的统计分析,学生能够发现日常生活中隐藏的规律性现象和事物的本质,对自己的生活更加了解,更具掌控感,体验到《心理与教育统计学》的实用价值,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心理与教育统计知识的热情,提高了课堂学习的兴趣。
2.探究式教学法能显著提高《心理与教育统计学》教学的效果
经过一个学期的教学,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在《心理与教育统计学》期末考试中的成绩差异显著,说明探究式教学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和运用统计知识。心理与教育统计是一种方法论,更强调统计方法在心理与教育实践中的应用价值,结合实践进行教学应是统计教学的有效途径,而传统的讲授式教学主要是教师在课堂上发挥“讲”的主导作用,单纯的讲授或举例只能让学生在抽象的空间内理解和运用统计知识,对心理与教育统计知识的一知半解,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从而影响课堂学习的效果。而探究式教学给学生提供了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和检验统计知识的机会,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有效地实现了统计理论知识和生活实践的结合及心理统计学科作为一种方法论的应用价值。同时,这种学习是在学生感兴趣的课题中进行的,学生容易成为学习的主体,为学习的结果承担责任,自然能够提高《心理与教育统计学》课堂的教学效果。
3.探究式教学法可增强学生主动、合作学习的能力
学生先是根据个人兴趣和能力提出待研究的题目,由任课教师和其他同学对题目进行讨论后提出意见和建议,然后根据确定下来的课题题目按兴趣分组,小组成员的人数以5~7人最佳,各组成员通过网络或图书馆查阅相关文献,了解已有的课题研究成果和未来的发展趋势,确定课题的最终研究方向和数据收集的方法。探究的各个阶段分别由不同的学生负责,最后以小组为单位报告研究结果,分享在课题研究过程中的收获和感受,并请任课教师和其他同学进行评价和反馈。整个过程都是以学生为主体,几乎完全是由小组成员独立完成,教师只是在阶段性任务完成前后给予必要的指导。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形成一种积极主动的、自主合作的探究学习氛围,增强了学生主动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同时还培养了他们的观察能力、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4.探究式教学法实现了高校统计课堂教、学、研的统一
在探究式课堂教学中,高校教师发挥自身的科研优势,引导学生在学习课本知识的同时,拓宽视野,进行尝试性的科学研究,获得基本的科研知识和素养,把理论知识和实际研究有效结合,实现教学研相生相长。在对科学知识探究的过程中,各种富有时代感的主题都可以进入学生的视线,在对问题的讨论、查阅和分析当中不断汲取新的知识,开阔视野,丰富思想,获得人生的成长。而且通过研究实践,学生学习了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了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培养了开创性的思维模式和意识。
参考文献:
[1]钟启泉,崔允漷,张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国家研究理事会.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9.
[3]张厚粲.现代心理与教育统计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4]刘丽琼.教育统计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教学改革[J].当代教育论坛(教学研究),2011,(8).责编:晓 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