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电视相亲节目的同质化因素与异质性创新研究

2013-04-29卢琳

关键词:同质化异质性

卢琳

摘要:作为一种为未婚男女提供电视相亲平台的节目类型,电视相亲节目不仅创造了收视奇迹,为两情相悦的男女嘉宾提供配对成功的良机,而且在中国当下社会文化语境中,还延伸到婚恋观念、个人价值、人际交往、家庭关系等话题,甚至涉及社会思想、文化等方面,成为中国电视文化50多年来的一个较有特色的节目类型。在一种比较研究的视野下,结合历史研究、作品研究、类型研究、文化研究等方式,研寻中国电视相亲节目的同质化与异质性,从而透析它们在产品定位、叙事规则、营销手段等方面表现出来的同质化倾向与差异性发展策略。

关键词:电视相亲节目;电视类型;同质化;异质性

中图分类号:G22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268(2013)06008005

长期以来,相亲节目因为其话题的趣味性与形式的娱乐性,得到了电视观众的特别关注。尽管创造了一个个收视奇迹,衍生了一个个媒介热点话题,但是这类节目在扎堆式的生产中,要想规避雷同、推陈出新、与时俱进、独树一帜,依旧不易。

电视相亲节目在我国电视文化体系内一直保持着相亲服务的宗旨与娱乐观众的诉求。我国电视相亲节目最早可以追溯到1988年山西电视台开播的《电视红娘》,在过于严谨和保守的婚恋观念下,节目中征婚者紧张的表现反而成为吸引观众眼球的要素。三年之后,北京电视台的《今晚我们相识》开播,以才艺展示+游戏互动构成主要环节,曾创造出30%以上的收视佳绩。此后,凤凰卫视中文台相继引进播出日本节目《谁令你心动》和台湾中视的《非常男女》,给内地电视节目制作人很大启发。以此为效仿摹本,湖南卫视于1998年推出《玫瑰之约》,并引发内地电视相亲节目第一波创作热潮,代表性节目有上海东方卫视的《相约星期六》、陕西电视台的《好男好女》、重庆电视台的《缘分天空》、福建有线电视台的《真情相约》、武汉有线电视台的《相思树下》、辽宁电视台的《一见倾心》、河北电视台的《心心广场》、河南电视台的《谁让你心动》、山东齐鲁台的《今日有约》等。作为中国电视相亲节目第一个代际的代表作,《今晚我们相识》、《非常男女》、《玫瑰之约》分别于2000年、2003年、2005年停播,其他节目也逐渐离开荧屏。

2009年开始,制播分离改革启动,省级卫视改版图新,开始抢占电视资源。作为内地电视娱乐品牌的领导者,湖南卫视在平安夜推出全新相亲节目《我们约会吧》。2010 年 1 月 15 日江苏卫视的《非诚勿扰》首播,正式拉开新一轮相亲节目收视争夺战。贵州卫视的《相亲相爱》,云南卫视的《真爱无敌》,浙江卫视的《爱情连连看》、《转身遇到ta》,辽宁卫视的《幸福来敲门》,东方卫视姊妹篇节目《百里挑一》、《谁能百里挑一》,黑龙江卫视的《你好丘比特》,山东卫视的《爱情来敲门》,湖北卫视的《相亲齐上阵》,东南卫视的《约会万人迷》,青海卫视的《欢迎爱光临》,四川卫视的《窈窕蜀女》等紛至沓来。除省级卫视外,地方电视台的相亲节目也办得有声有色,如重庆电视台都市频道的《非常男女》、苏州文化生活频道的《全城热恋》、河南电视台民生频道的《幸福来敲门》等等。近年来电视相亲类节目蜂拥而至,集体上位,不仅缔造出许多重要的电视事件与现象,在收视效果和社会思考等方面也有突出表现。当然,在相亲节目掀起的话题热潮同时,我们也看到了电视节目制作者在日新月异的电视生态环境、收视压力与市场挑战面前的调适与努力。产品定位上趋同存异,内容方面逐新求变,整合营销立体宣传……无论是大浪淘沙中逐渐淡去,还是在激烈竞争中蜕变发展,中国电视节目制作人用自己的创作探索了相亲电视节目的类型实践。一、电视类型:同质化的理论根源与异质性的发展求变作为一项文化工业,电视类型是在生产者创作、广告商投资、观众期待三者之间的互动与呼应中形成的。“类型(类别)是一种文化实践。为了方便制作者和观众,它试图为流行于我们文化之中的范围广泛的文本和意义构建起某种秩序……电视是一种高度‘类型化的媒体,很少有在既定类型范畴之外的一次性节目。”[1]当我们以不胜枚举的案例来实证中国电视相亲节目如火如荼的时候,其实已经将其视为一种微观层面的电视类型来审视和思考。当我们探讨其同质化与异质性的话题时,应将其置于中国电视工业制作的大环境中,置于电视类型的理论框架中。电视类型是在电视工业背景之下诞生的一种理论体系。它至少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作为具体文本的类型概念,二是电影工业的一种产业策略,三是作为认知模式的类型概念[2]。

作为文本的电视类型概念在国内外研究学界尚且没有比较一致的划分,相亲类节目作为一种类型的集合,其界定标准可以认为主要是主题与预期效果。这类综艺节目以提供电视相亲平台为主题,以为两情相悦的未婚男女创造成功配对的良机为预期目标。从《电视红娘》征婚广告式的节目流程到今天真人秀为主导的丰富形式,在迄今为止25年的发展历程中,中国电视相亲节目在形式与内容层面发生了很大改变。但在基本主题和主要预期目标方面,始终具有上述共同的特征标识。

电视类型的形成及生产,与电视产业有密切的互动关系。中国相亲类节目两次勃兴,都与电视行业的改革密不可分。《玫瑰之约》是湖南卫视上星播出之初的三大金牌栏目之一,《我们约会吧》、《非诚勿扰》等伴随着制播分离、“限娱令”等政策的出台与实施而人气大涨或销声匿迹。电视类型作为一个相对稳定的动力系统,可以为电视制作者、投资者提供一定的经济保险,类型化的复制生产也能为电视节目降低制作成本。“由于电视产业主要依靠广告支撑,如果大多数观众都希望看到某一种类型的节目,那么竞争中的电视广播公司很有可能针对这一最为广大的受众群提供非常相似的节目。”[3]美国学者提出的竞争性复制(competitive duplication)现象是电视工业中难以规避的。所以在电视相亲节目的第一轮勃兴中,《玫瑰之约》成为被效仿的对象,在当下的第二轮勃兴中,很多节目似乎都带有《非诚勿扰》的痕迹。这种趋同现状,也是节目求生存、降低创意成本的选择。

作为认知模式的电视类型概念,汇集了大众期待与呼唤的娱乐伦理及文化价值观念。它会把对于观众来说具有普遍审美意义的视听元素与既定的社会价值体系融入其中,在媒介形式与社会观念上争取观众趣味的认可。所以在当下相亲类电视节目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乃至全球华人世界相对来说比较中肯或比较新潮的婚恋价值观,可以看到时尚流行的电视相亲模式,看到众人推崇的俊男靓女嘉宾。

然而,电视类型的生存与发展,不仅在于成规与惯例,而是因为它是一个开放变更的、相对稳定的动力系统。它的表意体系也要具有开拓变化创新的特点,它隐匿的意识形态观念不能一味保守地遵从既存社会规范,也应该提出适度的质疑,并在互动中推进社会规范与价值体系的更新与发展。而这种质疑的声音、形式的推陈出新,往往成为电视相亲节目博人青睐的重要因素。二、类型生长:移植与本土化过程中的复制与创新电视类型具体文本的企划与创作,一方面遵循相应的范式与标准,保证以足够的相似度来为观众提供熟悉感,满足观众的审美预期;另一方面,电视类型也要不断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尝试超越与改变,以新的艺术元素来激活观众的审美感,避免观众产生审美疲劳[4]。

电视相亲节目的两波勃兴,是针对台湾地区及国外成功节目进行移植与本土化培育的结果。以《玫瑰之约》为代表的上世纪90年代中期延续至新世纪初的中国电视相亲节目第一波热潮,其节目模式是向台湾的《非常男女》效仿学习而来。这档节目每集由各行各业的优秀未婚男女各十位作为嘉宾,分为“一见钟情”、“非常话题”、“二见钟情”、“老实说”及“非常速配”五个单元。借助胡瓜和高怡平两位主持人的妙语连珠来把握话题和掌控流程,嘉宾之间交流互动的话题涉及家庭背景、爱情条件、两性问题等。这样深入的话题探讨也是当时台湾综艺节目娱乐精神高扬的体现。成功的节目要素被《玫瑰之约》有效汲取和改造,并发展出带有浓郁内地文化特色的省市专辑节目,部分节目还突出了城市文化、企业文化、景区文化、红色文化等风格。内地电视台开始竞相模仿这种节目形式,“那段时期全国有近30档相亲节目”[5]。男女数量对等、外形俊逸靓丽的嘉宾选择,幽默风趣、活泼机变的主持风格,谈话与娱乐相结合的电视爱情沙龙节目形式,是彼时电视节目的共同特征。

掀起第二波收视高潮的电视相亲节目移植自远道而来的舶来品,再经本土化的复制、再复制而生成。《我们约会吧》引进了英国Fremantle公司的《Take Me Out》,2010年首播的《非诚勿扰》基本也效仿该节目模式,即“情感真人秀”模式,以谈话为主,嘉宾可以自由选择唱歌、跳舞、演奏、武术、厨艺等才艺展示。改版后的《我们约会吧》增加了“百女墙”和Mr.Right机器人环节,在形式上凸显时尚气息和理性色彩。《非诚勿扰》的本土化改造主要是增加点评专家、爱转角环节,增设海外专场等特色专场。《转身遇到ta》主要借鉴浙江卫视《中国好声音》引进美国《The Choice》原版节目的成功经验,把《中国好声音》的转椅转移到相亲节目现场,尝试在男女嘉宾之间建立一种不以貌取人的第一印象。这一阶段电视相亲节目的主要类型范式变化是男女嘉宾比例变为一对多,嘉宾个性被强调和突显,嘉宾主持或爱情观察员身份突显,节目话题尽量外延,形式类似混搭的综艺。

作为一种电视类型的最初发展,中国电视相亲节目借鉴模仿境外节目形式,移植并与本土文化嫁接,这无可厚非。优质内容资源的引进,是相对于观众观赏需求和期待视野而生的再创造,在一定程度上也是节约经济成本的商业引进操作。值得我们警醒的是,电视类型若想获得长足的在地性发展,必须避免文化错位的移植硬伤,更要避免各电视频道之间的简单复制。如果仅是追逐眼前经济效益的墨守成规,那么类型之殇也将不远。三、产品定位:按需定制前提下的差异性追求在当下中国电视产业格局中,商业逻辑已然成为具有支配力量的强势话语。综艺节目的生存不仅要考虑媒体社会责任的问题,还必须要对制作成本、产品营销、收视情况等商业环节进行周密考虑。综艺节目的商业价值是节目存活的重要因素之一。当然,电视节目因为收视率低迷而下课的现象是屡见不鲜的。另一方面,2010年6月9日《广电总局关于进一步规范婚恋交友类电视节目的管理通知》及《广电总局办公厅关于加强情感故事类电视节目管理的通知》两份文件正式下发,广电总局對“相亲类节目泛滥、造假、低俗”等倾向着手整饬。在综艺节目商业竞争愈加激烈、“限娱令”针对性的约束情况之下,电视相亲节目在产品定位中,将如何秉承优质同质元素,并寻求异质性创新呢?

从同质因素来看,电视相亲节目毫无例外呼应强烈的社会文化背景诉求。婚恋是社会文化中经久不衰的热门话题,近年愈发多元的婚恋文化中,婚恋稳定性似在降低,“剩男剩女”的数量正在扩大。据《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目前中国剩男有1 195.9万人,剩女有582万人。庞大的非婚状态人口数量和尚需稳定的婚姻状态成为整个社会关注的问题,这也是华人纷纷上电视相亲的主要原因。此外,近来的电视相亲节目早已不局限于“相亲”、“婚恋”等单一话题,而是以此为核心,拓展到当下华人世界的三观问题,比如幸福观、苦乐观、理想、信仰等。这样的文化诉求在《非诚勿扰》这种开宗明义的“大型生活服务类节目”中有明显体现,而《转身遇到ta》、《爱情来敲门》等每期讨论的话题也都会有相关的延伸。相亲的直接诉求与话题的合理拓展对于唤起观众的社会体验与想象及电视文本体验起到了积极的召唤作用。

从按需定制出发,电视相亲节目在产品定位方面还是有明显异质性追求的。这主要源于宏观方面频道发展的需要,以及微观层面观众身份的文化需求。《非诚勿扰》主要为“剩男剩女”打造婚恋交友平台,主持人、专家与嘉宾互动中关注人物个性与三观表述。这与江苏卫视“情感世界、幸福中国”的口号高度吻合,也因为嘉宾的多元、优质、个性和节目话题的深度感与思想性而稳坐电视相亲节目的收视宝座。与之相比较,《我们约会吧》则是为更年轻、社会资源相对占有更少的单身族群打造的节目。湖南卫视秉持“快乐中国,青春向上”的定位方向,作为中国娱乐传媒的强势品牌,其主要受众为青春活力的年轻群体,《我们约会吧》的定位有利于稳固并争取卫视受众数量。作为本年度初开播的节目,《转身遇到ta》后发制人,将自身定位为大型优质婚恋服务节目,男嘉宾均为各行各业之杰出人士,打出成功男士高端猎婚之牌。这既保持了浙江卫视《中国好声音》、《中国梦想秀》等名牌栏目主打娱乐、诉求人文的品牌共性,也贯彻了浙江卫视一贯的差异性竞争策略。河南电视台民生频道的《幸福来敲门》在观众细分方面更是别出心裁,定位为一档给中老年人相亲交友搭建平台的电视相亲节目。

以提供电视相亲服务为主导定位,这是此类节目遵循电视类型惯例与成规的基本定位。“电视工业提供了一种重新组合的文化,在这种文化之中,新产品被用于模仿过去的成功之作,将几个同类产品的特点结合在一起,或使用过去在其他媒体获得成功的产品,如模仿畅销书或成功的百老汇戏剧。”[6]与吉特林的观点相似,在遵循模式的发展中,推陈出新的电视相亲节目还在落实频道定位的同时,不断修正与调整节目定位,细化目标受众,强化节目风格。当然,总体来看,当下中国电视相亲节目有些供大于求,很多节目的异质性创新严重不足,节目辨识度低,同质化倾向严重。比如,很多节目的形式风格都在跟风《非诚勿扰》,不少节目的嘉宾与《我们约会吧》的嘉宾风格非常相似。

四、叙事规则:从爱情故事到社会戏剧

作为真人秀节目,当下电视相亲类节目具备了人物、情节、环境、矛盾冲突等叙事要素,并以电视视听语言为媒介,成为一部部以婚恋交友为情节主线、杂糅社会问题剧与爱情片等类型的系列故事剧集。在叙事元素方面,电视相亲节目有同质化特征,也有具体差异。

首先来看时间段落与空间场域。电视相亲节目的故事时间并不完全等于节目播出时段,起码会延伸到主要人物讲述往事时的过去时光回溯。故事的空间场域可能因为嘉宾的地域身份而异。目前,内地的电视相亲节目,大部分专场嘉宾来自本土,所以,主要展示中国社会未婚男女的生活故事。《非诚勿扰》和《百里挑一》这类开辟海外专场的,在节目中可能会扩展到华人世界的生活空间。已经开辟澳洲、美国、法国、英国、加拿大、新加坡等海外专场的《非诚勿扰》,其故事融合了海外多国华人的生活。澳洲专场是《百里挑一》的首次海外专场,演绎了职业多样的华人在澳洲的生活片段故事。

这类节目的人物角色主要包括主持人、嘉宾主持或爱情观察员、男女嘉宾、现场观众及电视、网络等媒体前的受众。主持人兼具舞台剧现场导演和重要角色“红娘”的职责,主要负责协调故事演绎的进程。嘉宾主持主要由心理学家、社会学者、明星、媒体工作人员、社会相关工作者等职业身份的人来担当,主要负责引导话题的深入,推动情节的发展。男女嘉宾是爱情故事中的男女主角,他们在节目中演绎个人重要经历,特别是情感经历,展示个性与性格,完成相亲情节。受众如同故事现场的群众演员,他们可以起到推动节目气氛的作用。嘉宾主持或爱情观察员,往往可以成为节目的点睛之笔,像黄菡分别与乐嘉、于正、曾子航相继搭档组成的《非诚勿扰》嘉宾主持团队,就是节目不可或缺的重要人员[7]。《窈窕蜀女》既聘请了曾子航作为嘉宾主持,代表专业立场的婚恋观念观察员,也设立了麻辣婆婆团和漂亮媳妇团,发出代表民间立场的点评声音。因为代际和阅历的差异,“婆婆”与“媳妇”的观点有时截然相反,从而成为节目的重要看点。

相亲经历是这类节目的情节主线,故事题材还可能扩展为关于人生经历、公众道德、健康美食等广泛话题,情节的丰富性与新异性往往成为节目的亮点。矛盾冲突主要依靠人物之间的观点碰撞,主要矛盾就是男女嘉宾能否牵手的问题,这也是叙事的高潮部分。相亲节目需要适度把握矛盾冲突,以便形成张弛有致的叙事节奏,吸引观众的目光。

如同爱情类型影视剧一样,电视相亲节目在叙事中肯定也会涉及性别秩序的再生产问题。东方卫视的两档相亲节目《百里挑一》和《谁能百里挑一》,分别选择女选男和男选女的不同模式,互文式地探讨着当下中国社会婚恋中的两性支配关系。在所有此类节目的互动中,几乎都会间接涉及两性之间的征服与拯救、性规范、爱情、性与婚姻等话题,这些總会成为节目探讨的热点,并潜移默化地影响社会相应规范的变化。

本文没有一味批判电视相亲节目同质化的弊端,而是在电视类型理论观照下,着力于总结此类电视节目具有的同质化元素,并尝试分析其异质性创新中的突破。希望电视相亲节目在流水线式的电视文化工业生产中,能够力避简单模仿、逐渐趋同的狭路,可以成为一种具有相对久远生命力的电视类型。在新媒体时代,电视相亲节目不仅需要其他电视节目的挑战与竞争,还要考虑自身媒体单向度传播的弊端。在延续成功经验的同时,内容上应追求异质性创新,而且还要顺应传媒经济的发展趋势,充分利用新技术、借鉴新媒体发展经验,加大营销力度,着力塑造节目品牌,在主持人、包装、风格等方面独树一帜,提升栏目辨识度,培养观众忠诚度。整合媒体资源,加大线下活动推广力度,打造立体化、跨媒体的传播体系,以形成富有创意、个性鲜明的营销方式。

参考文献:

[1]约翰·菲斯克.电视文化[M].祁阿红,张鲲,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57.

[2]莫里·福曼,吉晓倩.电视类型出现之前的电视:流行音乐的个案[J].世界电影,2005(2):1126.

[3]腾乐.竞争性复制与差异化竞争——从传媒经济学的视角分析中国电视节目同质化的体制性成因与突破途径[J].新闻界,2010(5):10.

[4]贾森·米特尔.电视类型理论的文化研究[J].世界电影,2005(2):2341.

[5]张婷婷.“相识”20年 电视红娘大起大落[N].法制晚报,20110605.

[6]戴安娜·克兰.文化生产:媒体与都市艺术[M].赵国新,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1:64.

[7]王青.情感超市与媒介霸权——对电视相亲类节目的反思[J].中国电视,2011(7):22.

猜你喜欢

同质化异质性
基于可持续发展的异质性债务治理与制度完善
同质化市场背后致富路指何方
浅析中国娱乐节目同质化现象
时事新闻报道如何避免“同质化”
现代社区异质性的变迁与启示
基于偏好异质性的市场契约设计及其治理
区域异质性:农村人力资本与农民收入增长
戏曲“同质化”现象之思考
“规培”同质化与医生“精英化”
1949年前译本的民族性和异质性追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