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屈的头颅
2013-04-29何葆国
何葆国
走进位于漳浦东郊的黄道周讲学处,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天井里那块天方盘。这块用十三片石板精心砌成,盘面呈正方形,高40厘米,边长3.78米的石盘,刻着一万多个小方格和八个同心圆,纵横交错,同时留下了偌大的空白,显得那么奇诡神秘。
据说这是黄道周亲手制作的用以演算易经的教具,可是不久之后他便远离故土,前赴国难,如今哲人其萎,悠悠百载,已无人能解。
这个彪炳千秋的爱国主义者,不仅是一个才情卓著的理学家、书法家、文学家,还是一个深谋远虑的易学家,可是他把他的秘密留在了天方盘,如果石头能够开口说话,它能告诉我们什么呢?
明万历三十七年即1609年,黄道周从东山铜陵迁居至此,建成这座东皋书舍。1644年,明朝灭亡,为了表示对明王朝的一片忠诚,黄道周重建书舍改名“明诚堂”。
那是个天崩地坼的时代,大明王朝气数已尽,南明小朝廷也在一片风雨飘摇之中。国难当头,令人奇怪的是一生仕途坎坷的黄道周却突然走了官运,福王在南京即位后,立即下诏任命他为吏部左侍郎。可是这个醉生梦死的小朝廷毫无作为,不到一年,当清兵的铁骑一路势如破竹杀到南京时,倾刻覆灭。那时黄道周恰好被派到浙江祭奠禹陵,失去了一死殉国的机会。据说黄道周年少时就卜卦演算自己能活到62岁,而这一年他才61岁,他还要做最后的抗争。唐王在福州正式登基后,重用了黄道周,封官武英殿大学士兼吏、兵二部尚书,可是黄道周手中没有一兵一卒,甚至没有一件武器,他只能回到家乡招募子弟兵。凭着他的声望,最后竟然也拉起了一支几千人的以锄头扁担为武器的“扁担兵”。黄道周的义军在江西境内兵分三路,向清军发起进攻。这是一场毫无悬念的战斗,一方是没有受过任何军事训练的乌合之众,一方是横扫大半个中国的精锐部队,一经交战,结果就已经出来了。
这是一个注定不可逆转的悲剧性结局,但是有时候结局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走向结局的过程,黄道周正是在这一过程中把他的忠义推向极致,明知不可为而为之,那是何等回肠荡气的悲壮!
黄道周在南京就义四年后,其长子和门生寻得遗骨,归葬漳浦北山,一代大儒终于魂归故里。如今,黄道周墓地四周草木青葱,山花怒放,每一个到此凭吊的人,不免扼腕叹息。
这个十岁便能作古文词、“若有神授”的闽海才子,大半生的时间在漳浦、余杭、漳州等地授业讲学,弟子遍布闽、浙、苏、赣、皖;他一生著作等身,涵盖理学、史学、文学、天文、地理各个学科,其主要著作被后人编辑刻成《明漳浦黄忠端公全集》。他的诗书字画,更是旷世奇崛,其文法称为“黄体”,书法叫作“漳浦体”。同时代的大旅行家徐霞客评价他,“字画为馆阁第一,文章为国朝第一,人品为海内第一,学问直接周孔,为今古第一。”
其实,明王朝对这位性格耿直的才子很不公正,甚至可以说是残酷的,几次降级罢官,还投入大牢狱打成骨折,然而当入关的清兵直逼江南,南明小朝廷岌岌可危,昔日的王公宠臣纷纷投降或逃命之际,黄道周却挺身而出,以羸弱的身躯演绎一出风雷激荡的悲剧,这正是儒学文化人格的闪光,“莫谓书生空议论,头颅掷处血斑斑”。
本来黄道周已经告老还乡,他可以传道授业、吟诗作画了此残生,如果是这样,黄道周也不过是一个学识渊博的文人,但是,他身上那知识分子的血性让他站了出来。
一百年后,连他所抵抗的征服者的第四任皇帝乾隆也不由得赞叹他是“千古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