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也可孩子气
2013-04-29李婧
李婧
关于“平等”
孩子眼里的平等
早餐时,我给孩子一个较小的碗盛粥,我和老公用同样的稍微大一些的碗,然而三岁多的儿子却不高兴了,说:“这不公平。”我们很诧异他使用“公平”这个词,并且不明白为什么这么说,就问他:“为什么不公平?”他说:“我也要一样的碗。”原来是这样!虽然在这里用“公平”一词不妥,他却向我们提醒:自己和我们一样,也是平等的存在。
我们丢了些什么?
在多数人的眼里,孩童时代,是作为成年时代的一个过渡期而存在,所有的一切都是为了成年做准备:孩子需要尽早去参加各种培训班,因为一技之长可以让他在升学时加分,甚至得到更多美誉;孩子需要吃更多营养的东西,因为这样他可以在以后成为一个更高更壮的人;孩子需要读多多的绘本,因为这可以奠定他以后的美学基础……可是,唯有和孩子蹲下对话时,你才能意识到,他们并非把自己当作一个半成品,而是认为自己就是和我们一样,是一个平等的存在。
是的,孩童时代不是哪个时代的准备期,它就是一段属于自己的独立期,它有自己本来的面目,每个孩子和我们一样是地位平等的存在,看起来我们所具有的“权威”,只是因为孩子心智未成、需要照顾而衍生的自视高大罢了。要承认这种存在不容易,当我们能做到理解和尊重孩子,可以蹲下和他们对话时,这种长期存在内心的“父子纲”便慢慢软化,加入了“文化反哺”的新血液进去,与孩子的关系也变得更加融洽。
人人都是平等的存在
职场何尝不是如此呢?面对新进来的成员,如果你能够放下对公司和业务熟悉而暗自生出的自大,放下老员工或上级的架子,平等对话,你就会发现有些错误并非那么不可饶恕,而他们身上,也有许多闪光点值得学习。
倘若你是一个新员工,更需要这种平等的心态,它能助你更好地和同事、上级相处,不会因为觉得自己是“新人”而降低自己对工作完成度的标准,也不会因此减弱对更好地完成工作的渴望。
关于“勇敢”
孩子心中的勇敢
微博上有个“很红”的四岁小女孩叫樱桃,一岁半就随父母游历了很多国家,法国、意大利、希腊、日本等都留下了她的足迹。面对陌生的国度,她从未表现出成年人的不安和局促。无论在哪里,无论对面的人讲什么语言,她都能和对方一起玩耍,甚至聊天。就算坐了十几个小时的航班,睁眼到了新的环境,对她而言,也只是昨天和今天的差别,地域的转换并没有带来很大的异样。她依然像在家里一样玩耍,给小动物喂食、和小朋友玩沙子。
我们在怕什么?
在成年人眼里,樱桃的勇敢在于轻松跨越了地域和语言差异的鸿沟。但是,我们是否想过,在樱桃眼里,对方并不是一个“意大利男孩”,而只是一个头发和眼睛颜色与自己不太一样,但个子和自己差不多的男孩,讲的话不一样又有什么关系呢,玩沙子还需要谈人生理想吗?你一铲我一铲,你帮我挖一桶沙子,我帮你推一下小车,很轻松就玩出开心和默契了。
我们是不是也该反思,在开始某件事时,经验和认识带给我们安全感的同时,也划出了一道又一道的鸿沟,让我们本能地胆怯、紧张,思前想后。
也许你要说,“无知故无畏”,是的,孩子的经验是比我们少,对危险和困难的预见性比我们弱,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弱,但他们从未放慢对世界探索和认知的脚步。而我们,拥有的能力越多,勇气却越来越少了。其实就像画圈,圈内代表我们的认知,圈越大,未知的世界也越大,所不同的是孩子的勇气很大,他们对于界限没有根深蒂固的认识,轻易就能打破,接受一个新的未知世界。
越过心理界限,我不怕
我们能力越来越强,为什么勇气却慢慢减少?我们需要及时更新脑海里的“分界线”—固然,它能让我们避免一定的危险,也让我们和惊喜擦肩而过。记住孟子的话“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保持对世界的好奇心,是抹掉这些分界线的良药!
年逾40的小说家石康,到了美国之后,迸发了无穷的新思想和行动力,不顾网友嘲讽,在微博上大方承认自己在学习英语,打开思路看世界。实在顶不住网友的冷嘲热讽,他也没有关闭或停止更新微博,只是关闭了评论,告诉他们:闭嘴吧,我的生活我主张!继续发布他探索新世界的脚步。
关于“忘记”
喜怒无常的孩子?
做父母的肯定经历过无数如此场景:上一秒还在因为不让看动画片而对父母心生不悦的孩子,下一秒就因为得到一粒糖果破涕为笑。从时间间隔来看,这无疑就是我们成年人最讨厌的喜怒无常。
我们的面具?
在我们世界里,难过和艰难是不可遗忘的,我们必须记住它,以对比今天的一切是多么不易多么难得,人人都说这是让我们学会“懂得”,学会“珍惜”。
最可怕的是另一种“记住”,记住别人对自己的冒犯,随时准备“君子报仇十年不晚”;必须记住别人对自己的好,以求他日“滴水之恩涌泉相报”……世界在我们眼里充满了无穷无尽的关联和因果,似乎必须把这些关系一一算清楚,才能证明没有白活,才算没有辜负ABCDEFG。可是我们真需要这种对比带来存在感吗?其实未必。
学会放下和“健忘”握手
像孩子一样,活得率性一些,不是说像他们一样“喜怒无常”,而是学他们一样,无论前一秒的情绪和得到的是什么,随时都可以放下,进入新频道。坦然接受生活馈赠的一切喜怒哀乐。
既然被命运从区域经理变到部门经理的位置,不妨忘记自己曾位高一级,而非要较劲地把每个望向自己的眼光分析出“狐疑”、“看不起”、“嘲笑”的味道。放下这些因变化而起的念头,健忘一些,才会过好眼下这一秒,才会把握住下一秒。而这,不就足够了吗?
关于“不完美”
孩子会说“我错了”,你会吗?
动动是个七岁的小男孩,一个下午,他在院子里骑单车,但他看见墙角的水壶和锄头,就开始模仿父母的样子,开始“整理”花园,像模像样地除草和浇水。把父母刚种下的葡萄苗当枯枝给挖一边扔了,接着又把刚种下的白菜苗浇了过多的水。院子一塌糊涂,妈妈闻声从厨房冲出来时,手里拿着搅面条的长筷子,看着一片狼藉,忍不住抓过动动,就朝屁股上抽了几筷子。教训他不该把葡萄苗挖掉,不该给刚种的菜苗浇那么多水,最后甚至指责动动没有按照预期的那样继续骑车,而搞出这般乱糟糟。
动动一边哭,一边抱住妈妈的腿,说:“妈妈,对不起,不要打了,我错了!请你原谅我!”任何一个母亲都会被这句话触动,而反思自己刚才瞬间生起的怒火和导致的冲动,心生内疚。
但是却极少有母亲在这时候蹲下抱住孩子,告诉他:“我原谅你,也请你原谅我的暴躁”,不过,真能这么做的父母,也基本会得到孩子更紧的拥抱:“妈妈,我原谅你,我们和好了,好吗?”接下来,你们就可以一起去解决这个乱糟糟的花园了。
成人最大的问题,还在于明明内心后悔得要死,甚至也表现出认错的态度,却很难开口说“我错了”,然后去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似乎,那三个字就等于给自己打上了“不完美”的标签—而不完美,对他们来说,比犯错误本身要严重得多。
我们需要承认自己不完美和放弃苛求别人做到完美的心态。当我们把犯错误看作学习机会而不是坏事时,为自己的错误承担责任就变得容易多了。否则,我们会觉得自己无能,感到灰心,并且可能会为自己辩解、推托、轻做判断或者好批评—既对别人又对自己。另一方面,当把犯错误看作是一个学习机会,承认错误就好像变成了一次让人兴奋的探索,“我想知道我能从中学到些什么”。
接受不完美,矫正错误三个R
像孩子一样敢于承认错误,直面“不完美”的现实,我们需要有一些训练,比如进行矫正错误的三个“R”的练习。
1.承认(Recognize)—“啊哈!我犯了一个错误!”
2.和好(Reconcile)—“我向你道歉。”
3.解决(Resolve)—“让我们一起来解决问题。”
接受不完美,是自我原谅—“矫正错误的三个R”中第一个R(即承认)的一个重要因素。承认与和好—为第三个R(解决问题)营造出一种积极的氛围。不过开始这三个R时要平静语气,尊重对方,千万不要充满敌意,否则,一百个R,也于事无济。
向孩子学习吧,承认错误时理直气壮,和好时心怀坦荡,解决问题时全力以赴。毕竟,大家因工作结缘在一起每天面对面待八小时,并不是为了制造各种私人恩怨和纠葛,说低点是为了谋生,说高点是为了实现人生理想,所以,遇到问题时一定在脑海先闪过这句话:对事不对人是职场解决问题的宗旨。这样才能在困境与问题中,披荆斩棘向前进。
关于“求助”
孩子天然会求助
一岁的萌萌走不稳,她会在跌倒前抓住任何一个离自己最近的人,用行动告诉对方自己需要帮助;三岁的叮当穿好外衣后,始终穿不上袜子,向妈妈要求:“妈妈,能帮我穿吗?”六岁的柠檬看不懂手中的绘本,她会向爸爸求助:“爸爸,这里画的是什么?”……
我们为什么要压抑天性?
我们逐渐被灌输不能麻烦别人,有问题要自己解决,向别人救助就是示弱……办公室的格子间里,即便隔壁就坐着Photoshop的高手,却不敢鼓足勇气去问一句“蒙板如何使用”,而是自己埋头翻教程,搞了半个月才大概明白,而这些工具使用和一些特殊名词和缩写的问题,向同事请教是最快捷的办法,也就是做一次示范和解释一句的事情,对他来说,非常容易轻松,却能迅速解决你的大问题。
另外,业务问题上坦然向对方承认“我不会,请帮助我”,不仅能帮你解决心急火燎的问题,更能因为这种示弱而消除一些同事间微妙的敌意。
我不会 你能帮我吗
尤其新手进团队,业务不熟,却不问,闷头苦想,最后拖累项目进展,那可真是要让领导暴跳如雷。用尽办法,没解决问题,不是完不成工作的理由,只说明你现有的经验不能解决,但这是你的工作任务,你得想辙去完成。过程固然重要,但最需要的是结果。此时,最好的办法,就是向你的上司求助。在派出这个任务时,他基本都经历过这个或者类似任务,有很多经验可以分享,但如果你不问,他是不会直接告诉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