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产业化过程中的政府作用初探
2013-04-29于邢香
于邢香
摘要:20世纪90年代初,“农业产业化”一经提出就成为理论界关注的热点。寿光市作为蔬菜大棚的发明地,率先走上了农业产业化的道路,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如今新农村建设对我国推进农业产业化提出了新要求,进而对政府在农业产业化中职能的定位和指导作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厘清寿光市政府在农业产业化历程中的职能和作用并做出合理的分析,不仅有利于促进寿光市农业产业化的进一步发展,对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也有积极的影响。
关键词:农业产业化;政府;寿光市
中图分类号:F3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3)15-0067-02
一、问题的提出
国外农业产业化最早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美国哈佛大学的John M.Davis和Roy A.Goldberg出版的著作开创了农业产业化研究,当时他们提出的概念是Agribusiness,我国翻译为农业综合企业。它是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以农业增产农民增收为目标,对当地农业的主导产业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把产供销、贸工农、经科教结合起来,形成产前、产中、产后一条龙的经营体制。
国内学者普遍认为,农业产业化要以市场为导向,以农户为基础,以龙头企业为依托,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系列化服务为手段,不断地拉长产业链、扩大行业链、改善品种链,使农业战略性结构调整进入高级形式。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核心是实现农业及其相关产业的联合经营,关键是培育竞争力强的龙头企业,并让农民参与,本质是发展市场农业,使农业向现代化迈进。
本文通过对寿光市自1980年以来农业产业化发展创新过程的分析,试图厘清寿光市政府在农业产业化的发的展创新进程中取得积极成果以及存在的问题,从而对今后其进一步的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二、寿光市农业产业化现状
寿光市是山东省潍坊市所辖的一个县级市,位于山东半岛中北部,渤海莱州湾南畔,总面积2072平方公里,辖14个镇、街道,975个行政村,总人口102万。寿光南北自然条件差异较大,互补性较强,中南部土壤肥沃,人均占有耕地较少,但该区地下水资源丰富,总储量31.15亿立方米,年可开采量2.3亿立方米,为当地农业生产提供了良好的水利条件,是寿光粮食、蔬菜、水果主产区,温室蔬菜大棚就发源于这里。
寿光交通发达,是胶东半岛入京、去省城济南的必经之路,济青高速公路,潍高、新海公路横贯东西,昌大、羊临、羊田公路和羊益铁路纵贯南北,其他国道、省道、环城路、县级、乡镇公路四通八达,在全省率先实现了村村通柏油路,公路通车总里程2700千米,较为发达的交通优势使得寿光的农产品更好的接近市场,为寿光蔬菜的面向市场化提供了极大地便利。
目前寿光市已形成了商品化、专业化、社会化、科技化的现代农业格局。健全了市乡村三级良种繁育供应体系、农业信息服务网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等,技术研发方面就成立了12处研究所和技术中心。民办服务机构发展迅速,尤其专业技术协会达228个,会员8700多人,成为集科研、科普、开发、销售、服务于一体的新型科普实体,农业良种覆盖率达90%以上。寿光农业树起了品牌形象,文家等5处被农业部和省定为无公害蔬菜基地。
三、寿光市农业产业化的创新实践
寿光市是国家、省确定的蔬菜、果品、水产等综合商品基地,著名的蔬菜之乡。改革开放后,寿光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促进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1980年~1991年是农业产业化的起步阶段。寿光市根据当地蔬菜生产传统,开始发展商品生产,蔬菜面积迅速增加,1982年达16.8万亩,为1980年的近两倍。随之市场发育滞后、农产品加工能力弱等矛盾暴露出来,1983年秋菜因流通不畅而烂掉5000万公斤。全县由此重视流通,逐步建设了以蔬菜批发市场为重点的农产品市场体系。1989年为提高蔬菜效益,三元朱村王乐义发明了冬暖式蔬菜大棚。该村当年建17个大棚,每棚收入2万多元,引发了全国的“白色革命”。
1992年~1996年是农业产业化大发展阶段。1992年寿光市明确了农业产业化的思路,即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对支柱产业和产品,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逐步实现生产的专业化、商品化和社会化。全市先后建设大型专业市场30多处,培植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近40家,实现了小生产与大市场的有效衔接。1996年粮经作物种植面积比例6:4,蔬菜总产225万吨,水果17.9万吨,菜果发展为支柱产业。
1997年后为农业产业化深化阶段。1997年寿光市制定农业现代化方案,把产业化、标准化、国际化有机结合。一是科技示范园建设。全市实施5大示范园建设,包括稻田镇两个国家级示范同。至2000年各乡镇共建成农业现代化示范园区85处,带动全市增加经济效益5亿多元。二是优化农业结构,2000年粮经种植面积比例4:6,瓜菜种植78.4万亩,总产35亿公斤。三是科技兴农。开展与国内外的合资合作,投资2.5亿元,建成7.5万亩的农业高新技术走廊,借此引进生物液肥等无公害蔬菜生产新技术,推广300多个蔬菜新品种。引进外资建成以色列海泽拉实验农场等现代化农场,科技进步在农业增长中的比重达58.6%。四是标准化生产,解决产品安全卫生问题。进行产品产地环境治理,推广高效低毒的化肥农药。健全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投资1000多万元建立市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无公害蔬菜基地均建立蔬菜质量检测室。五是开展现代化营销,组织蔬菜基地或龙头企业,发展直供直销、连锁经营和配送服务。
回顾寿光市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历程,可以清晰地发现,政府在寿光市农业产业化创新历程中始终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对农业产业化进程实施总体规划,建立了完善的服务体系,给予农业发展给予积极的政策支持,为农民的自主创新搭建了一个完善的创新平台。具体地说来:
1、农业产业化的成功离不开政府的规划和推进。在三元朱村王乐义发明了冬暖式蔬菜大棚这一新型农业生产方式之后,政府立即介入,大力推广,积极扶持,认真规划。这是后来该市农业产业化大发展的重要原因和前提。
2、农业产业化需要政府构筑一个让农民和农业企业家发挥创造性的交易平台、创新平台。寿光市政府出资修建大型蔬菜交易市场,为农民卖菜提供了保障;每年举办蔬菜博览会,加大同国内外市场的交流。掌握市场动态,做好市场定位,推广寿光蔬菜走向世界等措施;政府积极宣传指导,鼓励支持农户自主创新搞生产,尊重农民的创新成果;大力宣传推进民间融资,解决农户生产融资难问题,同时政府、企业、农户三位一体,建立农业产业化联动体系,合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
3、农业产业化需要大量有知识、有创新意识的农民。政府出资建立各类新型农民学校,提高农民知识文化水平,倡导科学种田。寿光市是我国拥有高等院校的少有的几个县级市之一。
四、寿光市农业产业化存在的问题
1、政府没有建立统一高效的信息发布平台,农户难以有效的获得最新的市场价格信息。寿光的蔬菜产业化主要为市场导向型,有时价格难以控制,“谷贱伤农”现象依然存在,农民难以把握市场需求,生产的盲目性问题突出。
2、政府长期忽视农产品深加工企业的建立与发展,而寿光市农产品多为直接销售,深加工链条不够,没有经过加工的直接原材料式的农产品销售,效益比较低下。大型龙头企业少,难以满足农产品深加工的需要,农产品精深加工比较少,出口创汇少。而且,龙头企业少也导致了难以形成有效地规模经营,市场竞争力大为下降。
3、农业生产者整体素质不高,技术观念比较落后,难以有效抵御产业化经营的风险。大多数农民是由普通的传统的农业中直接转化而来,没有经过较为专业的现代产业化经营培训,在经营过程中多数靠自己的不断积累经验和摸索,发展的成本较高而且进步缓慢。
4、蔬菜质量水平不高,虽然近年来不断涌现出多种多样的新品种,但是由于生产过程中对农产品质量不够重视,传统的生产方式大量存在,例如,大量使用农药化肥的现象突出,导致蔬菜质量水平不够,与市场需求的绿色无公害蔬菜要求有一定差距。
6、相关的维护农民利益的法规不够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和服务体系不健全。风雨暴雪等自然灾害的防御措施不够到位,受自然影响较大。农民一遇上自然灾害就无能为力。
五、结论与政策建议
(一)结论
本文通过对寿光市1980年以来农业产业化创新历程和政府引导政策的分析,试图厘清阐发寿光市农业产业化的创新历程和寿光市政府在推动农业产业化进程中的作用。认为该市农业产业化发展程度高,政府在农业产业化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经过30多年的探索和发展,寿光市已形成了商品化、专业化、社会化、科技化的现代农业格局,农业产业化硕果累累。政府的推动和引导在农业产业化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化,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成熟,政府部门在农业产业化进程中的缺位和政策的问题也日益显露出来。无法有效促进利民政策快速落地实施,创新乏力。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相关规章制度也有待完善。
(二)政策建议
1、建立服务性政府。在坚持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实现土地经营权的合理流转,大力推进规模化经营。鼓励企业建基地、联农户,发展公司+基地+农户或公司+基地模式;政府在加大财政支持力度的同时,引导促进民间融资,维护好民间融资市场秩序,解决农户资金短缺问题;推动龙头企业的产生和发展。设立自然灾害应急专项资金,完善自然灾害预警、抗灾体系,加强相应的规章制度建设。
2、积极推进建立高效农产品信息发布平台,使的市场价格信息能够及时的到达农户手中。使农户能够根据市场导向选择蔬菜种植种类,保证农户的经济效益。
3、政府推动农业科普知识下乡活动,促进农业产业化鼓励政策的落地,对农村劳动力进行技能培训,提高农民的技术水平,进一步提高劳动生产率。在科普农业知识的同时,重视农民在农业生产技术创新中的作用,以农民群众为创新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