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名笔”到“名嘴”

2013-04-29岳冰

解放军生活 2013年6期
关键词:块砖塞北部队

岳冰

有人把写作称之为“敲门砖”,门敲开了,砖头也就扔掉了。安徽省直工委委员、宣传部长刘登富说:“这块砖对我这个小个子农村兵来说,不是用来敲门的,而是用来垫脚的。正是踩着这块砖才跨进了高高的门槛”。这些年,他又垫着这块砖走上了高高的讲台。

刚下车的任务

刘登富于上个世纪70年代初入伍,90年代初从副团职岗位上转业。虽然离开部队20多年了,但对部队依然一往情深。

近年来,他写了不少回忆部队生活的文章,其中《绿色情结》《军中姐妹》《寻访老班长》《塞北的风花雪月》等系列散文,引起不少读者对塞北军营生活的向往,并前去参观旅游。解放军文艺社出版了他的散文集《回放集》,周克玉上将为该书题写书名。

刘登富的成长经历,与上世纪70年代很多部队新闻报道员很相似。从小学到中学,一直“停课闹革命”,刘登富上高中不久又赶上批判所谓的修正主义教育路线回潮。

在以突出政治为荣的高中阶段,他斗胆写了一篇《评空头政治》的文章,张贴在校园最显眼的位置,引起了轰动。校长为保护他,又怕得罪支持这篇文章的老师们,只好半夜偷偷将文章揭了下来。40年过去了,不少老师和同学仍记得文章中“不学无以报国,空头政治可以休矣”等辛辣词句。

1972年底,高中即将毕业的他,没有机会成为大学生,于是他便选择报名参军。北京卫戍区和塞北部队负责接兵的同志都抢着要这个“笔杆子”,最后被塞北部队争了去。当运送新兵的闷罐车停在北京永定门车站时,近半数战友兴高采烈地下車去了卫戍区,刘登富却与其他同伴继续北上,傍晚时分到达风沙弥漫的张家口市所辖的柴沟堡镇——新兵连所在地。

背包刚放下,军务参谋就来到班里看望他,同时交给他一项任务,三天后代表3000名新兵在入伍誓师大会上发言。三个月新兵训练结束后,军务参谋又来了,要接他到团部当警卫员。新兵连指导员说:“这个刘登富懒得连水都不打,经常用别人用过的水洗脸,当警卫员不合适。”后来军务参谋得知刘登富被分到了这位指导员所在的连队,才知道上了他的当。

初登报道门槛

刘登富去了一炮连指挥班。当时部队全部投入打坑道、挖战壕等施工,唯有指挥班进行军事业务训练。到连队半年后,被指战员们顽强拼搏的精神所感染,刘登富赋诗一首,不知怎么被团里新闻干事发现,当即推荐他到师部当了报道员。

写新闻报道对刘登富来说,是一个完全陌生的领域。部队领导高度重视新闻报道工作,并且只认可中央主流媒体和《解放军报》以及军区的《战友报》。那时报纸只有四个版面,对一个不知新闻为何物的报道员来说,所承受的压力是可以想象的。

当时的新闻干事以极大的耐心手把手地教他。一向不服输的刘登富为学习写作,长年累月没有睡过一个囫囵觉,通宵达旦也是常有的事。功夫不负苦心人,半年后,刘登富开始发表“豆腐块”。一年后,他所采写的《发生在“秋毫无犯模范连”的故事》被新华社发了通稿,《人民日报》在头版二条转发,19家报刊转载。这给了刘登富极大的信心,也使他入伍两年后就作为政治处书记被破格提拔。

师党委认为从战士报道员直接提为政治处书记似有“坐火箭”之嫌,建议团里先让刘登富从班长做起,又过了一年,刘登富成为一名军官。他从此与新闻工作结下了不解之缘,一干就是15年。他带出来的报道员,有五六个当了师团干部,有的还成为军内外有较大影响的新闻工作者。

刘登富的写作路子比较宽,各种文体皆能熟练驾驭。他写的消息在军报头版头条加编者按发表,获得过军报好新闻一等奖。他写的通讯,被南京政治学院新闻系作为范文,一位教授以《一滴水也能见太阳的光辉》为题,发表了2000多字的评论文章。他写的两个专题片,省电视台分别以近20分钟的时长播放。

刘登富写作还是个快手。在部队整党办时,要撰写的材料很多,几乎都由他包揽了。经常上午下班接受任务,下午上班他就能把几千字的稿件交到领导手中;下午下班接受任务,第二天一大早他就拿着上万字的稿件等在领导的门口。他经常把饭放在炉子上烧,闻到糊味却没有时间拿下来,锅烧坏了好几个,为此没少挨夫人批评。

刘登富在塞北部队干得红红火火的时候,却毅然决然地调回了家乡部队,因为他不愿意再离开家乡。他很欣赏沈从文的墓志铭:要么战死疆场,要么回到故乡。

“三不带”上讲台

转业后,刘登富放弃在宣传部门当处长的优越条件,自愿到一个没有正式编制的内部刊物当主编,一干就是20年。虽是内刊,他却当正式刊物办。新闻出版局对全省四百多家内部刊物仅进行过两次评比,他所主编的刊物两次获得全省十佳内部刊物前两名。

工委讲师团团长的位置没人愿干,为了给他一个正式“户口”,就让他当团长兼主编。他还真把讲师团长当干部,开始给省直机关讲课。这一讲不可收拾,至今已讲了三百多场。从给普通干部职工讲政治、党建,到给省人大领导、厅局长讲经济、文化;从在机关讲,到去省委党校和各大院校讲;从在本省讲到去外省讲;从在地方讲到部队讲,从拿提纲讲到完全脱稿讲。有人说,刘登富讲课是“三不带”,不带讲稿,不带多媒体,不带茶杯。

有人说,刘登富讲课时舍不得上厕所,连眼珠子都舍不得眨一下。刘登富说,后一句肯定是假话。但凡请刘登富讲过一次课的,一定会请第二次、第三次,甚至七次、八次,有几个单位在三个月内请过三四次。他讲完课后,常有人发信息,认为是本单位史上讲得最好的一次。

刘登富说,他之所以能把课讲得人家愿意听,得力于在部队从事新闻宣传工作打下的基础。是新闻工作让他具备了一定的政治敏锐性和养成了抓问题的习惯。刚开始,他在学员面前讲话还有点紧张,慢慢就练出来了。此时,部队所在地的新闻机构请他给通讯员主讲新闻写作系列讲座,一位年轻姑娘在课间告诉他,她已连续听了他五场讲座。刘登富问她,同样的内容为啥反复来听,她说:“你讲得精彩,我听了还想听。”从此,刘登富更加知道语言沟通的重要。

当了讲师团团长后,他对每一堂课都十分重视。尽管讲课时不拿稿子,但每一讲他都会认真备课,写出详细文稿,在此基础上再不断调整自己的思路。正式讲课时也许不按文稿的内容讲,但这是否定之否定,从文稿跳出来后一定会有更加全面深入的思考。

有人夸他课讲得好,他调侃道:“能把话说清楚是水平,能把话说不清楚是能力,能把话说得介于清楚与不清楚之间是智慧。自己既没能力,也没智慧,讲课水平承蒙夸奖及格而已。”

离开部队这么多年,刘登富用自己的方式怀念着那段青春岁月。在安徽合肥,他把老战友们联系起来,每年聚会两次。去年底入伍四十周年之际,他和一起入伍的几百名战友在当年出发的地方——安徽滁州欢聚,主题是“追忆青春岁月,帮扶困难战友”。

他在四十年后继续代表战友发言:“这么多年我们为什么还深情地眷念着部队?因为我们在部队度过了人生最美好的时光,实现了人生重大转折,形成了特有的意志、品格和价值观,真正理解了亲情、友情、和平、安宁的内涵,这是一生享受不尽的宝贵财富。”

有人把写作称之为“敲门砖”,门敲开了,砖头也就扔掉了。刘登富说:“这块砖对我这个小个子农村兵来说,不是用来敲门的,而是用来垫脚的。正是踩着这块砖才跨进了高高的门槛”。这些年,他又垫着这块砖走上了高高的讲台。

猜你喜欢

块砖塞北部队
俄部队军演
儿在部队又立功
拆弹部队 勇者之盾
老部队
塞北月色美
比一比
找一找
第三块砖
四天三夜 LAND CRUISER 200兰德酷路泽探塞北
书怎么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