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关有我
2013-04-29魏军
魏军
驻守在内蒙古中部草原腹地的内蒙古包头军分区某边防团有着光荣的历史,包头军分区政委刘二明介绍说,上个世纪80年代曾驻守在“没水、没电、没有村镇依托”的内蒙古西部阿拉善苏宏图戈壁,199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考察下的结论是:不利于生命存活的区域。2002年,该团移防转隶包头军分区,2009年团部搬迁至达茂旗百灵庙镇,地理位置更加重要,管段任务更加艰巨,边防官兵也变成了“80后”、“90后”为主体的“新新人类”。
文武双全边关人
在这个边防团,有一名“80后”干部和一名“90后”战士在官兵中可谓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他们一个“文”一个“武”,一个是“戍边卫国模范指导员”荣誉称号获得者、一个是全军“爱军精武标兵”。
安志宾军校毕业就分到团里,在边防三连一干就是8年,现在的安志宾已经是该团政治处副主任。任指导员期间,他先后被北京军区表彰为“四会”优秀政治教员、基层干部标兵,荣立二等功一次,一等功一次,并于2012年5月被授予“戍边卫国模范指导员”荣誉称号。
安志宾老家在农村,党的富民政策让农民得了实惠,安志宾一度贫困的老家也面临着巨变:3亩荒地长出年产果实近万斤的杏树,茅草土房变成了钢筋混凝土楼房。而安志宾军校毕业分到该边防团的2003年,正是该团自内蒙古阿拉善移防至钢城包头飞速发展的时期。
正是身边的变化,让安志宾切身感受到党的创新理论的魅力。那时的安志宾刚到边防,还是汽车排的一名排长,但他一有时间就钻研政治理论,经常在团政工网上发表文章。到团队的第一年,安志宾4次在全团干部理论考核中夺得第一。
2008年,安志宾到边防三连走马上任,担任指导员。边防三连是口岸连队,驻守中蒙边境满都拉口岸,人员货物往来频繁,然而这里也是敌对势力渗透、策反的第一线,团党委正是看到安志宾深厚的理论素养和坚定的政治信念,才将他安排到这个岗位。
就任指导员那天晚上,安志宾写下这段誓言:边关一线寂寞荒凉,但官兵精神不能荒芜;边境口岸思想多元,但官兵精神不能多元。一定要让党的创新理论进班排入哨所,让党的声音成为边防最强音。
在安志宾的带领下,三连官兵学习创新理论个个热情高涨,连队也连续三年被内蒙古军区表彰为基层建设先进单位,党支部连续三年被内蒙古军区表彰为先进党支部,连队连续两年荣立集体二等功。
安志宾笑笑说:“这都是过去的事了,现在连队已经是新的领导班子,指导员是‘85后,军营网络、军营博客、军营微电影等等新方法比以前先进多了,现在三连的官兵身在边关不仅不落伍,还个顶个是‘理论达人和‘网络潮人,有机会我带你去参观参观现在的边防三连!”
一名军校学员写给该团步兵六连官兵的信在全团引起沸腾。宣传股长张策告诉记者,这名学员就是六连班长、团里赫赫有名的武状员姜浩。在团里短短的3年时间,姜浩就获得2009年北京军区三项竞赛400米障碍第四名;2010年北京军区基础训练比武竞赛“尖兵—2010”,荣获金牌,荣立二等功;2011年12月荣获四总部表彰的全军“爱军精武”标兵称号。现在的他已经提干,成为陆军军官学院的一名学员。
在这封信里,姜浩说起一年来自己在学校学习的情况,并且更加系统的研究体能训练方法和班排组训方法,姜浩还专门针对边防部队地处偏远、执勤繁重的特点设计了一套半个月的体能训练表。在这封信里,姜浩就是想在连队试验一下,提提修改意见,好进一步完善。
官兵们因为姜浩的来信沸腾起来,记者也因为姜浩的来信对姜浩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在采访中,步兵六连代理排长、曾任姜浩的班长尹春西说,姜浩不仅个人素质突出,而且能够主动调动全连人员的训练积极性,提高全连的训练水平,并且还能够将训练运用到边防执勤中,提高全团的边境管控能力,这才是姜浩对团队最大的贡献,也是官兵对姜浩最佩服的地方。
这一“文”一“武”两个边关标兵是团里土生土长起来的优秀人才,用他们各自的才华和汗水在边防线上贡献着自己的力量。而在他们背后,则是全团官兵默默奉献的身影。
风雨无阻边关情
包头市驻守边防、空军、边警等多支部队,因为部队的特殊环境,不少大龄青年没有找到合适的伴侣。这其中,边防部队的条件最为艰苦,这样的难题也最为突出。在边防线上,爱情是官兵们最刻骨铭心的记忆。
常年驻守在邊防一线的哨长韩燕飞,军龄10年,年龄已到30岁。对于他来说,找对象就是找一个黄一个,自己感觉也没个啥,反而连长、指导员为他很是着急。指导员张文辉委托自己的爱人,如果遇上有漂亮懂事的女孩给韩燕飞留意一下。经指导员和他爱人共同努力,给他介绍了正在内蒙古大学读研究生的史飞飞。
一开始史飞飞没往心里去,只是没事的时候互相发个信息,聊聊天。有一天晚上史飞飞有些感冒发烧,就给韩燕飞发了一条短信,韩燕飞回复说晚间巡逻回来给她打电话。史飞飞把手机攥在手里,却不知不觉睡着了。早晨醒来,看到手机里一串未接来电和短信。从那时候起,史飞飞知道在遥远的边关哨所,还有一个人在牵挂着她,思念着她。
2011年7月5日,内蒙的草原草正绿,花正香。内蒙古大学姑娘史飞飞,拎着一大箱行李,费力地挤向火车,来到韩燕飞的连队。见到韩燕飞第一眼,史飞飞一下子愣住了:这个阳光帅气的男人,让她又惊又喜,便喜欢上了韩燕飞。
他们俩确定了关系,小两口趁着韩燕飞休假见了双方父母。眼看婚期将至,可是韩燕飞接到内蒙古军区通知,要他赴苏丹执行维和任务,8个月的时间才能回国,苦苦等了半年多的他俩,只有推迟举办婚礼。史飞飞说:“咱们的事再大也是小事,部队的事再小也是大事,你就安心完成维和任务吧,等你完成任务回来我们再结婚不迟。”
对来队探亲的军嫂们来说,边关的春节过得飞快,来时的疲惫还没有消除,又要踏上返乡的旅程。还有一天,就要回老家了,连长李冰的家属李娟邀请了几位军嫂,执意要去一趟哨所。原来,她上次来时,排长苏宁几次邀请她到哨所看看,因为时间紧张没有成行。这次,说啥也得到哨所上去和战士们说说话,让他们在春节里感到不寂寞。
连队哨所矗立在离中蒙边境不到200米的山顶上,占地50多平方米,排长带着5名战士轮流驻守。乘车走完80余公里崎岖颠簸的山路,又要步行近1公里的小路才能上哨所,来回之间需要半天时间。平常,除了送给养、人员轮换等,哨所很少有外人来过。
几经周折来到哨所,平时开朗大方的苏排长却连问声好也不会了,黝黑的脸涨得通红,一个劲地搓手,好像是在掩饰着什么。军嫂李娟主动说话了,“你们守卫边防很艰苦,今天我们专程来陪你们说说话,向你们拜个年。马上吃中午饭了,小苏,我们一起做顿饭吧”。
“行,嫂子,节前送的好菜都给您留着呢。”军嫂们看到几乎没有动的鱼、肉、虾和大筐的蔬菜,眼眶红了。中午时分,哨所准时开饭了,没有酒,但战士们却都打开了话匣子,女朋友来信了,妈妈身体康复了,姐姐上班的单位不错,很久没有吃过这么好的饭菜了……
一桌丰盛的午餐,军嫂和战士们却相互推让,谁也舍不得多吃一口,菜凉了又热,热了又凉。最后,还是连长下命令,才吃了个精光。
临别的时候,军嫂们握着战士干裂的手,看着战士们恋恋不舍的眼神,军嫂悄悄对连长说,以后的每个春节,我们一定还来为哨所官兵做顿饭!
亦兵亦友边关马
在边防,还有这样一群特殊的战士,他们忠诚可靠,他们飒爽英姿,他们用足迹丈量边关,他们用无言守护界碑。他们就是边关军马。
该团边防一连的马倌张胖刚刚上了电视,成为连队的“新闻人物”。原来,今年过年期间,中央七台《军事纪实》栏目深入该团做了一期《新马倌的巡逻梦》,主人公就是张胖。
戴着黑框眼镜的张胖来自安徽,是个“90后”,天津高等医学专科学院毕业,大学生入伍。记者首先试探着问张胖来到边防放马有没有失落?张胖笑着说:“我从小喜欢军人,喜欢马,虽然有苦的时候,但我很快乐,而且我还上了电视,哈哈!”
张胖说,很多人只是因为马的帅气而喜欢马,但是和马接触时间长了,尤其是成为边防连队的马倌,天天和马在一起之后,便会深深地感到马的灵气、马的情感,以及在边防上,军马和边防战士一样的辛苦和付出。
张胖还记得第一次在边防看到马的时候,那时新兵刚下连不久,连队和驻地牧民组织“草原那达慕”交流军地感情,期间有歌舞表演,茶话座谈,牧民兄弟还和连队官兵交流了养马骑马技巧,组织马术比赛。
那一次的马术比赛真是让张胖开了眼。短跑比赛上,一名牧民和连队马倌韩班长各骑一匹马并排站立,一声令下,两匹马如闪电一般向前奔跑,奔腾的马蹄腾起烟尘,长长的马鬃随风飘动,骑者身子向前倾,紧紧贴着马背,一只手不停地挥鞭……骏马、草原、群山,这种惊心动魄的美让张胖一下子看呆了——以前只是在电视中看到过这样的场景,而真实的场面竟要美上万分!
当晚,张胖就失眠了,边关、草原,战士,再配上军马,这让张胖浮想联翩,第二天起来,张胖就决定向韓班长学艺!
此后,张胖工作训练之余就围住韩班长问这问那,还主动帮韩班长照顾马群。韩班长看出张胖对军马的热爱,也就毫不吝惜地向张胖传授骑马的技巧和放马的步骤。年底,韩班长退伍了,张胖也就自然而然地成了新一任连队马倌。
成为马倌之后,张胖肩负了更多的责任,不仅仅是对军马负责,还要对连队的执勤巡逻负责。因为连队所管辖的边防线很多路段崎岖难行,车上不去,徒步又太远,因此乘马巡逻就是不可或缺的手段。
张胖说,军马在边防也和战士们一样需要克服很多困难,其中最大的困难就是缺水。尤其是到了冬天,连队饮马的水井冻上,出水量很少,马喝不上水,整天围着水井水槽转,还不停地用蹄子踢,那种焦急的神态让张胖特别难过,遇到这样的情况,张胖就会一趟趟地去连队提水饮马,连队官兵也会每隔一段时间忍着刺骨的寒冷把饮马井的冰凿通,让军马们痛快地饮水。这时的军马也会用感激的眼神看着战士。张胖说大家都能看懂这种眼神,在荒无人烟的边防,军马和边防战士是最亲密的伙伴。
在训练和执勤中的军马,就如同一名真正的战士。张胖带领记者参加了一次连队马队列训练。只见在连队训练场上,10名战士牵着马站成一排,一名干部牵着马在一侧高喊口令“上马——上!”,大家一手扶马鞍,一踩马镫,齐刷刷地统一上马,10匹军马也好像是知道这是在队列训练,排得整整齐齐,没有一个“溜号”的。
这都是经过战士和军马成百上千次的训练才掌握的,而正是经过这样严格的训练,战士们才能游刃有余地在各种复杂地形条件下完成乘马巡逻任务。军马在边防不仅需要克服生活条件的困难,需要接受严格的训练,而且还常常会面临特殊的危险。说着,张胖给我们讲了一个他亲身经历的故事。那是几个月前的一天,张胖放马时丢了一匹马,连着三四天都没找到。附近的牧民告诉张胖在离连队十几公里外的地方看到过一匹马。张胖赶紧催马赶到,眼前的一幕让张胖惊呆了:失踪的马半卧在地上,身上血迹斑斑,左后腿上是一个碗口大的伤口,还在不停流着血。张胖一看就知道,军马是被草原上的狼咬了。
找到了失散多日的战友,张胖又惊又喜,他跑过去抱着军马,看着受伤的后腿,眼泪又不由自主地往下流。连队派车把马拉回马厩,并请来附近的老兽医进行治疗。这匹马在张胖的精心照顾下,终于康复起来,又回到马群参加执勤巡逻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