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近代福州电报学堂探略

2013-04-29夏维奇

关键词:示范性

摘要:清朝政府在引入电报时,曾创建了一系列电报学堂,其中以福州电报学堂为滥觞。该学堂在近代中国的教育转型中所具有的示范意义不容忽视。从办学动机看,福州电报学堂是清朝疆臣“权自我操”理念之产物,透视出的是近代国人的强烈主权意识。从教学运行看,该学堂属临时性质,无论是教学内容抑或教学手段,皆具有较强的近代性,与中国传统教育大有区别。从教学效果看,该学堂培养出的中国首批电报技术人员,为日后中国电报建设尤其是台湾地区的电报建设发挥了重大作用,从而成为近代中国成功移植西式近代工程技术学校的先驱之一。

关键词:福州电报学堂;近代教育;示范性

中图分类号:K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268(2013)06005004

一、引言

1844年5月24日,美国人塞缪尔·莫尔斯(Samuel F. B. Morse)发出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份严格意义上的电报,自此,电报在经过数代人的努力后正式宣告诞生。这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发明,使得信息传播的速度空前提高,天涯咫尺成为现实,遂在欧美等国度迅速推广开来,较显著地推动了西方经济社会的繁荣与进步。约30年后,清朝疆臣开始在中国沿海区域试办电报。1880年9月16日,直隶总督北洋大臣李鸿章奏设天津至上海电报线[1],掀起晚清中国大规模自建电报活动。至1911年,中国共建电报线路100 002.03里,电报局房503所,覆盖了除青海以外的所有省区[2],从而建立起规模初具的电报网。

在此过程中,清朝疆臣为培养技术人员以适应电报发展之需,先后创办了福州电报学堂(1876年)、天津电报学堂(1880年)、江宁同文电学馆(1881年)、上海电报学堂(1883年)、广州电报学堂(1887年)、甘肃电报学堂(1889年)、台湾电报学堂(1890年)、新疆电报学堂(1905年)、四川电报学堂(1905年)、东三省电报学堂(1909年)、广西电报学堂(1909年)等十余所电报专业技术学校,且在部分邮电学堂和其他综合性学堂内开设电学电报专业。

上述电报学堂或电报专业的设置,将西方先进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手段引入中国,构成推动晚清教育由传统走向近代的重要生力军。迄今,学术界关于上述电报学堂的专题研究,仅见《清季天津电报学堂初探》一文[3],该文对近代中国的天津电报学堂的发展历程及运行情况进行了初步考察。而上述诸电报学堂中,福州电报学堂虽属临时性质,仅存在一年,但作为近代中国创办的第一所电报专业技术学校,其示范性意义不容忽略,本文拟对此作一探讨。

二、设办与运行

设办。资本主义与殖民主义的結合,必然使殖民者对在世界范围内推广电报这种快速传递信息的工具情有独钟美国著名技术史家Daniel R. Headrick曾著The Tools of Empire: Technology and European Imperialism in the Nineteenth Century(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1),在该书中,他将电报称为西方在亚非地区加强经济与政治势力扩张的重要工具(参Erik Baark,Lightning Wires: the telegraph and Chinas technological Modernization, 1860—1890,Greenwood Press,Westport,Connecticut,London:1997,P4849)。。自19世纪60年代初起,西人便屡向清朝政府请设电报,遭遇清廷上下的坚决抵拒。然西人态度执拗,不肯善罢甘休。为此,时任福建船政大臣的沈葆桢于1870年8月提出:

“闻电线之设,洋人持议甚坚。如能禁使弗为,则多一事不如省一事。倘其势难中止,不如我自为之,予以辛工,责以教造。彼分其利,而我握其权,庶于海疆公事无所窒碍。”[4]95

斯时中国风气未开,国人不仅坚拒西人在华架设电报,亦多反对自建[5]。故沈葆桢逆流而上提出己办,已相当不易;且于国人中首次论及电报人才的培养问题,即请“洋人”教授电报技术,以便真正做到“我自为之”,更可见其战略眼光与超前意识。在沈看来,此固然有所损失,“彼分其利”,但因“我握其权”,所以利害相较,利要大得多,“庶于海疆公事无所窒碍”。不过如前所揭,是时守旧氛围厚烈,沈的建言未为清廷所采纳。

1874年5月10日,日本借口“生藩”事件派兵侵入台湾,此举给清政府以巨大震动。同年5月29日,清廷授沈葆桢为钦差,办理台湾等处海防兼理各国事务大臣。沈率兵赴台后,发现该地“孤悬海外”,交通不便,文报递艰,遂奏设福州经厦门达台湾电报线,“欲消息常通”,获得允准[6]。

久欲在中国推广电报的丹麦大北电报公司(The Great Northern Telegraph Co.)闻此事后,立即向福州通商局申求由其承造,但工程开展不久即因当地官绅及民众反对而被迫中辍,遂与闽省当局反复交涉。交涉其间多次发生乡民毁线伤人事件[4]214,坊间甚至传出闽省几致民变之谣[4]211,而部分官员恐再酿类似云南“马嘉里案”,以启衅端[4]232。可见,此事所引起的纠纷之烈及社会反响之大。就在中丹交涉一时无果之际,沈葆桢离闽赴两江任。

1876年3月3日,丁日昌出任福建巡抚,派招商局委员唐廷枢与大北继续交涉。经反复交涉,最后在双方皆作一定让步的前提下,基本达成一致意见,主要有两点:一是大北所造电线及所剩器材,由中方收赎,赎后办与不办,外人不得干涉;二是“仍请该公司教习中国艺童一年,一年之后请与不请,听凭中国官作主”[4]230。当月20日,大北与闽省当局签订《通商局延请丹国电线公司教习学生条款》(以下简称《条款》),就电报教学有关问题作出较为细致的规定 [4]233236,从而为福州电报学堂的设办奠定了重要基础。

教员、学员与设备。《条款》对教员数量、待遇及职责等问题作出如下规定:福建方面将延请大北电报教习3名,其中总管教习1名,分帮教习2名,月薪共1 000元。这在当时是较高的,一方面是因西人之要挟,另一方面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国人对电报技术传授的重视。《条款》进而要求,教员倘不称职,由福州通商局函请大北查明更调。此一关于教员考核任免的规定,对保障教学质量十分必要。关于学员,规定拟招学童40名,以满足闽台电报建设与运营的基本之需。

教学设备方面规定:除通商局已有少量器具可资利用外,将由该局进一步采購所需设备。学堂教学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从而有利于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1876年5月,英国海军军官寿尔考察福州电报学堂后指出:“教练是理论兼实际,把对电气原理的相当知识和操使所用机器的方法相结合,俾使学生们适合于电报员的职位。”[7]

教学内容、教学目标与学制。关于教学内容,《条款》的规定较为模糊,称“其应做工课,由总教习随时酌定”。这与通商局委员对电报学习的认知水平不高有关。但《条款》对教学目标的规定甚是明确:“务使学童精通电线理说,学习有成。”这从另一角度保证了教学质量,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对教学内容的规定相对模糊之缺陷。

学制方面,《条款》订明:自1876年4月1日起算,以1年为限,满期后,教习或留或去,由通商局禀请闽省大宪批示。此规定是福建当局为节省经费起见,只求暂时满足闽台电报建设之需,从而使得学堂所培养出的学生仅备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难以成为技术全面的专门人才。

但无论如何,《条款》的各项规定为电报学堂的开设提供了基本要件,且能保证一定的教学质量。1876年4月8日,学堂正式开学,40名学童由通商局选定[4]234237。其中一部分来自香港和广州,特点是英文基础较好;更多的来自福建船政学堂,特点是已具备一定的数学基础[7]。

因是中国所建第一所电报专业技术学校,福州电报学堂的设办引起了社会的关注。学校开学后不久,上海《万国公报》即刊出《记福州新设电气学塾》予以报道。英国海军军官寿尔亦到该校访问,并指出:“这样一个学校的建立,使中国有希望在将来采用电报设施。”[7]足见其对该校的功用相当看好。

一年后,学生已基本通晓竖桩、建线、报打、书记、制造电气等重要技能。通商局随即将3名教习解聘,未让学堂留存续招[4]243。故从长程看,该学堂属临时性质。恰因此故,郑观应在《〈万国电报通例〉序》中称:“闽中始开学堂,延西人教习小试,而未及推行。”[8]

至于学堂学生的出路,早在他们学习期间,丁日昌即拟定:部分酌留福州专司打报,其余拨往台湾遣用[4]243。此外,丁还打算拣选数名学员前往英、丹等国进修,寿尔亦曾记有:“少数最有希望的学生将要受更高的教育,他们将被送到英国大的电报学校、机关去完成学业;在这些英国的学校、机关里,他们将接受电线的安装与维护的教育,最后可以成为电报工程师。”嗣后,这些计划基本实现,并取得较好效果。中国最早对外营业的电报线路——台南线,即由这批学生所建。另有部分学生由李凤苞带往英国深造[9],他们回国后,对中国后来的电报事业也作出了一定贡献。

三、余论

晚清中国在强大西潮的冲击下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时人指出,此“实为数千年来所未有”。面对这一时代之大变局,朝野部分人士在审视中学与西学的关系中,渐增对西方近代文明的认知。在此基础上,他们逐步引进了一些西方近代文明成果,电报即其中典型之一例。在晚清,李鸿章、沈葆桢、丁日昌等是较早认知电报的功能与价值的先进疆臣,并积极吁请清政府将之引进。

但在他们看来,这一切须由国人自己来完成,否则不仅丧权失利,且易受掣肘。正是基于这种认识,沈葆桢提出,中国不应对电报持抵拒态度,而要积极引入,但须“我自为之,予以辛工,责以教造,彼分其利,而我握其权,庶于海疆公事无所窒碍”[4]95。丁日昌亦称:“惟前议由福州造至厦门,系由洋人发纵,太阿倒持,未免利少害多。”[10]值此认知,方有福州电报学堂的设办。可见,该学堂当是沈葆桢、丁日昌等在引入电报时所秉持的“权自我操”理念之产物。此以一个案领域透视出晚清部分疆臣的强烈主权意识。

自19世纪60年代初起,中国掀起了洋务自强运动。在此过程中,洋务派创办了一系列西式学堂以培育新式人才。主要有京师同文馆、上海广方言馆、广州同文馆、金陵同文馆、上海机器学堂、广东实学馆、福建船政学堂、天津水师学堂、江南水师学堂、湖北矿务学堂、天津军医学堂、湖北自强学堂、烟台海军学堂等30所洋务学堂,涉及外语、工程、轮船、矿务、陆军、军医、军工等领域。

这其中,电报学堂共6所,占所办学堂的1/5,这也说明该类学堂在洋务运动时期所占据的极其重要的地位,而福州电报学堂作为中国创办的第一所电报学堂,则意义更明显。尽管这个学堂存在时间短,属临时性质,但其教学内容主要为西方近代科学技术,与中国传统教育大有区别,教学手段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教学强调实践操作能力,培养出的中国首批电报技术人员,在晚清电报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它已经成为成功移植西式近代工程技术学校的先驱之一,职是之故,它在中国近代教育转型进程中起着较强的示范与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朱寿朋.光绪朝东华录:第1册[M].北京:中华书局,1958:966967.

[2]交通史编纂委员会.交通史·电政编:第2册[M].上海:民智书局,1936:7374.

[3]夏维奇.清季天津电报学堂初探[J].现代大学教育,2009(1):7479.

[4]“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海防档·丁·电线[M].台北:艺文印书馆,1957.

[5]夏维奇.排拒与接纳:晚清朝野关于自建电报的论争——从中国首条自建电报线问题说起[J].学术研究,2010(9):105113.

[6]宝鋆.筹办夷务始末·同治朝:卷94[M].影印本.台北:文海出版社,1971:56.

[7]中国史学会.洋务运动:第8册[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61:392.

[8]夏东元.郑观应集:下册[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1001.

[9]戴逸,顾廷龙.李鸿章全集:第32册[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6970.

[10]中国史学会.洋务运动:第6册[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61:334.

猜你喜欢

示范性
河北省自然资源地表基质层示范性调查项目成果通过验收
《河北省自然资源地表基质层示范性调查——物探与遥感解译》通过验收
职业教育示范性虚拟仿真实训基地培育项目名单(摘录)
示范性教学在手术室急救技能培训中运用的效果评价
让“示范性”名副其实——创建省示范性县级教师进修学校的思考与实践
捕捉时代性、典型性、示范性——以纯净的心写纯净的人
打造赵李桥品牌 建设示范性乡镇
高中生地理学业自我效能感现状分析——以河南省某示范性高中为例
开放大学背景下基层电大科研工作困境与策略——以浙江省示范性基层电大为例
职业教育示范性教材的开发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