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实现“中国梦”的路径自信
2013-04-29董朝霞
董朝霞
摘要:自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就萌生了实现民族振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中国梦”。历经170多年的上下求索,特别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建设与改革开放实践,中国人民有了实现“中国梦”的路径自信:第一,道路自信,即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第二,精神自信,即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第三,力量自信,即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凝聚中国与世界人民的历史性合力。当下,全党全国人民要坚定这样的路径自信,实现中国梦。
关键词:“中国梦”;路径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道路自信;精神自信;力量自信
中图分类号:C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268(2013)06000604
自从习近平在参观国家博物馆“复兴之路”展览时谈到“中国梦”以来,这个词语就成为国际国内政界、学界研究的焦点和热点。何为中国梦?就是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自近代以来的共同夙愿和共同期盼。中国梦的科学内涵,包括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习近平还指出,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这表明,历经中华文明五千年,特别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多年、新中国成立六十多年、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实践,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有了实现中国梦的路径自信:第一,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道路自信;第二,大力弘扬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精神自信;第三,坚持走国际和平、发展、合作道路,凝聚中国和世界的历史性合力的力量自信。一、道路自信: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中国梦自萌生以来,经历19世纪中后期的农民阶级、地主阶级、资产阶级不同理论与实践的尝试,都没能实现。20世纪的中国历史和人民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找到了实现“中国梦”的正确形式和道路,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1]1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简称中国道路。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不断取得的成就,表明中国人民在实现中国梦的道路上,树立并增强了路径自信。
实现“中国梦”的道路自信,来自中国历史和人民的伟大实践。古代中国一直是位于世界先进行列的强盛国家,但因为18、19世纪中后期两次世界现代化浪潮期间,都没有抓住发展机遇,中华民族被迫成为向资本主义先发现代化中心输血的外围地区和掠夺对象。以1840年鸦片战争为标志性事件,中华民族结束了古代的辉煌,逐步走向“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曾经有人说“中国人丧失了自信力”的观点被鲁迅强烈驳斥和批判过。的确,在近代中国走向衰落的同时,中国人民就萌生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重归世界先进民族之林的理想。在中国共产党诞生以前,洪秀全、康有为、严复和孙中山等从不同階级立场出发,为“恢复中华”,向西方寻找真理,先后尝试过救国救民的不同方案,但都归于失败。十月革命一声炮响之后,中国的历史和人民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的无产阶级宇宙观来分析、探索实现民族独立、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中国梦”之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民建立了新中国,历经社会主义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在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的探索中,尝试了“以苏为师”向“以苏为鉴”的转变,但仍经历了超阶段的“左”倾错误带来的挫折与徘徊,最后得出结论: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人民走出了实现“中国梦”的道路自信。这是社会主义建设发展的成就所证明了的。自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把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与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为“中国梦”的实现做出了正确的道路选择,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做出了正确的制度选择,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做出了正确的理论选择,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做出了正确的价值选择,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成功的尝试和选择中,中国人民增强了实现中国梦的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理论自信和价值自信。党的十八大报告对实现“中国梦”的未来作了具体化的里程碑式的规划,即“两个百年目标”: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把中国建成一个强盛的中国、文明的中国、和谐的中国、美丽的中国。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的发展格局,就是中国道路的最新表达和具体化。很显然,这是中国人民实现中国梦的路径自信的最新诠释。
实现“中国梦”的道路自信,还源自国际比较的优势。事实胜于雄辩。中国历经改革开放连续三十多年的经济高速增长、世界第二的经济总量、13亿人口的总体小康,以及应对全球性金融危机和一系列大事难事喜事方面的作为等等,彰显了中国人民走中国道路,实现“中国梦”的比较优势。与东方国家相比,中国道路既不同于僵化的苏联模式,也不同于戈尔巴乔夫时期激进的改革模式,而是一条渐进、务实和累积式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模式,比印度模式更具有持续性和稳定性;与西方国家相比,中国道路比欧美模式更具有生命力和可成长性,比拉美模式更显人本性和稳定性。在诸多现代化发展模式的比较中,中国人民实现“中国梦”的路径自信油然而生。二、精神自信: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每一个真正了解中国历史的人,都会感受到精神自信贯穿了中国人民寻梦、追梦、圆梦的全过程。无数仁人志士曾经围绕“应当具备什么样的精神状态和精神风貌”去实现恢复中华、振兴中华而积淀了共同的民族理想和精神气质。特别是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现代化建设中,中华儿女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即“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2]。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上,中国共产党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确定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把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确定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坚定的理想信念、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使中国人民在实现“中国梦”的道路上,自然地彰显出一种独特的精气神。习近平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明确地强调指出,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中国精神所涵盖的,就是理想信念以及由理想信念激发出来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如今,中国人民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所彰显出的精神力量已为世人有目共睹。
实现“中国梦”的精神自信是中国社会精神发展史的必然逻辑。“人总是要有一点精神的。一个民族更要有自己的精神。自尊、自信、自强,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伟大精神。”[3]在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中,特别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中国人民把民族理想与民族精神,及其在不同时代所激发出的时代精神统一于共同的价值目标、价值选择和价值实现中。一部中国历史,就是一部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不断弘扬的精神发展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与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与时俱进、开拓进取、求真务实、奋勇争先的时代精神交融渗透。在古代,屈原自沉汨罗江,心系楚国;苏武北海牧羊,魂牵故土……在近代,有民主革命时期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红岩精神、西柏坡精神……在现代,有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雷锋精神、大庆精神……在当代,有改革开放时期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积极探索、勇于创新、艰苦奋斗、知难而进、学习外国、自强不息、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同心同德、顾全大局、勤俭节约、清正廉洁、励精图治、无私奉献的“64字创业精神”;特别是汶川和芦山抗震救灾、恢复重建中表现出来的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抗震救灾精神等等,感天动地的事迹中所体现出的大爱胸怀和奋进精神,足以彰显中国人民实现“中国梦”的精神自信。
显然,实现“中国梦”的精神自信,将在未来“中国梦”的实现道路上,抵御不期而遇的风浪、应对各种潜在的暗礁中更加淋漓尽致地得到彰显。当下,中国共产党不断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把树立国人的价值自信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要“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深入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丰富人民的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的精神力量。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3132。“三个倡导”以开放式的叙述方式表达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神内核和本质规定,具象化地明确了人们共同遵循的价值目标、价值准则和价值行为。自近代以来,实现“中国梦”的理想信念和精神气质,在“恢复中华”、“振兴中华”的伟大历程中,历经磨难而不倒,饱经风霜而弥坚,屡遭挫折而愈勇,在越来越靠近“中国梦”实现目标的今天,这种精神自信显得更加富有历史的厚重感和现实的使命感。“认同中国梦、践行中国梦、实现中国梦”成为当今国人生活的主旋律。全国人民在思想上同心同德,在目标上同心同向,在行动上同心同行,“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4]。三、力量自信: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会上,习近平强调,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必须凝聚中国力量。中国力量涵盖着对中华传统文化和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的兼收并蓄,凝聚着中国与世界的历史性合力。由当代中国最高领导人发出的声音,无疑体现出今天中国人民实现“中国梦”的力量自信。
实现“中国梦”的力量自信,源自中华民族长期以来处理国内民族关系和国际关系的实践经验。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在“恢复中华”、“振兴中华”、实现“中国梦”的道路上,不断借鉴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古为今用”和“洋为中用”的文化态度、“以和为贵”的价值取向、“奉献于人类”的世界情怀、“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民族心理,以及在处理国际和平、合作发展关系问题上形成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让中国人民在实现“中国梦”中善于凝聚和汇聚中国和世界人民的力量和智慧。特别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九十多年的奋斗历程中,在国内,中国人民致力于56个不同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在国外,中国人民“在国际关系中弘扬平等互信、包容互鉴、合作共赢的精神,共同維护国际公平正义”[1]47,坚持把中国人民的利益同各国人民的共同利益结合起来,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当下的中国人民以兼容并蓄、开放包容的气度和胸襟,凝聚中国与世界人民的力量,日益发挥出社会主义的巨大优越性。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艾略特国际关系学院教授沈大伟在提及中国道路时曾指出,中国人民确有其独到之处,能灵活地改造从国外引进的要素,将其嫁接到各个领域形成一个独特的兼收并蓄的体系,而不是照搬西方模式。这其实暗含了中国人民有凝聚中国与世界人民力量的自信。
实现“中国梦”的力量自信,基于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类”属性和历史合力论在中国的运用。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之所以为人的一个重要条件,是人能够联合起来共同行动,体现出“类”的属性。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性合力论的思想表明,历史事件的发展趋势不会按照单一个人、单一的政治势力或单一的国家意志而发展。恩格斯早在1890年给约·布洛赫的信中指出:“历史是这样创造的:最终的结果总是从许多单个的意志的相互冲突中产生出来的,而其中每一个意志,又是由于许多特殊的生活条件,才成为它所成为的那样。这样就有无数相互交错的力量,有无数个力的平行四边形,而由此就产生出一个总的力量的产物。因为任何一个人的愿望都会受到任何另一个人的妨碍,而最后出现的结果就是谁都没有希望过的事物。所以以往的历史总是像一种自然过程一样地进行,而且实质上也是服从于同一种运动规律的。”[5]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类”属性理论、历史性合力论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和为贵”的思想,辩证统一于“中国梦”的实现过程中,就是主张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是一个“人类命运共同体”,坚持走和平、发展、合作的道路,向着人类共同的文明进步。当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致力于国内建设和谐社会,国外建设“和谐世界”,就是中国力量的体现。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中国将继续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坚定不移致力于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1]48。中国人民处理国际关系的态度和胸怀,毫无疑问,是实现“中国梦”力量自信的国际表达。
实现“中国梦”的力量自信,源于“中国梦”有别于具有民族狭隘性的“美国梦”、“欧洲梦”的不同的价值观基础和世界性意义。从价值观基础来看,与物质个人主义的“美国梦”、精神个人主义的“欧洲梦”不同,“中国梦”以集体主义为价值基石,始终把中国与世界视为人类命运共同体,以为人类文明共同进步视为终极价值目标。“从本质上说,美国梦不是一个为世界准备的梦,而是一个分裂世界的梦,一个为美国自己谋幸福的梦。”[6]而“欧洲梦”不过是放大版的个人主义,其实质是对内的集体主义,对外的个人主义。从世界性意义来看,“美国梦”和“欧洲梦”的世界历史性意义在于把世界“美国梦化”或“欧洲梦化”,而“中国梦”则承载着相反的世界意义。“我们要实现中国梦,不仅造福中国人民,而且造福各国人民。”[7]“中国梦”既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正因为如此,中国人民在实现“中国梦”道路上,表现出坦然和自信。
走过“雄关漫道真如铁”的昨天,跨越“人间正道是沧桑”的今天,中国人民将满怀“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豪情,迈进“长风破浪会有时”的明天!中华民族与中国人民已从丰富的历史、理论与现实中,树立并日渐增强了实现中国梦的路径自信!参考文献:
[1]十八大报告文件起草组.十八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辛鸣.十七届六中全会后党政干部关注的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解读[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2:121.
[3]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江泽民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9:192.
[4]习近平.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大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0318(1).
[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478.
[6]马静.十字路口的国家路径选择:美国梦?欧洲梦?还是中国梦?——专访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赵汀阳[J].人民论坛,2011(27):3435.
[7]习近平.顺应时代前进潮流 促进世界和平发展——在莫斯科国家关系学院的演讲[N].人民日报,2013032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