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口算出错心理障碍及矫治
2013-04-29范艳
范艳
摘 要: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在口算中暴露出的错误,可说是一种合乎认知规律的正常心理现象。了解其产生的原因,有助于采取积极预防措施,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 口算出错; 心理障碍及矫治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3)06-102-001
笔者最近对本校一至六年级学生进行了一次口算能力普查,发现当前小学生的口算能力不容乐观。就学生的口算差错原因,部分家长和老师以及相当多的学生,都惊人相似的归结“粗心大意”。笔者不禁要问:“粗心大意”又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一、口算出错的心理障碍
1.感知粗略
要进行口算,首先必须通过学生的感觉器官来感知数据和符号组成的算式。小学生感知事物的特点是比较笼统、粗糙、不具体,往往只注意到一些孤立的现象,看不出事物的联系及特征,因而头脑中留下的印象缺乏整体性。而口算题本身无情节,外显形式单调,不易引发兴趣。因此,学生口算时往往只感知数据、符号的本身,而较少考虑其意义,对相似、很近的数据或符号容易产生感知失真,造成差错。如一些学生常把“+”看作“×”,把“÷”看作“+”,把“56”写成“65”,把“109”当成“169”等等。
2.注意失调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注意的不稳定性和较差的分配能力是产生口算差错的重要心理因素。小学生注意不稳定,不持久,不容易分配,注意的范围不广,易被无关因素吸引而出现“分心”现象。在口算过程中,需要经常注意或把注意同时分配在不同的对象上。由于小学生注意力所顾及的面不宽,要求他们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分配到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对象时,往往顾此失彼,丢三落四。例如单独口算6×8和48+7等口算题,大部分学生能算准确,而把两题合起来时,6×8+7,学生往往得45,忘记进位而造成差错。
3.记忆还原
记忆的目的不仅是信息的贮存,更重要的是能准确的提取。学生贮存信息的过程中,由于生理、时间、复习量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使得贮存的信息消失或暂时中断,从而丢头忘尾,造成“遗忘性差错”。特别是连加、连减、进位加、退位减、连乘、连除等口算题,瞬时记忆量较大,如口算28×3时,并在脑中口算出60+24=84。而这类口算题出错的原因,主要是中间得数的贮存与提取不完整或遗忘。
4.表象模糊
表象是感知向思维过渡的桥梁。从运算形式看,小学生的口算是从直观感知到表象运算,再到抽象运算。从小学生的思维特点看,其思维带有具体形象性,表象常成为其思维的凭借物。特别是低年级儿童,常因口算方法的表象不清晰而产生差错。如一些一年级学生口算7+6、8+5等进位加法时,头脑中对“分解”→“凑十”→“合并”的表象模糊,想象不出“凑十法”的具体过程,因而出现差错。
5.情感脆弱
口算时,学生都希望能很快算出结果。有些学生在做口算题时,由于存在急于求成的心理,当数目小、算式简单时,易生“轻敌”思想,而当数目大、计算复杂时,又表现出不耐心,产生厌烦情绪。口算时,一些学生常不能全面精细地看问题,认真耐心的分析,更不能正确合理地选择口算方法,进而养成题目未看清就匆匆动笔、做完不检查等陋习。
6.强信息干扰
小学生的视、听知觉是有选择性的,所接受信息的强弱程度影响他们的思考。强化的信息在学生的头脑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如同数相减得0,0和1在计算中的特性,25×4=100,125×8=1000等等。这种强信息首先映入眼帘,容易掩盖其他信息。如口算15-15÷3,学生并非不懂得“先乘除后加减”的顺序,而是被“同数相减得0”这一强信息所干扰,一些学生首先想到15-15等于0,而忽视了运算顺序,错误地口算成15-15÷3=0。
7.思维定势负作用
定势是思维的一种“惯性”,是一定心理活动所形成的准备状态。这种准备状态可以决定同类后续活动的某种趋势。学生的思维定势有其积极的一面,但由于“先入为主”,其负作用常干扰学生口算,而产生“累积性错误”。如口算240÷60、450÷90、360÷40等题之后夹一道300-50,很多学生往往错算成300-50=6。
二、克服心理障礙的对策
1.强化首次感知
学生首次感知新材料时,进入大脑的信息可以不受前摄抑制的干扰,长驱直入,在大脑皮层刻下深深的印记。如果首次感知不准确,造成的不良后果在短期内难以清除。因此教学新的口算方法时,要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多让学生动动手、脑、眼、口,促进多种感官协同参与认知,使学生主动参与表象的建立,算理的探求。同时针对学生的感知特点,突出容易忽视的成分,如强调进位、退位、小数点的处理等,以强化感知。
2.防止定势干扰
首先要强化审题意识,可训练学生自问自答式检索:“题抄对了吗”,“是什么运算”,“先算什么”等等。其次在设计练习时,要有意创造克服思维定势的情境,如四则计算的口算题无规律编排,培养学生具体题目具体分析的习惯。再次要加强对比练习,把新、旧知识对比,相近或相似的口算对比等等,促使学生在口算中进一步认识四则运算的意义及相互关系,建构完整的认知结构。
3.加强记忆训练
学生口算时,离不开瞬时或短时记忆。训练学生的记忆能力,应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分层进行。如低年级常采用“对口令”,“接力赛”的方式。教师出示数10,一个学生说6,另一个学生说4;一个学生说2,另一个学生则说8等等。中高年级可常进行一些两步计算口算题训练,教师口述前半题,学生口算出得数后记在脑中,再看卡片上的后半题,算出最后得数。
此外,还应重视学生有意注意的培养,要求学生口算时,从审题、计算到书写,一气呵成,中途不东张西望,左顾右盼;还应加强意志的锻炼,教育学生树立责任感、自信心,力争算一题,对一题,不畏困难,有耐心;还应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养成细心观察,认真审题,规范书写,自觉检查,及时纠正的好习惯等等。
当然,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做到的,这是一项长期而又艰苦的工作,除了分析其心理原因,还应分析知识原因,把教材因素、教师因素、学生因素有机结合,实行综合治理,使学生的口算能力稳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