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ECA—SOA的勘察设计企业经营管理的应用研究
2013-04-29王未
王未
摘要:本文通过对勘察设计企业信息化建设过程的应用研究,阐述了业务架构和系统集成平台、经营管理存在的问题及相应应用模式,旨在探讨设计院信息化平台下经营管理的有效性。
关键词:ECA-SOA;系统架构;可视化建模工具;经营管理;合同管理
1 概述
在当今知识经济的时代,随着国内外两个市场竞争的加剧和产业结构的升级,更多企业对信息技术应用的重要性以及紧迫性认识的增强,作为知识、技术密集型的勘察设计企业,迫切地需要用先进的技术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在市场竞争中取得优势。勘察设计企业的信息基础设施与IT服务、项目管理系统、设计集成系统、知识管理系统、企业综合管理系统实现工程数据共享和应用系统集成。通过整合信息资源,优化业务流程,利用集成化和智能化技术,完善提升已建立的信息系统并深化应用,构建协同工作平台,促进企业管理与技术创新,增强核心竞争力。
本单位承建的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示范工程“基于SOA的设计院协同设计管理信息平台建设”顺利通过了“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建筑业信息化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专家委员会的验收。示范工程涵盖了办公系统、项目管理、经营管理等系统。本文以经营管理系统为例,通过在申报过程中的研究和实践应用,旨在探索便利有效的实现模式,促进信息采集的及时性、有效性,满足企业对经营管理的需求,提高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通过提高经营管理信息化水平,帮助企业更好地进行任务承接,全面提高了企业市场部门的工作效率,更有效地支持企业高层领导、经营主管决策的有效性。
2 ECA-SOA架构
近年来,面向服务的体系结构(SOA)成为IT届研究的一个热点,在此架构下,所有的应用可以相互连接,企业应用亦可被分解成小的应用模块,每一个模块又是一个服务,企业可以按照需求对服务进行组合。ECA-SOA业务架构与系统集成平台(E-Business Collaboration Architecture,ECA)是一个基于SOA的勘察设计企业业务架构与信息集成的先进平台。平台提供可视化的建模工具,能够快速、低成本地构建高质量、灵活的企业级应用软件,采用统一的技术架构和技术体系,使用新一代实现技术,解决了传统开发模式和应用模式下众多系统在构建、开发、实施以及应用过程中存在的一些系统性缺陷,改善整体的系统开发和应用现状。从集成性方面将内外部环境和各种系统纳入到一个统一的平台中管理,通过开放性保证了多方系统在纵向和横向协同的顺利进行,最后通过扩展性来适应业务和管理的快速变化,并能够充分利用既有资源进行最佳的配置。改变了传统软件开发从源代码开始的实现模式,使设计院信息化人员将更多的精力放在整理业务需求和优化实现模式。
2.1 系统架构(图1)
系统架构分为操作系统层、数据库层、基础服务层、访问层、ECR、ECA-Runtime Integration Service、应用层。ECA采用SOA架构为企业提供健壮的业务基础平台和系统运行支撑运行平台。它支持32位和64位机,兼容ORACLE、SQL SERVER等主流数据库,是进行企业级系统构建和集成的优秀平台,特别是采用技术无关性平台设计,使得业务系统不再依赖特定应用环境,保证了信息系统的生命周期,可以满足信息化长期性的需要。ECA平台采用了技术无关性设计,无论你是采用服务器、客户机、数据库、操作系统,ECA的模型均采用无关性设计,并以各种软硬件平台均支持的XML方式进行存储,保证设计上可以满足各种技术升级换代的需要。在实现上采用运行时未解析模型生成系统,如果系统的服务器、操作系统、数据库、客户机等发生变换,只要更新ECA平台的运行时就可以支撑新应用环境,从而通过不断升级运行时来提高系统的寿命并极大提高适应性。
2.2 可视化建模工具
可视化建模采用企业工程理论,开发了整套可视化建模技术,具有强大的系统定制能力,可以按需构建信息系统,ECA支持从数据库设计、输入界面设计、数据操作逻辑、输出报表、业务模型、系统权限、组织机构、门户配置、统计分析等全套可视化开发工具,采用ECA平台,系统实现方式从源代码开发方式转变为工程式开发,这种开发方式的转变使系统开发不再受制于技术人员的计算机编码开发能力,而是更关注业务,从而大大提高了建设效率,又避免因为程序员水平差异导致系统质量参差不齐的现象,保证了软件质量。同时由于工程式建设所有的建设内容均可以掌握在建设者(包括用户)并且以可视化的方法进行建设和维护,在后期维护中可以避免因开发人员流失、代码难以维护等导致维护的困境,系统地维护放在业务上而不是技术上。
2.3 免安装客户端
随着跨区域项目的增加,对项目管理的便捷性提出了新的要求。而简便易部署成了首要考虑的因素。同时对依赖于Internet的数据共享传输速度、数据存储模型,决定了系统的可操作性。而ECA-SOA客户端软件的通过拷贝就可直接使用,极大的方便设计人员的使用。
3 应用模式
由于早期的经营管理模块只注重数据采集,未确保数据的有效性、完整性。系统结构不清晰,未发挥数据对公司的经营管理和决策的有效作用。随着应用的深入,需求的进一步复杂,公司进行了新一轮的需求分析和整合。通过需求调研会,封闭式专题讨论形式,确保了需求的完整性。同时,公司领导亲自参与,明确了数据采集、分析、决策三个层面的应用需求,促进经营管理、合同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
3.1 目的
实现客户关系管理,对客户基本信息、客户联系人信息等内容全面分类管理,使市场人员能够以条理、清晰和完备的方式掌握客户的信息。市场信息和关联的客户信息可以及时地提供给决策部门,使决策层实时了解到最新的市场情况,对瞬息万变的市场信息进行分析和预测。实现工程信息的登记和管理,建立工程编号与合同编号一一对应的管理,合同管理主要是为院领导和经营管理人员及时提供项目信息、合同和收费信息,做好合同的管理以及掌握收费情况,同时能掌握合同中包含分包合同的执行和付款情况,能随时查询某工程的合同基本信息、业主信息、到款情况、分包合同基本信息、付款情况等。实现以工程为中心的合同管理,实现以合同管理为中心的收、付款管理,实现以工程为核心的成本与合同关联管理,实现以工程为核心的产值管理。实现经营管理数据的统计报表,提升企业决策的有效性,提高客户的满意度。
3.2 管理的要素:(图2)
经营室登记客户信息,以工程编号为核心登记,工程编号是指各所室一旦开展工作的项目,就应到经营室立项,相关经办人员下达《设计任务通知单》。相关经办人员签订了合同后,经营室以工程编号为核心登记《经营合同信息单》。相关经办人员登记开票记录,财务室登记相关的收费记录。以工程编号为系统中唯一码,一一对应合同编号。以工程编号为系统中唯一码,登记对应发生的成本。以工程编号为系统中唯一码,登记对应产值。生成经营管理统计报表。
3.3 编号编码方式
3.3.1 工程编号:年份+工程分类-工程流水号(如表1)。
3.3.2 合同编码(如表2):
主合同:实际签订的合同。
年份+合同类别-流水号,例:2012JYSF-001
虚拟合同:包含在主合同中,没有独立合同。
主合同编号-子码,例:2012JYSF-001-A01
变更合同:主合同发生变更的合同。
主合同-变更码,例:2012JYSF-001-B01
虚拟合同发生变更的合同。
虚拟合同-变更码,例:2012JYSF-001-A01-B01
补充合同:主合同补充的合同
3.4 经营业务流程及要素
3.4.1 客户登记
项目立项前首先在“经营管理\客户登记”登记《客户信息单》,包括客户名称,客户分类,客户地区,客户地址等基本信息,从表单包括《客户联系人》(图3)。
3.4.2 项目立项
工程编号是指各设计所室一旦开展工作的项目,就应到经营室立项,相关经办人员在“我的事务”下达《设计任务通知单》;
按工程分类,下达《设计任务通知单》,系统自动生成工程编号。(图4)
3.4.3 经营合同登记(图5)
合同信息登记:相关经办人员签订了合同后,经营室以工程编号为核心登记《经营合同信息单》。以工程编号为系统中唯一码,一一对应合同编号。
开票、收费信息登记:经办人员登记开票记录,财务室出纳登记相关的收费记录;按权限管理。
3.4.3.1 开票登记
基于工程编号登记开票记录。在开票记录里自动提取工程编号、合同编号。
一个工程编号可以对应多个开票记录,一个开票记录不能对应多个工程编号。(图6)
3.4.3.2 收费登记
基于开票记录登记收费记录,一个开票记录可以对应多个收费记录。
3.4.4 产值登记
基于工程编号登记产值信息,对应产值信息登记产值结算记录。经营室经办人员登记产值结算信息,经办人员仅能查看个人登记的相关信息。可统计年度产值结算表。
3.4.5 经营报表
客户端查询经营报表,可以查看按照按年份统计,按照季度统计,按照月份统计等不同的报表。报表信息,如图所示:(图7)
4 结语
经营管理系统是本单位企业信息化管理系统模块之一,具有典型意义。本单位示范工程工作开展从立项到验收花了两年时间,但实际公司信息化工作开展了很长的时间,特别是针对工程编号、合同编号进行了统一的编码规范,严格制定了分类,规范了工程、合同的管理,更为经营数据的统计分析奠定了扎实的基础。通过示范工程,进一步对现有模块进行了分析和评估,对新的需求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反复梳理流程,在需求定义上既结合了现有的工作模式,又结合探讨新的操作模式,最终形成了新的设计院协同管理系统。可以深切地体会到,信息化工作已不再是信息中心一个部门的工作,而转变为各部门自身的切实提高工作效率的有效工具,是个持续不断完善的工作。
随着公司信息化工作的不断开展,信息化的应用已经从原来的数据采集进一步提升到数据的汇总统计,今后要加快信息化发展步伐,提升信息化水平,提高企业管理和运营效率,以便于下一步为公司经营和管理战略的决策提供充分的依据,发挥更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