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析中国式英语的文化根源

2013-04-29韩晓艳

新课程研究·高等教育 2013年6期
关键词:语言文化

韩晓艳

摘要:在目前的英语教学中,中国式英语现象日益增多。本文着重从文化的角度探究学生学习英语过程中出现中国式英语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母语迁移、思维模式和文化底蕴。

关键词:中国式英语;语言;文化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35-0101-03

中国式英语(Chinese English or Chinglish)的概念首先是由葛传槼老先生提出的,他在《漫谈由汉译英问题》中首次提出了China English与Chinglish的概念。中国英语(China English)是一种以规范英语为核心,表达中国社会文化域的特有事物,主要通过音译、译借及语义再生等诸手段进入英语交际的,具有中国特点的词汇、句式和语篇的英语,如Kong Fu(功夫),Ching Ming(清明),Tai Chi(太极拳),等等。

中国式英语即Chinese English or Chinglish,是指中国的英语学习和使用者在用英语进行交际时,由于受汉语的思维方式和相应的文化背景知识的干扰和影响,常把汉语的语言规则和习惯硬套到英语语言中,而说出的或写出的不合乎英语文化习惯的畸形英语,是一个贬义词,是一个不完整的语言体系,是规范英语在中国的错误运用,是一种病态的语言现象,是不合乎英语语法或有悖于英语文化习惯的英语。如在英语交际中套用汉语交际习惯使用where do you go?作为客套语,把“Good morning ,teacher!”作为对教师的问候语,都是与英语习惯相悖的,对英语国家人士来说是难于理解和不可接受的,因而不能用于国际交流,不能成为一种交际工具。

一、语言和文化的关系

文化是一个非常广泛的概念,笼统地说,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确切地说,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H.Goodenough指出,语言是人类特殊的语言能力通过后天社会语言环境的触发而习得的一套知识系统。语言是人类思维的工具,人类思想的形成借助于语言,同时人类的思想又常用语言的形式进行表达。

文化是语言的底座。美国著名人类学家Sapir在其《语言论》中说:“语言有个底座,说一种语言的人是属于一个种族或几个种族的,也就是说,属于身体上具有某些特征而又不同于别的群的一个群。语言也不脱离文化而存在,即不脱离社会流传下来的、决定我们生活面貌的风俗和信仰的总体。”

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是文化的载体,任何语言都存在于某一特定社会环境中,同时反映该社会的文化因素。每一种语言都与某一特定的文化相对应,该语言的语言结构、语言交际模式、篇章修辞原则,等等,都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作为该语言上层文化观念的影响甚至制约。绝大多数的中国学生都是在汉语文化这个环境下学习英语的,中西方的文化差异就成为了中国学生学习英语过程中面临的最大问题。学生在说英语或在写英语作文时所犯的语言错误,有不少其实是“文化错误”,即指学习者所使用的目的语不为目的语国家的人们所理解或接受,继而出现了中国式英语。

二、中国式英语产生的文化根源

1.母语迁移

迁移是不同学习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存在于各种内容、各种形式的学习中,同样也存在于语言学习中。正如奥苏伯尔指出的那样,第二语言或外语学习中竭力避免母语中介作用或迁移作用是不现实的,也是无效的。也就是说,中国学生学习英语,不能不受来自母语的语言习惯的影响。因为母语作为原有的经验,是新的语言学习的一种认知上的准备,不可避免地参与到新的语言学习中。在语言学上,这一现象被称为“母语迁移”(mother tongue transfer)。就迁移效果来讲,可把它分为正迁移(positive transfer)和负迁移(negative transfer)。当母语对外语学习有促进作用时,便是正迁移;当母语对外语学习有抑制或干扰作用时,便是负迁移,亦称干扰(interference)。

中国式英语是受到母语文化干扰的不纯正的英语,是语言负向迁移现象导致的结果,也是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过渡语”。应用语言学家L.Selinker早在1972年就提出“过渡语”(interlanguage)这个概念。过渡语“是指外语学习者在整个外语学习的心理语言过程中所体现的语言体系,其特点是涉及到大量的母语干扰和语言迁移现象”。比如,“开灯,开车,开工厂,开晚会,开机器”等中的“开”字,有的学生误以为英语与汉语之间有一一对应关系,于是都译为“open”。其实,“开灯”应为turn on a light,“开车”应为drive a car ,“开工厂”应为set up a factory,“开晚会”应为hold a party,“开机器”应为operate a machine。中文的语法概念、语言习惯、表达方式及文化习俗已在学生头脑中根深蒂固,如果不刻意排除中文的干扰,不习惯用英语思维,而简单地用中文去套用,犯此类错误在所难免。

2.思维模式

语言所传递的是一个民族的传统、思想、习俗、情感等内容。由于中英不同文化、不同的地理环境及哲学理念等造成了各种思维上的差异,这种差异最后会反应到承载思维的语言上。在表达同样的意思时,从句子各个成分的选择到整个句子的排列顺序都有很大的区别。

比如:中文句子习惯以人或物为主语,当主语不是很明显时就使用无主语句,而且一般用主动语态。英文却相反,在陈述客观事实或者叙述一件事情时,习惯以物为主语,除了祈使句外,严格的语法要求是不能出现无主语句的。因为不能使用无主语句,所以被动语态随处可见。

在哲学的两种基本思维方式——感性思维与理性思维之中,感性思维具有形象性、主观性和模糊性的特征,其结果就是汉语遣词造句采用意合法,重意义组合而轻形式结构。而理性思维具有抽象性、客观性和确定性的特征,借助形式逻辑,采用形合法,注重形式结构协调。中国人重意合,形散而神不散,往往按照思维结构和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将句子内容逐一罗列出来,而且注重前因后果的时间地点等,不需要语法连接,不需要任何连词,仅用逗号隔开表达内容,所以中国人更擅长于短句。而西方人重形合,句子结构严密,且主要依靠语法功能进行连接,主要以“主语+谓语(SV)”为主干,依靠多种关联词语和短语,对中心词“随举随释”,同时每个分支也要有自己的主谓或主谓宾这一完整的结构,但都通过从属关系或修饰关系等附着在SV这个主干上。所以西方人擅长于长句,而且表达内容上先讲明结论,再阐明具体理由。比如:“A job was offered to him in Japan”这句话如果翻译为:一份在日本的工作被提供给他,听起来很不符合汉语规则和习惯,要考虑到中文句子一般是用主动语态的,所以翻译为“有人向他提供了一份在日本的工作”会更合适。再如:“她生病很严重,无法继续工作。”这句话在汉语中隐含了因果关系,但如果译为She was badly ill,she couldnt go on working就错了,必须使用一个连词或其它结构,才能将因果关系表达明确。

3.文化底蕴

民族语言同民族文化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每一种语言都是在具体的特定的社会历史环境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只有了解所学目的语国家和人民的过去和现在,才能深刻理解所学语言。因此,要使用一门语言,除了具备语言本身的形式体系方面的知识外,还要具备与该语言有关的各种社会文化背景方面的实际知识,既要知道在不同交际场合怎样说,还要知道说些什么。语言学家Hymes把交际能力确定为四个要素:语法性,可行性,得体性和现实性,其中得体性和现实性因素就与文化有直接关系。

语言是一个民族思想、文化的再现,深远的儒教思想使中国人在表达时谦虚、克己,从不理直气壮地接受表扬或感激。凡涉及到自己或与己有关的事尽量低调,体现出中国传统的“礼”性。西方人虽受基督教影响,但英美等国的强盛国力和对外扩张,使他们一直处于优势地位,激烈的竞争使他们尽量表现自己,言语中显示出炫耀与骄傲。如:“Your dress is very beautiful.Really quite splendid.”“Oh,no,no,just so so.(应为:Thank you very much. I really like it.)”。又如:“中:Ive spent several years on the subject.There might still be much room for improvement.Hope you can give me some suggestions and criticism.美:Ive spent several years on the subject.I hope it will bring new light into researches concerned”,可见出自这样不同背景的人交际时常导致双向误解。

再如,对一些词汇的文化底蕴缺乏了解,从而对英语中一些成语或比喻的生成或使用造成误解。西方人认为狗是“忠实”的象征,因而英语中带“狗”的词语多含褒义。汉语中以“狗”为喻体的词语几乎都带贬义。“走狗”是用来斥骂敌人、坏人的,而running dog在英美人眼里是好家犬。其实,“比喻受人豢养而帮助作恶的人”的“走狗”一词的真正对等英语词应是lackey、flunky、follower、stooge等。Sheep在英国人心目中的隐喻形象很差,喻指“害羞的人、胆小的人”,甚至“愚蠢的人”,这种文化底蕴直接反映到成语上a black sheep(害群之马)、a lost sheep(误入歧途的人)。而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羊有着美好的文化内涵,羊是古人主要的衣食来源,作为十二生肖之一的羊是吉祥、善良、美好的象征,人们会看到形形色色的羊字象形图案和“十大国宝”之一的青铜器“四羊方尊”。

三、结语

学习英语的目的是要进行跨文化交际,而要成功进行跨文化交际,我们所使用的英语越接近“标准英语”越好。但是,在此过程中是必然会产生中国式英语的,毕竟有多种因素影响语言学习者的语言运用能力。可以通过各类文化背景知识,加大语言输入量,再通过创造语言环境,帮助学习者得体地输出。只有这样,才能减少学生英语表达中的中国式英语,使其目的语输出日趋完善。

参考文献:

[1]葛传槼.漫谈由汉译英问题(翻译研究论文集)[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4.

[2]李文中.中国英语与中国式英语[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3,(4).

[3]束定芳,庄智象.现代外语教学——理论、实践与方法[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

[4]梁丹.跨文化交际中的中国英语与中国式英语[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9,(4).

[5]李伯利.语言的负迁移现象与中国式英语的产生[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

[6]连淑能.论中西思维方式[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2).

[7]唐慧,崔嵬.中国式英语语言现象解析[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5).

猜你喜欢

语言文化
文化与人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语言是刀
谁远谁近?
让语言描写摇曳多姿
多向度交往对语言磨蚀的补正之道
累积动态分析下的同声传译语言压缩
我有我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