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面“钱荒”: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
2013-04-29
进入6月以来,反映银行之间借贷成本的“银行间隔夜拆借利率”逐渐攀高,并不断上涨,屡创历史新高,市场流动性频频告急,人们心目中最“不差钱”的银行竟然也到了“缺钱”的地步。不少商业银行投入到“抢钱大战”中,为争夺客户存款送大米、送油、送手机……
“钱荒”迅速成为当下流行热词,它像多米诺骨牌一样席卷各大银行,波及基金、券商、信托和股市,上证综指、深成指双双创出四年以来的新低,A股市场一片惨淡景象。世界媒体纷纷聚集中国金融市场,一些国内外金融、理财专家、经济学家、财经作家甚至相继论断〝中国金融危机正在全面爆发〞。
一时之间,人心惶惶,很多人不禁要问——市场真的“很差钱”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事实上,根据央行发布的金融统计数据,今年前5个月货币供应快速扩张,我国社会融资规模达9.11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多3.12万亿元。截至5月末,我国M2余额104.21万亿元,同比增长15.8%;截至6月末我国M2余额105.45万亿元,同比增长14.0% ,M2增速远高于全年13%的预期目标,超过同期GDP两倍以上,始终保持高企状态。
一方面是银行、股市与中小企业“联手”大喊缺钱,但另一方面却是,货币供应量充裕,M2居高不下,流动性紧张,“钱荒”来袭。钱都去了哪儿?
造成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的矛盾根源在于:近几年来,商业银行随心所欲扩张自己的业务规模,表现在表外融资规模的扩张,表内贷款的大规模增加,金融机构的钱大部分没有放在实体经济中,一是资金在金融机构间循环往复获取利润,二是过度集中在房地产和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变成了“钱生钱”的虚拟游戏,在银行业内空转,无形中提高了中国实体经济经营者的融资成本,使得金融风险不断积聚,并通过临近月末之时的存贷比考核契机爆发了出来。
以往,到了季末,银行在资金紧张的情况下,央行都会注入流动资金,解决资金紧张问题。但是这次,央行却迟迟没有“放水”,在银行间市场大面积的“钱荒”、利率狂飙突进持续近一个月后,6月24日,央行通过官网首次亮明了对当前整体流动性的判断和看法:“当前,我国银行体系流动性总体处于合理水平”,“客观上对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
此次央行的冷眼旁观,给市场传达明确的信号:税收集中入库和法定准备金缴存;信贷资产扩张偏快;商业银行同业存款波动幅度过大、期限错配风险显现;大型银行没有充分发挥好市场稳定器作用是导致近期银行间市场剧烈波动的多种因素。央行的目的不过是希望银行吸取教训,不能无度扩张信贷,做好风险防控,并且能提高存量资金的使用效率,让金融更好地服务于实体经济,最终促成经济结构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