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沉默的大多数

2013-04-29莫怀北

新作文·中学生适读 2013年6期
关键词:诗群口语化新诗

莫怀北

很多人叫嚣着“诗歌已死”——文学的太阳渐渐隐入暗夜,而我们才刚刚看到黎明之光。诗歌绝不是某个人可以定义、某个流派可以正名的,那些执着于诗却沉默的大多数才是主流。正如,虽然我们看不见风,但它始终存在,疏浚每一条河流,指引着四季的方向。

多元化,是文学的必然形态,不仅限于诗歌。如果诗歌呈现出的只是相同的面孔,那么它理应早已被读者和写作者所嫌恶、放弃。如今,诗歌景观依然繁茂,这证明接纳诗歌的生态尚好,给养诗歌的土壤还未贫瘠。我们的时代里,一切都在加速度,分裂、重组甚至衰亡。诗歌也不例外,它始终遵循着文学的循环,并不断自净。

中国新诗自发轫以来,流派纷呈,山头林立。从20世纪初的“尝试派”“新月派”“象征派”“现代派”,到中期的“中国新诗”“现代派诗群”“蓝星诗群”“创世纪诗群”,辗转至“朦胧诗群”“神性写作”“他们诗群”“知识分子写作”“民间写作”“网络诗歌运动”,再接续新世纪初的“下半身写作”“中间代写作”“世界精神派”……无论曾经隐于地下,一度被奉为时尚,还是幻化出各色表达方式,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流布于网络,诗歌从未停顿,从未被遗忘,或者被长久地遮蔽。相对于传统诗歌而言,诗歌的革新、嬗变看似如火如荼,实则一直紧随时代的潮流,是顺应社会结构、经济现状和文化审美的显性形变。诗歌的多元化,反应了现代诗人多方位的创作视野、多层次的价值观念和多维度的精神需求。当然,诗人身处不同的社会位置,诗歌自然也存在于庙堂或江湖之中。但这不是评判诗歌品质的标准,以诗立言,并不取决于官方立场还是民间身份。诗歌真正映射的是对世界的体验、对心灵的观照、对存在的追索。

在信息时代里,文学创作不再局限于手工作坊式的创作,诗歌的操持者可以充分利用网络的便利经营这一门文字手艺。网络诗歌大行其道,得益于论坛、博客、微信等自媒体的助推。比之手写纸印的传统文学,网络文学因其便捷、及时闯入大众的阅读视野。但不可否认的是,所谓的网络诗歌鱼龙混杂,不乏南郭之辈。真正优秀的诗歌文本,不会受到传播载体、形态的影响。

诗歌推崇口语化,因为文学的基本素质就是语言。“五四”前期的新文化运动即以语言的革命解除了封建文化的纸枷锁,白话文得以崭露头角,最终成为中国新诗的滥觞。可以说,口语化与口水化有本质的区别:口语化是针对诗歌的明白晓畅而言,文本易于诵读,朗朗上口,并非低俗化;口水化,通过对大白话插入回车键的简单操作,然后自命为诗,严重降低了诗歌的品质和审美性。湖北诗人刘波在《从青春书到精神成人》中写道:“诗歌,如果不能最终在精神层面上获得超越,它就永远走不出玩语言游戏的俗套。”诗歌,可以从宏大叙事走向日常经验写作,可以去政治化、反对崇高、解构理想,但不可以盲目书写、随意涂抹。如果它失去智慧,降格平庸,那么就无异于废话。因此,诗歌的当务之急就是要从内部自我完善,达到大众的审美期待。

先前偶然看到了“天问诗歌公约”,我觉得里面的内容有一些值得思考,比如“每个诗人都应该维护诗歌的尊严”“我们反对诗歌无节制的娱乐化”“语言的魅力使我们敬畏”。作为一个热爱诗歌的人,我觉得诗歌即是我们与语言、生活、心灵的距离,只是,它以相对隐性的方式存在于我们可以感知的世界里。

海子在《亚洲铜》中写道:“我们把在黑暗中跳舞的心脏叫作月亮/这月亮主要由你构成。”在诗歌的天空里,有些人属于沉默的大多数,他们占据星辰的位置,默默布景,蓄积光芒,构成诗歌的月亮。

猜你喜欢

诗群口语化新诗
如何寻求口语化语言的艺术感染力
口语化歌词语言的长处
汴京诗群
信阳诗群
许昌诗群
新诗之页
新诗之页
新诗之页
新诗画
莫言《红高梁》的语言艺术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