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怎么译:“操控”与“投降”的选择

2013-04-29周群

西江月·中旬 2013年6期
关键词:翻译研究

周群

【摘要】本文是对申连云教授“怎么译:从‘操控到‘投降”一文的回应。文章对翻译活动进行了剖析,谈到了翻译的社会性和政治性,以及如何进行选择。本文否定了从“操控”到“投降”的绝对性,认为两者互相合作服务于翻译活动。

【关键词】翻译研究;操控;投降

一、引言

2010年《外国语》第二期刊登了申连云教授题为“怎么译:从‘操控到‘投降”的文章,表达了他对操控与投降的看法,指出在全球化背景下应该放弃“操控”,坚持“无为”的翻译,主张“尊重差异,敬畏文明”应该成为跨文化交际中最基本的伦理道义。本文非常赞同申连云教授对“操控”的批判,但每一种翻译都有其目的性,所以申连云教授只从解构主义的角度对翻译“操控”性研究话语进行解构的观点是有失偏颇的。下面将谈一下笔者的观点。

二、剖析翻译

翻译是指从语义到文体在译文中用最接近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原语的信息。(谭载喜,1984:17)近年来,翻译研究倾向于把翻译看作是一种跨文化交际的行为。语言与文化是不可分割的,文化依存于语言,语言反映文化。翻译活动是一种跨文化交流活动,但实际上两种文化以平等姿态对话交流的情况并不是很多,因而双方的心态是不一样的。

吕俊教授指出我国的传统翻译研究是建立在一种天真的假设基础之上的:“翻译是在不受任何外界干扰与影响的真空条件下进行的”(吕俊,2007)。然而诸多外部因素,如政治、意识形态、文化传统、道德伦理等在翻译活动中有着重大影响。因此,在结构主义思想基础上形成的传统翻译理论与原则所追求的等值、对等、忠实即信等目标永远是一种不可企及的理想化标准。翻译有其社会性和政治等,如果不将以上因素列入考虑范围,怎么能够简单地得出从“操控”到“投降”这个结论呢?

三、翻译活动的社会性和政治性

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状况对翻译观念和实践的制约和影响十分明显。社会上层政治建筑建立后,通过传播统治阶级的思想来影响和控制整个社会的意识形态,以使人们服从国家的控制和管理。在这个意义上,译者一般都会自觉地避免译入那些有可能触犯政府和主流政治的描写。我国解放后,建设社会主义需要为广大读者提供精神粮食,《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牛虻》等一大批小说相继翻译出版并被中国读者广为传播,大大激发了中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热忱。但对于英美文学作品则要进行严格的筛选,主要翻译那些“具有‘进步性的作家,如马克·吐温、德莱赛等。

当某一主流意识形态占主导地位时,译者会以此作为翻译行为的方向,在原作的选择上表现出极大的倾向性。20世纪80年代以前翻译活动主要集中在文学作品方面,这种翻译要求忠实于作者。二十世纪90年代前后,后现代主义思潮被全面介绍进入中国,因此高雅的文学艺术在译作中需要变得更加通俗化、平民化、大众化。进入信息社会以后,商业文件、商业文件、产品宣传资料、新闻、法律、科技等实用文本迅速增加,翻译的目的是吸收有用的信息,而原文的美学价值和内容的完整性已屈居次要地位。

人们经历了多种社会形态变化到今天,翻译活动的内容和形式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变化,这是人类活动的普遍规律,对比翻译方式,我们会发现“操控”和“投降”等各种手段体现出某些历史性的回归。

四、“操控”与“投降”的度

我们应该从语言和文化这两个层面进行,这主要涉及语言形式上的“操控”、文化形式上的“投降”、语言形式上的“操控”和文化形式上的“投降”。

首先,从语言层面上来看,翻译应该以“操控”为主,“投降”为辅。翻译是不同语言的文字符号之间的转换,是为了让目的语读者了解原语作者所要表达的各种信息。E. E. Cummings的一首诗歌《树叶》,其中就利用了象形变异来达到特定的艺术效果,而原作类似树叶飘落的书写状态是很难被翻译出来的。类似的变异存在着不可译性,这样的作品还是欣赏原作的原始形态。在语言形式上主要采用“操控”,可以保证译文语言的流畅性和可读性,同时以“投降”为辅,增加译文的异域色彩,丰富目的语。

其次,在文化层面上,到底是采用“操控”还是“投降”,需要根据具体的翻译目的和文体来确定。原语文本最初被翻译成目的语的时候,是本着传递异域性的原则,采用“投降”的方式,但随着时间的发展,目的语读者慢慢接受了这些被“投降”过的语言。继而,目的语地区的后继读者不再把这些语言的翻译处理方式看作是“投降”,于是,最初的“投降”被“操控”了,这在一些外来词汇中体现的比较明显。所以文化中的“操控”与“投降”需要根据具体的文本来决定。

另外,申教授主张“放弃对原文的操控,以原文自身为目的,尊重原文自身价值”。那“投降”的可操控性到底有多大呢?首先,翻译是两种语言间的对话,鉴于两种语言和文化的差异性,有时会出现目的语词汇或文化空缺的现象;有时,源文化可能与目的语文化会发生直接的冲突,如中国的“龙”和西方的“dragon”,无论其形象还是内涵都不相同。而且,翻译是译者的主观性活动,完全放弃“操控”是很难达到的。《格列夫游记》本是乔纳森用来讽刺当时的政治的,但它可以被翻译成政治性的读物或者儿童读物,《红楼梦》也有很多个译本。我们只能根据读者的需求来确定哪个读本更具实用性。

翻译的过程是很复杂的,大约经过以下几个环节:原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原作—译者的理解—译文—目的语读者的理解和反应,因为不能够保证每个环节都能够完美实现,所以要达到完全“投降”几乎是不可能实现的。我们必须根据具体的翻译目的和文本来选择到底是“操控”还是“投降”,以及应该达到的“度”。

五、结论

人类社会经历了多种形态才发展到今天,翻译活动的内容和形式也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变化。申连云教授为我们规定了翻译的方法—从“操控”到“投降”,那么这本身不就是对读者的一种“操控”吗?这与其倡导的“投降”正好是相反的。笔者认为,两者的选择具有合理性和相对性,而不应该是绝对的放弃“操控”而“投降”于翻译文本。

【参考文献】

[1] Lefevere A.Translating Literature: Practice and Theory in a Comparative Context [M].New York: The Modern Language Association of America Press,1992.

[2]Nord C.Text Analysis in Translation [M].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1991.

[3]查明建.论译者主体性——从译者文化地位的边缘化谈起[J].中国翻译,2003(1).

[4]吕俊.翻译标准的多元性与评价的客观性[J].外国语,2007(2).

[5]谭载喜.奈达论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4.

[6]周红民,程敏.论译者隐身[J].上海翻译,2012(4).

猜你喜欢

翻译研究
基于《苏格兰商务与交流孔子学院2015年度报告》翻译的几点思考
翻译理论的类别与翻译实践相关性研究
《水浒传》中人物绰号翻译的创造性叛逆浅析
图式理论下旅游宣传语翻译探讨
及物性系统分析《未选择的路》及其汉译本
关于对跨境电商店铺名的研究
简述翻译研究中实证研究法的应用
葛浩文翻译萧红作品研究
浅析德里达的解构翻译思想
全球化时代背景下文化对翻译研究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