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尔雅》释义简论
2013-04-29王雪影
王雪影
【摘要】《尔雅》是我国最早的训诂学专著。它是按事物的性质分类编辑的,因此,也可以说《尔雅》是我国第一部具有百科性质的分类词典,也是第一部按照词义系统和事物分类来编纂的词典。
【关键词】《尔雅》;释义;简论
《尔雅》成书以来,为历代训诂学家所看重,成为训诂学的一个典范。直到今天,凡是层次较高的大型汉语字、词典,没有不引《尔雅》作为书证的。由此可知,我们学习古代文化典籍,《尔雅》仍然是一部较为重要的工具书。
首先简要介绍一下该书的内容。这部书共有十九篇,它首创了按事物内容、性质分类释词的体例。可分为五大类:
第一类,解释普通词语,含《释诂》《释言》《释训》三篇。《释诂》主要是罗列古语,解以今言,其重点在于解释古语;《释言》通释古、今、方言之异同。又有三种情况:一是以今言释今言,二是以通语释方言,三是以古语证今言;《释训》,刑昺解释说:“此篇以物之事、义、形貌告道人也。”本篇所收的词多为联绵词和叠音词,着重解释事物的形貌和状态,所以多为形容词。
第二类,解释人、事、物的名称,含《释亲》、《释宫》、《释器》、《释乐》四篇。《释亲》主要按照血亲关系的远近,分别叙述了宗族、母党、妻党、婚姻等四个方面人们之间的称谓;《释宫》主要解释房屋等各种建筑物的名称;《释器》主要解释各种器物的名称;《释乐》总释五声之名及八器之音。
第三类,解释星辰、四时、风雨、祥瑞、灾异等名称,含《释天》一篇。
第四类,解释地理名称,含《释地》、《释丘》、《释山》、《释水》等四篇。书中的地理名称都为大禹所定,不实之处,还有待后人考察。《释地》介绍古自然地理和行政地理;《释丘》解释由于形貌不同而称谓不同的丘名。《释山》解释形貌不同的各种山名,也包括一些专有山名。《释水》根据河流的源出、流经、深浅等解释各种水名。
第五类,解释各种动植物的名称。解释植物的包括《释草》、《释木》等两篇;解释动物的包括《释虫》、《释鱼》、《释鸟》、《释兽》、《释畜》等五篇
通过以上介绍我们可以看得出,《尔雅》的第一类内容,可以看作普通词语词典。第二类至第五类内容,可以看作是百科词典。《尔雅》不仅内容丰富,它的训释方法,尽管尚有不够严密之处,仍不失为词书释义的先河,具有开创性的意义。其主要释义方法有五:
第一,同义词共训。把同义词聚合在一起,做一概括性的解释。又是为了训释得完整和准确,共训之后,又有分训。如《释诂》:“乔、崇、嵩,高也。”分训为:“崇,充也。”乔,又作“峤”和“桥”。但崇除了作“高”解以外,还解为“充”。这是对“崇”的词义的一个补充。《说文解字》:“充,长也,高也。”长与高义近而别,所以《尔雅》专门作了补充解释。
第二,异义同训。把不同意义的词放在一起,用同一个词训释。如《释诂》:“元、良,首也。”元,就是“头”,所以用“首”来解释。首,有始意。《尔雅?释诂》:“首,始也。”有始而引申为第一,虚化为副词,意义与“良”相近。《礼记·郊特牲》:“首也者,直也。”直作副词,可以解为“径直、一直”在说明行为、动作的程度上,与“甚、很”十分接近。所以《尔雅》也将“良”字解为“首”。元、良是两个不同的意义,同用“首”来解释。其实,首的一个意义“头”,解释了“元”;首的另一个意义“直”,解释了“良”。这就是异义而同训。同训的是字,意义还是有区别的,这是我们利用《尔雅》必须注意的问题。
第三,同义词分训。把内容有关的一类词放在一起,再分别加以解释。如《释天》:“谷不熟为饥,蔬不熟为馑,果不熟为荒,仍饥为荐。”仍饥,重复发生的饥荒。虽均为饥荒,其侧重点不同,称谓也就不同
第四,反训。意义相反的词互相为训。如《释诂》:“乱,治也。”乱和治意义相反,在特定的情况下,“乱”可以解为“治”。《论语》:“予有乱臣十人。”乱臣,不能解为乱臣贼子,而是能治理国家之臣,即治乱之臣。
第五,具体描述、介绍事物的形貌、特点。如《释兽》:“狒狒,如人,被发,迅走,食人。”这是从多方面加以描写的例子。还有的词条,只抓住其特征而言其要。如《释器》:“珪大尺二寸谓之玠。”又如《释鱼》:“余泉,白黄文。”余泉是一种贝。黄白文,白质有黄色文点。”
而通过仔细的阅读研究,我们就会发现《尔雅》在释义方面呈现的特点,在此我们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以分类为训
这种方式是把有关词语列入某篇或某类之中以篇目或类目为训语,它是一种逻辑关系上的种属之训。以篇目为训语的,如《释虫》:土蜘蛛,草蜘蛛,土蜂,木蜂。这与《说文解字》中:“蜂,飞虫,蜇人者。”是有同样价值的。以类目为训语的,如《释水》:徒骇。太史。马颊。覆鬴。胡苏。简。挈。钩盘。鬲津。——九河。
这种方式是由义系词书按义分类的性质决定的。它可以把同类词语集聚一处,题一篇目或类目即可反映各所属词语共同需要训释的意义。这是形、音系词书所不可能有的。后世的义系词书,如《广雅》等都继承了这种释义方式,除了它们是义系词书之外,还有这种释义方式本身具有统括简洁明了的优点。
(二)不对等为训
从形式上看,凡词与词相训,只要不是同义关系的,那么它们之间就是不对等为训。例如《释言》:“谋,心也。”“谋”是“心”的一种动作,“心”是谋的发生地。“谋”与“心”只是类义词的关系。类义词关系全是不对等为训。这种不对等为训只有逻辑种属关系,在后世词书中仍然沿用。
(三)不完全说明描写
词典释义,除了词词对释以外,就是定义释义方式。定义释义方式包括两种:一种是逻辑定义释义,一种是说明定义释义。说明定义释义是具体说明或者描述词语所指的内容或词的意义特点的释义方式。在《尔雅》中,这种说明描写的方式用得最多,而且主要是用于名物词语的。但《尔雅》这种说明描写总是单向的、不完全的,而后代特别是现代词书则是多向的、较完全的。《尔雅》对某一名物不是说明描写出各个方面,而只是某一两个。因此,我们叫它不完全说明描写。如《释乐》:“所以鼓柷谓之止。所以鼓敔谓之籈”这是说明的物品的用途;《释水》:“水自河出为灉。”这是说明了物品的来源。
(四)释词描写相结合
这种释义方式比较特殊,从表面看并不是描写,而是训释与这种事物有关的某一个或几个部分。但我们仔细揣摩,就会发现这种释义实际上是在解释事物所属的部分中,同时起到了描写的作用。例如《释草》:“荷,芙蕖。其茎茄。其叶蕸。其本密。其花菡萏。其实莲。其根藕。其中的。的中薏。”这本是对“荷”及其各个部分的定义式的训释,但是综观整个训释系列,它则给了读者一个完整的“荷”的形象。这种相结合的释义方式在古代词书中基本上是雅书所特有的。
(五)运用例证
在随文传注中,被训释词语所处的句子本身就是特定的语言环境,一般来说是不需要其他例子来加以证实的。但词典的训诂就不同了,它的对象不是某一句话,而是要抽象出语言中最典型、最有概括性的词语意义加以解释。正因如此,人们从词典中得到的解释可能是抽象的,所以,例证就成了词典释义必要的补充手段。但是《尔雅》的例证有不同于后世词书例证的特点,比如引书的范围仅限于一种,引例不注出处等
《尔雅》虽然在训诂学上有非常高的价值,但不可否认,《尔雅》本身也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如解释词语过于简略,有些地方体例不够严谨等等即是,还需我们后人进行深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管锡华.尔雅研究(青年学者丛书)[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1996.
[2]迟文浚,王玉华.尔雅音义通检[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