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盘山花儿歌手培养的理论与实践探讨
2013-04-29马致远袁建军马昕娜
马致远 袁建军 马昕娜
摘 要:“花儿”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申遗成功已经四年了,为了更好地保护此项目,政府文化部门非常重视,当下正在建设《六盘山花儿文化生态保护试验区》,作为“花儿”广泛流传的西北地区之一六盘山地区,迎来了更大的契机,宁夏师范学院义不容辞应发挥高校区域优势,建立长效保护机制,开展科研,成立培训研究传承基地,肩负培养六盘山“花儿”歌手為当前急迫而重要的任务,它对西北以及中国乃至世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发展具有长远而重大的意义。
关键词:六盘山“花儿”歌手 理论 实践 宁夏师范学院
“花儿”主要是产生在我国西北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地的一种独特的高腔山歌,其曲调高亢悠扬,歌词淳朴清新,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浓郁的民族风格。宁夏花儿主要来自于宁南六盘山区,也叫六盘山花儿,俗称干花儿、旱花儿、土花儿、野花儿,六盘山花儿是西北花儿文化区当中的一个有特色的歌种,它是广泛传唱于宁夏回族聚居区的一种代表性的民歌体裁,一种独具风采的高腔山歌,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和丰富的民俗文化内涵。六盘山花儿以其秀美和独特,已成为中国西北花儿家族中的一个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独特品种,并广为宁夏回族群众所认同,是宁夏回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鲜活的文化标志。花儿反映的是一个民族的心声,它能真实地反映人类历史、文化发展的轨迹,六盘山花儿表现的内容多样,有爱情、自然、道德、风土人情、气候、传说、历史等,“山花儿”成为他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他们欢乐与痛苦、爱与恨等感情的自然流露。
西北花儿于2009年列入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重点保护项目,而作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花儿”近年来却面临着尴尬的局面。六盘山“花儿”在上世纪80年代曾经涌现出大批民间歌手,有过辉煌的历史,群众基础相当广泛。然而,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六盘山花儿歌手逐渐减少,其传承和发展遇到了不少问题,且呈现出老龄化的趋势,随着时间的推移,六盘山花儿歌手逐渐衰老,能唱花儿的人数已经屈指可数,而后继者却青黄不接。由于外出打工、就业等原因,使得长期生活在“花儿”氛围中的歌手大量外出,几乎不知道何为“花儿”,六盘山“花儿”歌手传承后继无人。为保护传承“花儿”这种民间艺术,近年来宁夏回族自治区教育和相关文化部门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比如积极开展“花儿进校园”活动,举办中国西部民歌(花儿)歌会等。
目前,国内没有专门针对宁夏六盘山花儿歌手培养的机构或学校,只是有个别民间歌手,没有系统的训练,更谈不上保护培养,六盘山花儿歌手正面临着消亡的危机,六盘山花儿歌手培养与研究推广工作迫在眉睫。鉴于这种局面,设立专门教学科研机构、培养六盘山花儿歌手、传承“花儿”音乐文化,成为保护“花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当务之急、重中之重。
宁夏师范学院是宁夏唯一一所高等师范本科院校,地处“花儿”流传极广的宁夏固原市,学院的音乐舞蹈系担负着为宁夏以及西北地区培养基础教育音乐师资的重任。高等院校具有人才、学科和科研优势,积极投身于民族文化传播,是高等教育的本身职责,又是社会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赋予的历史使命。宁夏师范学院音乐舞蹈系可以运用自身的人才、学科和科研优势,结合全国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教学试点方案及宁夏师范学院课程学分制试行方案,根据学校的地域特点和学科优势,把宁夏以及西北最具代表性、最具鲜明民族地域特色的“花儿”音乐文化资源吸纳到教学中,使学生成为传承“花儿”音乐文化的主体,拯救和普及濒危“花儿”音乐文化,这对发展和繁荣“花儿”音乐文化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
六盘山花儿颇具特色、独具风格,在西北花儿中独树一帜,有很高的艺术价值,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却濒临消亡,这些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急需抢救保护和传承。由于传唱六盘山花儿的都是老人,青少年很少唱,“花儿”正面临着消亡的危机。这样具有强大艺术感染力的六盘山花儿歌手急需更多的人关注。随着时间的流逝,会唱的民间艺人已很少了,为了保护国家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宁夏师范学院音乐舞蹈系的老师们已进入了紧张的工作阶段。宁夏师范学院音乐舞蹈系的学生70%来自六盘山地区,他们生活、生长在这里,对这里的语言环境、地域环境、风土人情非常了解,这些都是学习六盘山花儿最有力的条件。在合理的课程体系的保障下精心选拔人才,认真按照教学计划培养人才,培养出合格的六盘山花儿歌手。采用“请进来”和“走出去”的方法保证六盘山花儿歌手的教学质量。六盘山花儿歌手的培养不是经过大学几年的培养就结束的,而更应关注学生毕业后的工作反馈,不断总结经验,做好六盘山花儿的持续性培养和继续性教育。宁夏师范学院音乐舞蹈系主要采取以下措施和艺术实践活动来完善六盘山花儿歌手的培养。
理论层面:1.充分发挥利用宁夏师范学院音乐舞
蹈系的教学资源、教师资源、学生资源。在合理的课程体系的保障下,精心选拔人才,认真按照教学计划培养人才,结合相关花儿理论课程,培养出合格的六盘山花儿歌手;2.对课程体系和歌手培养理论进行后续的科
研投入,使之科学化、规范化、体系化,进而上升到完整的学科体系高度;3.对花儿歌手培养的教材和教学方
法进行投入和整合,力争形成完善的教学体系。
实践层面:1.依托宁夏师范学院音乐舞蹈系声乐教学平台培养六盘山花儿歌手,在每届声乐主修的学生中(民族唱法)重点培养。同时采用“请进来”和“走出去”的方法保证六盘山花儿歌手的教学质量,聘请目前活跃在六盘山地区的民间优秀六盘山花儿歌手对学生进行指导;2.举办毕业生返校专场音乐会(六盘山花儿),做好六盘山花儿歌手的持续性培养和继续教育;3.每学期举行一次宁夏民歌(花儿)歌手大赛,并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区市级及各区县的六盘山花儿歌手比赛。
六盘山花儿是一种表演艺术,作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保护传承也只有在歌手演唱实践中才能真正得到实现。高校艺术教育,应在六盘山花儿保护传承中发挥其优势和积极的作用。宁夏人口居住分散,六盘山花儿的演唱者不易寻找。由于对六盘山花儿歌手的培养与研究缺乏人力、物力及一些政策上的支持和对六盘山花儿歌手培养的宣传不足,许多人对六盘山花儿歌手培养的重要性认识不够,这给六盘山花儿歌手的培养与研究在相关领域的推广应用带来了困难。
发挥高校区域优势,培养六盘山花儿歌手,这样既发挥了高校人才、学科和科研优势,进一步推动相关学科建设,又能培养濒危音乐文化传人。这种一举两得的方式正是本研究的创新之处。将六盘山花儿歌手的培养模式研究、艺术实践以及推广应用三部分工作合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这就保证了六盘山花儿歌手培养与实践研究的连续性、整体性与可持续性。
六盘山花儿歌手培养和传承不论从哪方面来说都有一定的学术影响力,宁夏师范学院音乐舞蹈系应发挥积极和重要的作用。近些年来,宁夏师范学院音乐舞蹈系在这一领域开展了大量的工作,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论文《试论六盘山花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特征》《高等学校培养非遗文化人才探索》《试论六盘山花儿衬词旋律的结构特征》《六盘山花儿探析》《六盘山花儿歌手浅谈》《六盘山花儿歌手培养模式研究》等分别公开发表在国内核心期刊上。参加文化部举办的“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花儿学术研讨会”的论文《西海固花儿音乐分析》获自治区文化厅第十二届文化论文研讨会论文评比二等奖。论文《六盘山花儿探析》《宁夏回族“山花儿”特征初探》荣获自治区文化厅第十二届文化论文研讨会论文评比三等奖。论文《源与流:宁夏回族“山花儿”文化内涵及特征管窥》荣获自治区文化厅第十三届文化论文研讨会论文评比一等奖。论文《六盘山花儿歌手培养模式研究》荣获自治区文化厅第十四届文化论文研讨会论文评比三等奖。论文《浅谈六盘山花儿的衬词》《浅谈六盘山花儿的特色》、获宁夏高校艺术科研论文评比三等奖。申报主持了宁夏艺术科学规划重点项目《六盘山花儿现状保护与发展研究》宁夏高校科研项目《宁夏西海固回族“花儿”音乐整理研究》、宁夏艺术科学规划项目《六盘山花儿歌手培养模式研究》《发挥高校优势培养花儿人才》及宁夏教育科学规划项目《六盘山花儿的音乐结构形态研究》。这些课题项目均已结题完成。创作的歌曲《黄河边的花儿手》获得首届“中国西北音乐节”创作二等奖。学生荣获第十届中国西部民歌(花儿)歌手大赛铜奖。
六盘山花儿歌手培养理论与实践的研究成果以及后续的研究,对认识西部、开发西部、研究并培养西部花儿歌手,对发展和繁荣六盘山区高校声乐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对西北以及中国乃至世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发展有一定的的科学意义和应用价值,对于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增进民族团结、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及建设和谐社会都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陈宝立,罗斌.董明巧的花儿生活[N].光明日报,2007-8-20.
[2] 张君仁.花儿王朱仲禄[M].兰州:敦煌文艺出版社,2004.
[3] 张晓农.原生态民歌与民族文化生態保护[N].光明日报,2005-9-9.
[4] 金兆钧.承载原生态民歌再崛起的使命[N].光明日报,
2006-8-10.
[5] 薛正昌.宁夏花儿析论[J].宁夏师范学院学报,200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