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清音《布谷鸟儿咕咕叫》的演唱赏析
2013-04-29付琪
付琪
摘 要:四川清音是四川传统的曲艺艺术形式,曲调丰富,唱腔优美,具有浓郁的四川本土文化风味儿,流传至今,共有几百首唱段。《布谷鸟儿咕咕叫》是比较典型的一首四川清音歌曲,在四川广为流行,深受广大人民的喜爱。本文将以《布谷鸟儿咕咕叫》为例,着重分析这首清音歌曲的演唱艺术特征。
关键词:四川清音 《布谷鸟儿咕咕叫》 演唱特征
四川清音是四川曲艺的主要曲种,是流行于四川一带的说唱音乐,起源于清朝乾隆年间,距今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四川清音同我国其他曲艺一样,都是经过几代艺人们的辛勤劳动所创造的一种艺术形式。四川清音来源于各地的民歌、小调、戏曲音乐,经过长期的发展,四川艺人们将这些民歌小调结合本地的音乐风格,形成具有四川本土风格的曲艺音乐形式。四川清音的唱腔曲调与歌词语言结合自然,曲调的可变性较大,具有通俗易懂、生动朴实、唱腔优美的特点。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观众的审美价值也在变化。为了适应这种趋势,四川清音应该在保留自身鲜明艺术特色的同时不断地创新和突破,其内容和形式要按照当代人的审美要求,顺应当代文化的变革和发展,符合现代观众的审美口味。四川清音要继续受到广大群众的喜爱,首先在演唱上应该更加系统化和规范化。四川清音来源于各地民歌小调,因此在演唱方法上可以借鉴很多演唱民歌的方法技巧。如果将科学的现代发声方法融入于四川清音的演唱中,四川清音在演唱上将具有更丰富的表现力。本文将以著名的四川清音歌曲《布谷鸟儿咕咕叫》为例,着重从演唱技巧上分析这首歌曲的艺术特征。
《布谷鸟儿咕咕叫》编创于20世纪50年代,最初由著名的四川清音演员李月秋演唱,随之逐渐被大家所传唱,深受广大听众的喜爱。《布谷鸟儿咕咕叫》的曲调属于[鲜花调],是经过四次反复咏唱而构成的单曲体结构形式。曲调既具有江苏民歌《茉莉花》的曲调特点,更具有四川民歌泼辣直率的风格。李月秋首次将“哈哈腔”的演唱方式融入其中,唱腔清脆秀丽、活泼生动、饶有趣味。《布谷鸟儿咕咕叫》唱词分为四段:
布谷鸟儿咕咕叫哇(哈哈哈哈),飞出山林往南飘,这边绕来在那边绕,鼓起眼睛到处瞧(哈哈哈哈)。
姐姐妹妹多活跃哇(哈哈哈哈),早稻秧苗穿绿袍。苞谷吐穗儿多苗条,两根毛辫随风飘(哈哈哈哈)。
瓜藤薯藤边坡绕哇(哈哈哈哈),青青麦苗穗含苞。荞子脸红抿嘴笑,豌豆儿胡豆笑弯腰(哈哈哈哈)。
牛儿耕田田间跑哇(哈哈哈哈),精耕细作本领高。布谷鸟儿一看双脚跳,噢嚯一声喊糟糕,今年报信我迟到,春耕更比往年早(哈哈哈哈)。
整首歌曲分成四段,活泼跳跃,音乐形象鲜明。歌曲描写了在早春三月的田间,菜花儿黄,麦苗儿绿,人们积极投入到春耕生产,在田间劳作的场景。歌曲采用拟人的手法,借布谷鸟咕咕叫的歌声,歌唱了人勤春来早、生机勃勃、欣欣向荣的景象,预示了农村秋后丰收的好兆头。歌曲具有典型的四川清音的风格,欢快优美的旋律和活泼生动的唱词浸透了浓郁的四川本土文化的风味儿。虽然整首歌曲简短精炼,旋律起伏也不大,但是歌曲中蕴涵了丰富的生活内容,非常细腻和丰富多彩。因此在演唱这首清音歌曲时,我们可以在继承民间传统唱法的同时借鉴科学的发声技巧。在演唱上让这首歌曲的艺术魅力生动地表现。
一、演唱《布谷鸟儿咕咕叫》气息的控制
《布谷鸟儿咕咕叫》音域不宽,跨度不大。在演唱中气息的运用要以连贯、流畅为主。连贯的气息使声音流畅圆润,但是歌曲为了突出布谷鸟咕咕叫的歌声特点,旋律又比较欢快、跳跃。因此在演唱这首歌曲时气息应该连中带跳,具有弹性,让气息的流动通畅、自如,并且有回旋的余地。气息的弹跳力强,这样可以控制声音轻巧灵活,像蜻蜓点水一样富有弹性。因此我们可以运用现代科学的发声方法,将胸腹式呼吸法运用于这首歌曲的演唱中。胸腹式呼吸法全面调动膈肌、腹肌、胸腔来共同控制呼吸。流畅自如的气息能够帮助我们使声音的强、弱、快、慢变换自如。在歌唱《布谷鸟儿咕咕叫》时,首先要做到气息吸得深沉饱满,膈肌下降的幅度要大。这样使其上升还原的力也随之增大,为了不让吸进体内的空气一下泄出去,而让它能为《布谷鸟儿咕咕叫》演唱中的长、短、强、弱、快、慢、连、跳等乐句服务,因此要全面协调好膈肌、腹肌的力量。控制好了气息,就能使我们在演唱时有意识、有节制地发声。在演唱《布谷鸟儿咕咕叫》時我们自始至终都应该以饱满的气息来支撑声音。比如歌曲的第一句“布谷鸟儿咕咕叫哇(哈哈哈哈),飞出山林往南飘”,这一句旋律以节奏紧密的十六分音符从全曲的最高音开始,逐渐下行,欢快跳跃的音符展现了一只调皮可爱的布谷鸟飞来飞去。所以我们歌唱这一句时应该运用比较强的气息来均匀地去冲击闭合好的声带,让声带振动发声,从而使声音结实有力、弹跳自如,表现出所需要的情感。
二、演唱《布谷鸟儿咕咕叫》时发声状态的稳定
《布谷鸟儿咕咕叫》因为旋律欢快,声音要求明亮,因此在演唱时尤其注意发声状态的稳定。不能因为歌词的快速转换而使发声状态不稳定。在歌唱中喉头的稳定是歌唱状态稳定的一个重要环节。我们在开口吸气时,喉头位置自然下降,口咽腔松弛打开,软腭和小舌头轻轻收提抬起,使口腔形成一个“圆拱”状态,这时咽腔的空间也随着喉头的下降而拉伸变大。所以说歌唱发声时喉头的位置处于颈部中间稍偏下,也就是吸气和打哈欠时的位置。但是在演唱四川清音时,为了保留清音歌曲清亮明快的特点,在演唱时喉头位置不要放得太低,同时让咬字发声的位置靠前一些,这样出来的声音在音色上会更加清脆明亮。在演唱《布谷鸟儿咕咕叫》时,歌词随着旋律快速地转换,因此在演唱时喉头位置要自然松弛,保持在说话的位置,不要随意变动,这样发出来的声音才会更加明亮甜润、光泽优美。
三、《布谷鸟儿咕咕叫》的语言特征
四川清音的最大特点就在于它生动的四川话语言风格。在演唱时,将四川话的语言风格融入到歌曲的演唱中,能让歌曲更具有四川风味。但是由于曲艺音乐的说唱特点,说和唱同时进行。说中带唱,唱中带说,似说似唱,边说边唱。那么演唱四川清音《布谷鸟儿咕咕叫》也应该借鉴声乐演唱中语言的咬字归韵方法。字头咬准要坚定有力,字腹延长不变形,字尾收声归到位。
比如歌曲的第一段。第一句开口发声便是“布谷鸟儿咕咕叫”。不同的字音快速地转换,展现了布谷鸟欢快飞翔的样子。“布谷”的字头“b”和“g”要唱得短促有力,才能将布谷鸟灵活的样子生动地体现。这时我们应做到每个字音建立在气息的基础之上,抬起脸部的笑肌,用上颚去咬住字头,字头结实有力、干净利落而富有弹性。根据四川话的发声特点,首先咬字的位置需要靠前,并且巧妙地运用舌尖去咬字头。舌头轻巧灵活,将每个字头的力度放到上颚处,这样发出的字头具有弹性、清脆、敏捷的特点,并且字字清晰。咬完字头后紧接着是吐字。吐字是在气息的推动下喉头稳定,口咽腔自然松弛,延长字腹。比如中间的“绕”字,一个字转换了几个音符,此时口腔微笑打开,在延长这个字音时口型不变,舌头松弛,延长字腹不变形。这样发出的字音才会圆润饱满、悦耳动听,不至于出现声音发紧或者字音模糊的问题。字尾归韵亲切自如,收尾部位应准确清晰,应收得短、准、轻。收得干净利落,才能将布谷鸟清脆的叫声展现得淋漓尽致。
四、《布谷鸟儿咕咕叫》的唱腔运用
《布谷鸟儿咕咕叫》中“哈哈腔”贯穿全曲。每段的中间和句尾都出现了连续的跳音“哈”字。“哈哈腔”最开始是清音艺人们在需要强调的唱词的尾腔部分使用“连续的跳颤音”,发出“呵”或“哈”的声音。后来被李月秋老师所发扬,将“哈哈腔”生动地融入到很多清音歌曲里去,根据不同的唱段感情需要,运用“哈哈腔”取得了很好的艺术效果。四川清音的“哈哈腔”因为演唱有如“哈哈”笑声的效果而得名。这种唱腔具有圆润灵活、细腻生动、音色多变等特性,是四川清音独具特色的演唱技巧。“哈哈腔”类似于美声的“花腔”。为了使“哈哈腔”能更具有科学性,声音更加富有弹性,在演唱时就应该要求气息吸得深,同时保持胸腔和腹腔的稳定,口腔按照吸气和打哈欠的状态上下自然张开,微抬笑肌,在气息的冲击下,调动舌根的灵活性将每个“哈”字打到上颚,共鸣点通过眉心送出,连续短促的顿跳音,明亮而灵巧,一气呵成,从而使声音获得清脆明亮的色彩,具有穿透力。《布谷鸟儿咕咕叫》中高难度的“哈哈腔”运用,将布谷鸟报春时的活泼神态表现得绘声绘色。
《布谷鸟儿咕咕叫》传承了中国传统声乐的艺术特征,这首歌曲传唱了几十年,是四川清音中優秀的代表作品之一。演唱上高难度的民族花腔演唱技巧被人称道,也是中国曲艺作品中难得的精品。时代在发展,观众的审美标准在提高,我们只有在保持歌曲本身的艺术风格不变的基础上,不断地给这些歌曲注入更多的新鲜血液、赋予更多的生命力,歌曲才会更加有艺术性和深厚的文化意蕴,这些优秀的歌曲才会被更多的观众喜爱,才会世世代代地传唱下去。
参考文献:
[1] 刘洛仁.四川曲艺概述[M].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2008.
[2] 李晓贰.民族声乐演唱艺术[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1.
[3] 赵胜蓉.发展清音演唱艺术的断想[J].四川戏剧,2007(2).
基金项目:本文系四川曲艺类物质文化传承与特色旅游产品开发的耦合研究、四川旅游发展研究中心后期资助项目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LYM12-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