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文化在《功夫熊猫》中的实践

2013-04-29翟学凤杨艳

名作欣赏·学术版 2013年4期
关键词:功夫熊猫文化元素意向

翟学凤 杨艳

摘 要:《功夫熊猫》是全球化的产品,是中西文化相互碰撞和交融的产物。它较强的影视效果来源于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更重要的是它成功地融入了中国文化元素,引发了观众的共鸣。

关键词:意向 文化元素 翻译

2008年中国上映美国好莱坞动画片《功夫熊猫》,票房收入高达几亿元;首次上映《功夫熊猫2》时票房超过六千万元。《功夫熊猫》系列高票房收入在于它的准确定位、巧妙构思、科技制作和专业运营,更关键的是在该动画片中成功融入了中国文化元素。

一、有意与无意的文化误读

中西文化背景下,艺术形象“龙”的内涵不同。在中国文化中,龙是人类的保护神、英雄的化身,是我们敬畏和崇拜的图腾,而在西方文化中,龙则是邪恶的象征,反面形象的典型代表。《功夫熊猫》一改西方文化中龙的反面形象,把龙塑造成大英雄。“神龙勇士”是熊猫阿宝在浣熊师父的帮助和培养下获得的最高殊荣。阿宝拿到衔于龙口的“武林秘岌”,其中空无一物,但阿宝从中看到了他自己,这为其精神升华提供了重要契机,也与乌龟大师一再告诫的“相信自己,没有不可能的”的精神理念相呼应。乌龟大师的羽化登仙可谓神来之笔,最高智慧形象的消逝更能深化熊猫由好吃懒做转变成一代功夫大师“龙斗士”的曲折历程,突出了中国文化的精髓。同时熊猫主角是一个满怀梦想的美国“传奇英雄”,具有十足的西方式价值观念和思维模式,极致表现为其个人英雄主义。该影片反映的是中国文化包裹下的好莱坞内核,是外国人塑造的中国形态和文化,其真正的目的在于告诉人们:只要相信自己坚持梦想,每个人都会成功,定会成为英雄的。其主题深化了小人物可拯救自己、他人和世界的理念,同时其以一系列因果组成的叙事,更能使观众容易理解与接受,进而产生文化精神方面的共鸣。

二、制造的逼真性与内外的真实性

《功夫熊猫》中的人物设计和场景都十分中国化。面条、包子、饺子、萝卜,四人抬的轿子、龙头火炮、舞龙舞狮等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生动再现。中国传统武术功夫最知名、最具特色的拳法主要体现在老虎、猴子、丹顶鹤、毒蛇和螳螂打斗的精彩画面。面馆、桌椅板凳、人物服饰、针灸、灯笼样式、礼炮场景等均来自中国民间的普通生活,动画的每个细节均蕴含了深层的中国文化艺术风格,逼真地反映了中国特色。山水画般的山林壑谷、白云崇山与故事发生地中国的实情相符,和平谷的建筑造型是传统中国建筑风格的真实反映,甚至“乌龟”“功夫”“师傅”“豆腐”等台词都保留了汉语发音的特色,凸显了中国文化的逼真生动。传者的信息内容与受传者的知识经验重合范围越大,则越能引发共鸣,传播效果愈佳。该影片中完美的中国文化意象、武术和音乐不仅吸引了美国观众,更能引发广大中国观众深层次的感受。该影片对中国元素的运用不是呆板的罗列,而是体系化的借鉴与复制,内外表现真实,动画制作更加逼真,原汁原味地体现了中国文化的深层次寓意;其虚构的整体形态精心制造出合乎情理的、真实感极强的中国印象,创造出逼真的物象面貌。该影片还以动物名字来命名拳术,选择了虎拳、猴拳、鹤拳、蛇拳和螳螂拳五种动物拳法,也是中国最具特色的武术拳法代表,其动作已超越了影像外部原型而直接虚构质感和形象的真实性,其功夫招式、角色服饰非常接近中国江湖形象,中国风俗文化更能详尽精确得以体现。

三、文化归化与异化的融合

《功夫熊猫》的中文配音字幕通俗易懂、形象生动、简明流畅,其翻译遵循了严复的“信”“达”“雅”理论标准,灵活恰当使用了简译、增译、意译、直译和归化等多种策略,使受众与译文的信息关系同原文受众与原文的信息关系基本一致,增强了中国文化意向。影视作品中常出现特定文化信息的负载词语,使用归化翻译更符合中国文化思想与生活习惯。如,影片中多次提到的“Master”,根据中国文化传统和习俗,分别被翻成“师父”和“大师”,把武艺高强而未摆脱狭隘思想的浣熊师父和能洞察世界一切的乌龟大师的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实现了文化归化与异化的融合。字幕中的“a legendary warrior”翻译成“一位传奇大侠”比译成“传奇斗士”更形象、更深刻、更准确,这与阿宝头戴斗笠的武侠形象相一致,也容易使人接受。主人公阿宝并未寻求世外桃源般的仙境生活,而期望成为武林高手,能与邪恶势力作斗争,以维护普通民众的安定生活,他一直保持着乐观的心态,“enough talk, lets fight! Shashabooey!”(少废话,尽管出招!拿命来!)足以使对方的信心减半或退却,为阿宝最终战胜敌人奠定了良好的语境前提。“Tailung”翻译成“黑豹太郎”比“豺狼”更加生動形象,更能传神地表达语言效果。黑色豹子的角色更能使人潜意识地认为其具有凶恶残暴的特征,“太郎”又能使人与“日本人”作不合逻辑的联想,联想到日本人曾在中国的暴行,也暗示了“太郎”是位扰民无法安宁的好斗残暴之徒。文化归化与异化的融合更能使该影片迎合观众的“视欲”口味,也能与当时中国的历史背景、文化背景以及相应语境相吻合。

四、物质文化与幽默文化的再现

《功夫熊猫》中“人物”细腻的表情、精彩的动画效果以及秀丽的山水风景,都是中国多文化元素的再现。物质文化重点反映在每一细节的中国化符号上:包子、面条、鞭炮、斗笠等,甚至卷轴、宫殿、牌坊、兵刃等都是中国化的。卖面条的小推车及阿宝家的面条馆更多体现了中国民间朴实的习俗风情,此情景带来更多的是亲切和感动。特别是翠玉宫的设计造型、雕栏牌楼、武士圣堂等体现了传统中国建筑布局的对称理念,高大的蟠龙柱及口含卷轴的神龙,增强武术圣地的庄严感和神龙秘籍的神奇色彩。中国国宝熊猫和虎、猴、鹤、蛇、螳螂等大师形象,博大精湛的武术文化,以及氤氲缭绕的山林水墨风景,无不体现深厚悠久的中国文化韵味,具体描绘了栩栩如生的中国武侠世界。赋予幽默色彩熊猫阿宝的憨厚个性,抑强除暴故事情节的巧妙设计,刚柔并济太极精神的淋漓发挥,都是现实生活中多种文化元素结合的最贴近反映。该影片增加了美式的夸张笑料,幽默的语言、意境以及令人捧腹的画面造型,虽不乏荒诞,但更加接近生活,更能突显主人公的情趣。该影片通过语音、词汇及句式变化的使用,增强了幽默的诙谐性、逗趣性以及“中式”禅意的哲理性,本影片主要使用了风格错位和暗指的幽默方式。

参考文献:

[1] 逄锦凤.视界融合在《功夫熊猫》中的再现[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6).

[2] 华静.文化差异、文化误读与误读的创造性价值——兼析动画片《花木兰》与《功夫熊猫》的中美文化差异与误读现象[J].兰州学刊,2010,(01).

[3] 马敏.论设计全球化中的中国元素——观《功夫熊猫》谈中国文化[J].商业文化,2011,(05).

[4] 张碧云.关联理论对影视字幕翻译的解释力——以《功夫熊猫》为个案研究[J].考试周刊,2008,(31).

[5] 张健,高朝阳.语言文化翻译中的归化与异化——以电影《功夫熊猫》的翻译为例[J].新西部,2009,(04).

[6] 姜德成,吴陈亮.美国刮来的中国风——评《功夫熊猫》对中国元素的体现[J].电影文学,2008,(19).

作 者:翟学凤,英语语言学硕士,昆明理工大学外国语言文化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应用语言学;杨 燕,外国语言学硕士,昆明理工大学外国语言文化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语用学。

编 辑:钱 丛 E-mail:qiancong0818@126.com

猜你喜欢

功夫熊猫文化元素意向
供应趋紧,养殖户提价意向明显
东方留白意向在现代建筑设计的应用解析
批评话语分析中态度意向的邻近化语义构建
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动画电影中的运用分析
《功夫熊猫》跨文化传播效应
《功夫熊猫》三部曲的跨文化传播策略研究
中国文化元素对现代油画艺术的影响探究
论传统文化元素在动漫设计中的运用
浅析民族性文化元素在动画设计中的应用
集体意向:交互认识的均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