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精品素材多维解读与运用

2013-04-29李仰臣

中学课程辅导·高考版 2013年4期
关键词:社工救助爱心

李仰臣

央视记者:“你幸福吗”

央视在双节前期,推出《走基层百姓心声》特别调查节目“幸福是什么”。央视走基层的记者们分赴各地采访了包括城市白领、乡村农民、科研专家、企业工人在内的几千名各行各业的工作者,而采访对象面对的都是同样的问题:你幸福吗?幸福是什么呢?“你幸福吗?”“我姓曾。”这组问答或许是最近一段时间里最被人津津乐道的一个话题。亦有网友将栏目中“神回复”片段剪辑成短片上传至网络。短片中的受访者涉及各个年龄段、不同职业的基层群众。当记者问及“你幸福吗?”这个问题的时候,一些人给出的却是回避、冷笑以及自嘲式的回答。这不禁发人深省,究竟是什么让我们失去了心中的那份幸福感?

[多维品读]

1.幸福是什么样的。去年双节期间,央视记者以“你幸福吗?”这个简单的问句为主打,随机采访了全国各地各类职业的普通百姓。这提醒我们都很有必要静下来考量一下:幸福是什么样的。只有这样,才能有明确的追求,才能多几分追寻梦想的勇气。

2.切勿搞形式工程。在这个物价飞涨的年代,媒体草率地向百姓抛出“你幸福吗”这个问题,显然是在搞形式工程。要知道,群众幸福指数的高低,不是这个简单的问题能体现出来的;如果不去切切实实地去聆听百姓的心声,只能是受到群众的娱乐、调侃与讽刺。

3.还原真实的魅力。不管群众如何回答,央视“幸福”调查接近原生态播出,敢于展示不足,敢于还原真相,可见央视的良苦用心,也体现出媒体人的一种理想和担当。这种真实鲜活的节目风格确实让很多人感到了“幸福”,这就是真实的魅力。

[一材多用]

(1)幸福观;(2)形式主义;(3)娱乐与调侃;(4)理想与担当;(5)真实鲜活;(6)真实的魅力等。

认同感与幸福感:“裸辞”背后的强烈诉求

记者调查发现,城市生活压力大、工作待遇低、缺乏内心的认同感和幸福感,是许多年轻人选择“裸辞”的主要原因。“就是觉得自己必须要休息一下。‘裸辞之后的旅行,不是单纯为了玩,而是感觉自己走得太快了,要停下来捋清自己到底需要什么,该怎么做。”上海某游戏公司员工戚晶的话代表了不少“裸辞”一族的想法,“‘裸辞是调节紧张的工作与生活的一剂良药。”

上海青年研究中心主任黄洪基教授进一步剖析,“裸辞”一族的背后暴露出一些青年人的集体焦虑和彷徨无措。20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城市中也有过类似的青年群体,小说《在路上》就汇聚了他们的心声。“但我觉得说他们是‘垮掉的一代或者不负责任的一代都不公平,他们只是在用自己的方式寻找人生的意义。”

此外,除了“裸辞”,黄洪基觉得应该倡导更多健康的情绪调节方式。特别是丰富的精神文化活动,可以让年轻人的生活变得多彩起来。更深层次地说,“社会评价体系、个人成功标准的多元,才是提升认同感和幸福感的关键。”

[多维品读]

1.尊重“裸辞”一族的自主选择。如果你目前的工作并非个人理想所在,就不必勉强自己去适应,适当换个环境有利于思维创造,也便于实现自我价值。对于敢于突破的“裸辞”一族,我们应该给予更多的宽容,尊重他们的理性选择,相信他们的自我诊断和修复能力。

2.“裸辞”是一种不负责的行为。很多年轻人在没有找到下一个单位之前,就轻率地辞掉了现有的工作,行为本身就缺少一种正确的工作态度,缺失一种承担责任的勇气,缺乏一种承受压力的能力,“裸辞”只不过是他们逃避现实、逃避困难的借口,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表现。

[一材多用]

(1)自信与勇气;(2)理想与幸福;(3)逃避困难;(4)责任等。

张然:爱心温暖冬日,善举回报乡亲

一袋米、一袋面、一百元钱,12月2日这天,在南召县太山庙乡梁沟村,近200户五保老人、军烈属和残疾人家庭领到了一份爱心礼包。发放爱心礼包的,是连续11年出资助困的南召小伙子张然。

张然是土生土长的梁沟人,1998年他只身赴广州打工创业。从2002年开始,他都要在年底举行助困活动,为家乡的贫困家庭发放救济物资。他开办的大众超市是每年举行助困活动的地方,也是他开办的一家“爱心超市”。这家超市按张然的要求一直以微利运行,而且每年他还要拿钱补贴,为的就是让附近的老百姓能买到低价的生活用品。

11年来,张然累计捐款捐物200余万元,惠及全县2000多户贫困家庭。张然说,多年来,做善事已经做成了习惯,“每到年底,想的不是今年挣了多少钱,而是要做的善事是不是还没做到”。此外,他还在本村设立了“百岁老人孝敬奖”,每年都要给予其家庭不同奖励。在回报乡亲的同时,张然还把爱心洒向了更多人,他和妻子收养了8名孤儿,并资助了10余名贫困大学生。

[多维品读]

1.无私心自宽,博爱暖心田。张然不乏古道热肠,身上具有一种巨大的公益热情,11年来他坚持资助乡邻,用爱心温暖了自己,温暖了父老乡亲的美好记忆,让人们从他的事迹中感受到那颗质朴纯真的心!这的确很值得人们去学习和敬佩!

2.善举与爱心,托起道德丰碑。张然的行为让我们感受到人性的热度,感受到他的那份本真与善良,他用行动在人们心中树起了一座人性道德的丰碑。所以,整个社会应该大力弘扬这种献爱心的善举,让乐善好施变成日常的习惯,成为人性本能的反应。

[一材多用]

(1)坚守爱心;(2)默默奉献;(3)传递温暖;(4)乐善好施;(5)慰藉与感动、慈善与爱心;(6)真、善、美等。

国人旅游观念变迁:

从极少出游到全民休闲

俗话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游山玩水一直以来都是国人喜爱的休闲方式。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才逐渐发展成为国民生活最主要的休闲方式,并渐渐成为中国好生活的一个重要标志。

改革开放以后,国家大力发展旅游业,各地旅游景点的修建,出行交通、酒店、餐饮等相关配套的完善,国家法定节假日的确立,国民旅游休闲意识逐渐从无到有,并且成为国民生活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近几年来,随着带薪休假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旅游休闲已然成为国民热爱的一种生活方式,从近年五一、十一“黄金周”民众出游井喷的壮景便可见端倪。

从旅行社报团参加的景点旅游,到现在蓬勃发展的个人游、自助游等,体现了国民对旅游需求的不断提升。大城市周边的农家乐、打折季出境购物游,黄金周自驾游等,琳琅满目的旅游项目,五花八门、应有尽有。国民也从只为拍照留念的“到此一游”转变为越来越注重心情是否愉悦、身心是否得到放松休养等精神享受。

[多维品读]

1.运动和休闲结合,国民旅游需求不断提升。随着时间的更迭与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以往奔波于各地景点的“走马观花式”的大众化“假日赶集”,逐渐降温;把观赏风景和运动健身相结合的个性化“亲近自然”,成为时尚。这种“绿色旅游”方式,让旅行者找到了真正渴求的、让疲倦的身心重新振作的“良方”。

2.从冲动走向理性,旅游者幸福指数日益提升。现如今国人的旅游观念有所变化,这与政府不断规范旅游秩序、关注民生需求;相关服务业贴近市场、推陈出新;旅游者在选择旅游方式和地点时也更加理性,截然分不开的。旅游者变得更为理性,其“幸福指数”也悄然攀升。

3.旅游观念变迁了,这或许就是中国好生活。国人不断变化的旅游方式,不仅反映出国民经济的发展状况,还反映了国人精神文化的需求。从不知何谓旅游到全民休闲,从景点参观到讲究休闲体验,国民生活随着社会发展不断变迁。国人不仅在物质上得到满足,精神上也得到极大丰富,这或许就是中国好生活。

[一材多用]

(1)观念变迁;(2)时尚休闲;(3)亲近自然;(4)幸福指数;(5)观光与逸情等。

大学生社工“成长烦恼”:

缺乏身份认同,人员流失严重

由于社工身份模糊,收入偏低,晋升通道不明朗,自身价值难体现,所以在很多人眼里,社工就是一份谁都可以替代的“临时工”,居民有需求,哪怕事再小也要赶去解决;上级有任务,哪怕不休息也要按时完成……

这些年,社工薪酬提高了,但物价也在高涨,尤其在房价坚挺的城市,刚毕业拿三四千元工资还可以生活,但过了几年,面对结婚、生孩子时,这样的薪酬水准就会让你过得很没有尊严。因此,社工的流失率很大,其中大部分人还很优秀。一个行业在发展之初缺少精英,堪忧。

浙江大学民政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胡文木认为,在内地,人们对社工不是很了解。“如果有一天,社会上对社工有了正确的理解和评价,社工有更多的自我价值认可,那整个社会工作的发展将打开新的局面。”

[多维品读]

1.大学生“社工”是社会必需。大学生“社工”作为一种新兴职业,是当下大学毕业生就业的新选择,也是目前社会的急需。积极引导大学毕业生向该领域发展,不仅能有效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也将为社区工作注入生机和活力。

2.尽快提高“社工”声望和地位。作为一个以助人为己任的职业,社工本应与教师、医生一样备受尊敬。但如今的社工队伍,正面临着诸多“成长的烦恼”,如待遇偏低、流失严重、价值难体现等。急需社会各界给予更多的理解、认同与支持,当务之急是切实提高社会工作的职业声望和社会地位。

3.努力提高大学生“社工”的职业素养。有不少大学生仅仅把社区工作作为跳板或权宜之计,有机会就跳槽,不利于社工事业的稳定发展。要求国内高校从源头上切实提高培养质量,输送大批社区需要的社会工作人才,以做社工为荣,因为不仅能够实现为他人服务的理想,也能获得体面的收入和身边人的尊重。

[一材多用]

(1)认同感;(2)幸福感;(3)人生价值;(4)成长的烦恼;(5)尊重与支持等。

质疑:郑州半月两名露宿者死亡,

天寒还是冷漠?

继2012年11月30日,河南开封杞县的38岁农民工刘红卫猝死于郑州市中州大道与郑汴路立交桥下后,12月12日19点10分左右,解放路与铭功路交叉口西南角一男子侧卧倒地,确认死亡。

那么,这两起露宿者死亡事件,是偶发性的,还是有必然原因?记者调查发现,二人死亡前都在气温骤降、天将欲雪前露宿街头数天,最终导致“猝死”。然而,深层次分析,二人“偶然死亡”的背后,确实有一些非偶然的因素,比如缺乏及时、有效率的救助。

但是,郑州市救助站的工作人员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救助首先就要遵循自愿原则,如果主动来求助,我们不可能不管,到街头救助,救助站的人力和车辆都不够,不愿接受救助,我们也没有办法。”

对于事件暴露出的进城农民工民生问题,郑州大学社会学教授张明锁认为:“政府应尽快出台政策,最好能以社区为单位,协调慈善、社会力量和政府的办公资源,将农民工安置在辖区内的闲置场所,以免再发生类似事件。”

[多维品读]

1.农民工之死,折射救助制度的缺失。急救人员与救助站都见死不救,导致农民工之死,令人很是心寒,也折射出相关部门救助制度的缺失。这表明仅仅关注弱势群体的现状是不够的,还应该健全救助体系与急救制度,完善相关的政策措施,让弱势群体生活在和谐的社会氛围之中,检验着救助制度的民生温度。这也是百姓的期待与政府的责任。

2.让需要帮助的人知道如何获得救助。社会更要加强救助机构的宣传,广泛传递相应的信息,做到有效覆盖,让一些露宿者真正了解政府是来“帮”他们,而不是“绑”他们。绝不能让农民工遇到困难时,不知道该向谁求助,要么就是打不通电话。救助工作还要与医疗急救工作形成互动机制,针对特殊情况作出灵敏响应。

3.发放救助金,帮助街头的露宿者。各级政府不妨“拿来”国内外的一些好经验,下拨专项资金救助那些无家可归、露宿街头的困难者。或许款额不是很多,但可以勉强解决一日三餐了。还可以拿出更多的耐心和智慧,用人性化的措施去帮扶他们,比如可以适当建一些诸如“一元公寓”等性质的临时救助场所,避免灾害性天气夺走露宿者的生命。

[一材多用]

(1)人性冷漠;(2)温暖救助;(3)完善救助机制;(4)偶然与必然;(5)关注弱势群体;(6)责任与义务等。重点解析重点解析

猜你喜欢

社工救助爱心
青春社工
由“中华富强”轮失火救助引发的思考
水下救助抢险
爱心树(下)
为爱奔跑 爱心满满
水下救助抢险
爱心
社工
医务社工的昨天和今天
处境尴尬的医务社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