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阅读解题的“三只手”
2013-04-29宋东辉
散文阅读是各级各类考试的热门文体,因为它“形散神不散”,对学生的语文素养要求较高。加之分值大,主观性强,答题及评分严格,遂成现代文阅读命题的首选。我们很有必要根据不同类型的散文特点确定阅读方法,采取有效解题策略,把握规律,掌握技巧,轻松跨过这道高考的“障碍栏”。
第一手:把握文体特点,掌握阅读方法
散文选材广泛,价值取向明,时代感强,人文内涵丰富,语言生动活泼,具有较强的文学价值。一般考查大家公认的思想、情感、语言上的好作品。散文常见的阅读方法有以下几种:
1.记人叙事散文,明了人物形象的身份、地位、思想性格以及形象意义,了解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把握散文作品的主旨。
2.写景抒情散文,把握景物形象的外部特征,分析形象的内在品质和蕴含的思想感情,分析刻画形象的表达技巧,明确是借景抒情还是托物言志,把握作者抒发的情感以及联系到文章主旨。
3.哲理散文。善于把握全文主旨,把握贯穿全文线索或象征物或整体形象,整理文章的思路,分析具体描写的形象特征,理解阐发的哲理。
具体应考时的阅读方法,首先是整体性阅读,把握散文的标题,开头和结尾,其次找准文章的关键句,能够提示文章思路的句子,揭示或暗示主题的句子,语言优美富含哲理的句子,针对性地读好跟后面题目相关的内容。抓住线索脉络,理清文中的事情、观点、感情,有助于读懂原文,把握题目方向。
第二手:明确考查题型,熟悉解题技巧
散文阅读题着重考查的是考生评价鉴赏探究的能力,具体有如下题型:
1.分析作品的行文思路:内容上要讲清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形式上要运用“首先、其次、然后、最后”或“第一、第二、第三”等表示次序的词语。如2012年全国卷大纲版《听朗诵孙犁》第17题:这篇文章是怎样构思的?请简要分析。此题考查我们分析作品结构的能力。首先以收听朗诵开头,迅速切入主题,看似随意,实则精心;接着以历史事实为依据,论述影响历史与世事流传的原因,紧扣主题,层层深入;最后以明确鲁迅文章与道义共存的主旨收尾,前后照应,顺理成章。
2.分析标题、开头、过渡段、结尾、线索等的结构作用及材料安排的用意:牢记不同位置的内容在结构上的作用,但要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生搬硬套。另外答题时还需答出内容上的作用,有表达技巧的还需答出该手法的艺术效果。结构作用+内容作用+解析。如2012年天津卷《掐辫子》第16题:文章以“捞草帽”的惊险场景开头,起到什么作用?此题在于审清题干,意味着这样的开头对全文有重要作用,答题时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作答,看看这一场景描写对全文的发展有何作用,最后再思考对表达主题有什么作用:制造悬念,引起读者阅读兴趣,引出下文。
3.概括作品的主题。可以从题目、首尾、议论抒情等文眼句、中心句、背景等方面提炼主题。一般可以这样表述:本文通过……的叙述,表现了……(抒发了……)的情感,揭示了……(突出了……)主题。如2012年重庆卷《太阳梦》第17题:现实与梦的交织是本文突出的特点,请指出其具体表现,它们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此题是考查对文章主旨的理解和感悟。判断一篇文章的主旨主要依据有两方面:一是写作主体的态度,二是作者对主体的态度,或者说是情感与价值观。“太阳梦”是文章的题目,也是文章的线索,在文中反复出现,既要答出表层意思,又要答出深层意蕴:拉萨的美景,既是现实,又是人们心中的美好梦想;人们寻梦的过程又是对人生美好理想的追求。表达作者对拉萨的热爱,对寻梦者的崇敬。
4.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散文的特征是“形散神聚”。分析体裁特征,要抓住“形”的特点以及“形”与“神”的联系,掌握5种表达方式、10种修辞手法和常见的写作手法及其作用。手法+阐述+作用。如2012山东卷《被时间决定的讲述》第19题:本文采用了什么叙述方式?有何好处?答案:顺叙(以时间为线索)。与标题相呼应,使文章条理更加清晰,暗示了千百年来农村的生活节奏。再如2012年天津卷《掐辫子》第18题:你如何理解“心里仿佛陆续注入一缕一缕的光亮”这句话?采用比喻手法,“他”的讲述使“她”对农村的了解由模糊到清晰,带给“她”温暖。“陆续”“一缕一缕”说明这种了解是一点点逐渐加深的。
5.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按照“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原则,结合上下文来分析。手法+表层含义+深层含义+表达作用。如2012年浙江卷《母亲的中药铺》15.作者在文末说“母亲就是我人生一味无价的中药”,联系全文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此题考查文章的主旨、结构上的技巧以及句子的多重内涵:母亲这味“中药”,为“我”抵御世间的伤害;如同中药的药理,母亲的爱与美德,慰藉“我”的心灵,成为“我”无价的精神财富;形象地表达“我”对母亲的真挚情感。呼应标题,深化题旨。
6.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注意动词、形容词、副词、叠音词、拟声词等词语的锤炼。注意长短句的交错运用,整句和散句的运用,注意修辞手法的选用。注意整体的语言风格。语言特点+手法+举例分析+表达作用。如2012年山东卷《被时间决定的讲述》第21题:以③④段为例,简要分析本文语言的两个主要特点。①形象生动+举例分析;②优美抒情+举例分析;③含蓄蕴藉+举例分析;④简洁而细腻+举例分析(答出其中2点即可)。
7.欣赏作品的形象。应在把握全文主旨基础上,结合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借助一些修饰性词汇和议论抒情的句子欣赏人物形象;欣赏事物形象时,应先找到所托之物,然后分析外形特征及内在品质,最后提炼出所言之志。欣赏景物形象,应先分析景物的特点及内在含意,然后由“形”入“情”。形象特征+举例分析。如2012年四川卷《柴禾》第14题:根据全文概况“柴禾”在文中的含义。此题考查形象的含义。“柴禾”形象在文中的含义是丰富的,有物质层面的,也有精神层面的。首先要弄清本文采用了象征手法,以“柴禾”来象征家力;其次要找出“物”与人的联系点,比如“柴禾”是生活物资,家的一部分。在其背后隐涵着人们的生活方式,精神寄托。再如2012年湖南卷《忆韦素园君鲁迅》17、综观全文,分析鲁迅笔下韦素园形象特点。经过对其描写、评价可以概括为韦素园是一个“瘦小、精明、正经”的进步的文学青年,他有一种踏实苦干的精神,虽然穷困但仍“钉住着文学”,支持、经营未名社,他性格认真而激烈,关爱别人胜过关心自己。
8.评价作品表现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
就是要评价作品所具有的审美价值和社会意义,评价作品中表现出的真善美和假恶丑的内涵。明确文章的主旨和写作意图,筛选文中能显示文章思想内涵和作者观点的关键信息,必须结合文本和作者所处的时代,具体客观评价,不能进行架空分析。观点+具体分析。如2008年上海卷《灯笼红》中“文章将曾祖母喻为‘灯笼红,又将她喻为‘收完了庄稼的一块田地,联系全文对此加以评析。”“灯笼红”和“收完了庄稼的一块田地”本身极具审美价值和社会意义。前者突出生命果实的芬芳甜美,后者突出了生命本身的温厚和博大。二个喻体是对曾祖母生命特点和生命价值的恰当形容,形象地表现了曾祖母对“我”的养育之恩,影响很深,突出曾祖母的身上体现的真善美和慈爱精神。
9.探究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可从人物形象、时代背景、环境氛围、细节描写、语言表达等角度综合思考。探究创作背景应分析作品的主题。探究创作意图应分析作者所处的社会大背景和个人遭际的小背景。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要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体验和知识积累,立足自我,提出自己的见解。观点+结合文本分析+高于文本分析+回扣观点。如2012年北京卷《心灵的篝火》第19题:中国古代神话中有“夸父追日”的故事:“夸父与日逐走……道渴而死,充其仗,化为邓林(树林)。”有人认为,文中殉难的登山者有如追日不得的夸父,是当代社会中的悲剧英雄。结合原文并联系现实,谈谈你自己的看法。(不少于200字)此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首先要联系原文,谈谈对殉难登山者的身份性质的感受,然后再联系现实,对“当代社会悲剧英雄”进行一番理解,由此,我们可以将二者进行比较,并得出结论。题干中的“有人认为”只是一种观点,可以选择支持也可以选择反对,只要通过上文的二者比较能够言之成理地得到自己的答案即可。
第三手:注意答题事项,积累操练经验
高考散文阅读答题时,注意各类题型的交互性,熟知考点题型及答题技巧。要知道现代文答题信息都分散在作品中,不能机械摘录原句,而是要根据题目所“问”的角度,抓住有效信息中关键的词句,整合提炼成合乎要求的答案。答题时,要坚持如下原则:答案从原文中来,最后要到原文中去检验;分点答题;先观点后理由,先总后分再总。只有按步骤,精答题,加上滚动式的反复操练,熟能生巧,才能获得理想高分。
(作者:宋东辉,江苏启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