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战争、现代性和现代战争小说的同源结构分析
2013-04-29赵孟瀚
赵孟瀚
摘 要:本文试图通过文本分析将现代社会理论、现代战争特点以及现代战争小说放在统一的现代性维度中进行解读,从而发现它们之间的互通之处。尤其是通过对现代战争小说的解读,证明现代战争中的士兵也是感受现代性悲剧性后果最深刻的人。
关键词:现代战争 现代性 战争小说 同源结构
一、现代性与现代战争
在那封探讨战争的著名回信中,弗洛伊德对爱因斯坦写道:“试图排除人的攻击性是徒劳的。”?譹?訛也就是说,避免战争是徒劳的。弗洛伊德把战争归于人的死亡本能。在这里,弗洛伊德试图给予人类绵绵不断的战争找到一个能一言以蔽之的答案。但是,这种对战争本质的最核心的关注无疑忽略了另一个重要的因素,那就是千百年来战争形式的巨大变化与社会形态变化的那种对位。即使真的有死亡本能的存在,那么其他战争因素的变化足以改变在战场上的人的心理。我们只要简单对照下古希腊罗马式的步兵方阵与现代步兵的作战方式的不同就能轻易地发现它们之间巨大的差异。在方阵中,步兵们互相紧挨着,步调一致地共同前进,同仇敌忾;而现代战场因为强大的火力,使得士兵间越来越分散:
通常步兵们在自己的位置上能看见或者听见自己的战友人数只有十个或更少,而就连这点人也是分散在一个相当空旷的区域里的。在徒步士兵看来,战场是个最让人觉得孤单的地方,表面空旷得令人生疑,到处充满恐惧。?譺?訛
另外,战争中所包含的仪式化成分是随着时间的前移而不断减少的,到达现代已经是荡然无存。原始社会保留了较多的仪式,但是进入文明社会后便显然受到了冷落。春秋战国时期拘泥于礼法而遭到惨败的宋襄公就成为了一个广为受到嘲笑的典型。但是这种仪式化一直在古代战争中有所残留。一种荷马史诗中以最强英雄的阿喀琉斯式的对决来决定国家存亡的设想一直梦幻般地令人们着迷。远程武器尤其遭人嫉恨(想想唐·吉诃德对新出现的火器的咒骂与对过去的缅怀)。希腊人曾经的战争也是如此的磊落:
不会选择用欺骗手段去打败他们的敌人。反而认为,若非是把敌人引致公开地点然后杀掉他,就没有任何荣耀可言,而使战胜也于心不安。因此,双方有约,互相之间不用暗器或投弹武器,他们确信:只有面对面的短兵相接才是战争性质的唯一裁决方式。为了这些愿望,他们得提前向对方宣告开战,通知自己进攻的时间,甚至告诉敌人自己陈兵的地点。?譻?訛
这种对战争浪漫化的设想一直存在。骑士神话被一代又一代人传诵(尽管军事史学家已经指出了骑士在实际战斗中与在神话中作用的落差),连战斗机驾驶员也经历了这种浪漫化及随后的破灭。?譼?訛但是现实最终在战场上无情地结束了这一切(尽管单枪匹马的英雄形象至今仍存在于大众电影中),现代化战争抗拒所有的武士观念。
这种断裂便是我们切入现代战争小说的一个视角。战争史总是爱关注大人物的方略决策,史学家用鸟瞰的方式观看战争,在他们眼中最小的单位是集团军。这就忽略了个体的战争感受与现代社会之间的同源结构。说得直白一点,有什么样的社会就有什么样的战争。士兵的战场感受与个人的日常生活是彼此呼应的。在战争中,在无数的死亡的环绕下,人们的现代性感受也就变得更夸张、更惨烈,也更悲壮。
二、同源结构分析
战争改变人。但那些拿着冷兵器仅仅在一个下午就能解决战斗的农夫,与在炮火连天的“一战”前线煎熬了几个月的学生军对战争的感觉一定是天壤之别。民族国家、工业社会等现代因素早已内化到了战争之中。只有在现代,总体战才有机会成为可能。“一切工作都为了一个目的,即调动每一个德国人——不管前线的还是后方的,不管是军人还是百姓——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效力于战争。”?譽?訛现代战争是靠现代手段来维持的,随之而来的就是现代社会的问题以特有的方式暴露在战争之中。
1.训练/异化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里首先讨论了异化的问题,他说:
工人生产的越多,他能够消费的越少;他创造的价值越多,他自己越没有价值、越低贱;工人的产品越完美,工人自己越畸形;工人创造的对象越文明,工人自己越野蛮;劳动越有力量,工人越无力;劳动越机巧,工人越愚笨,越成为自然界的奴隶。?譾?訛
而士兵不也恰恰是异化的产物吗?在最初的规训即在新兵训练营中,战争机器就开始运转起来了。《西线无战事》中的保罗深刻地意识到:“我们接受了十个星期的军事训练,在这期间,我们受到的改造比在学生时代的十年更具决定作用。”?譿?訛这是人的工具化的过
程。现代军队不需要阿喀琉斯,因为真正的勇士一定会蔑视权威,独具个性。而新兵营的教练官面对这一群“刚刚捉到的平民”,需要的是一次批量生产,让这些平民变成流水线上流出的职业杀手中的一员。
就这样,新兵们开始进入军队这个大熔炉,他们脱下原来的衣服,剃成同样的发型,然后不管这群十八岁的年轻人先前对自己有怎样的自信和自尊,他们的这些自信和自尊都会被剃干净,他们就像一张张白纸一样等待海军陆战队在上面书写。?讀?訛
新兵营并不注重军事技巧的培训,而是建立权威,建立团队认同,建立杀人的条件反射与无罪感。随着现代训练方式的不断展开,合格的杀手越来越多。我们可以从不开枪士兵的减少来看出这一趋势。
让我们回到上面所引的马克思的论述。合格的士兵,与现代工厂中的工人没有本质的不同。因为他们全都生活在异化的矛盾中。敌对双方标准的战士越多,战争就越残酷。士兵们越团结,战斗就越长久。按照马克思的句式我们不妨作如此结论:士兵越出色,他越接近死亡。
所以,在《第二十二条军规》中,当米洛的轰炸机编队向着自己的基地狂轰滥炸时,除了能看到资本与军事间那荒诞的冲突之外,我们同时也可以从异化的一面来看待这一情节的象征意义。士兵成为了绝对的工具,或者说,第二十二条军规那本身自相矛盾的逻辑恰恰反映出了士兵被异化的现状:那种无法自拔的被奴役的迷失感。
2.战壕/地洞
战壕是另一个值得探讨的现代战争意象。战壕在美国内战时得到了成功的运用,但它的登峰造极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的西线。因为火炮技术的突飞猛进,死于炮弹的士兵开始超越死于子弹的士兵。
他们主要是经历和忍受各种口径的炮弹没完没了的疯狂袭击,很多都是他们从未见过的。行动上的无能为力使得他们成为任人宰割的羔羊,在这场战争中他们甚至连配角都算不上。他们中相当一部分人甚至根本没有见过敌人长相就受伤或者牺牲了,另外一些人也无非是在敌军排着纵队向我方战壕前进的时候看到了一些模模糊糊的影子。?讁?訛
这就是战壕生活的常态死亡。等待着死亡从天而降,除了拼命地向地底下躲藏之外无能为力。战壕是唯一的庇护所。在没有战壕的时刻,肮脏的弹坑也能救急。即使炮弹能躲,还有无孔不入、无声无息的毒气的侵害。
这时毒气缓缓地蔓延到地面上,并沉降到所有的坑坑洼洼里。他犹如一只柔软的、巨大的水母游到我们的弹坑里,懒洋洋地在里面舒展四肢。?輥?輮?訛
这是一种无言的恐怖,带来的是无法呼喊的焦虑,一种无处躲藏的绝望。这种感受其实对于现代人并不陌生。从未上过前线的卡夫卡在未完成的小说《地洞》中,就刻画了一只小动物整日无法安宁的内心世界。它处心积虑地经营着自己的家——地洞,却无法抗拒莫名的担忧。
我安安稳稳地住在我的家的最里层,与此同时,敌人却从某个什么地方慢慢地、悄悄地往里钻透洞壁,向我逼近。?輥?輯?訛
它并不是没有力量,它能无情地杀戮一切看得见的小动物,它醒来时牙缝里还挂着死老鼠。它有时候疯狂的进攻,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减轻危险的感觉。而战士们一旦越出战壕,也会像着魔一样厮杀。这是一种出于恐惧的残忍。
我们已经变成危险的野兽。我们不是在战斗,而是为了免遭消灭而在保卫自己。?輥?輰?訛
在这一点上,卡夫卡的绝望与士兵的绝望完美地契合了。这是现代战争中的现代性体验,是抽象的现代性在战场上的具体化。这种恐惧的生存体验让约塞连急得上蹿下跳。谁要杀死他?他也说不上来。敌我双方失去了界限,或者说,实在的敌人消失了,人们张皇失措地寻找着,陷入无名的恐惧。如同贝克在研究风险社会时所说:“就像伏魔师的凝视,被污染折磨的当代人的凝视指向不可见的东西。”?輥?輱?訛
3.后方/田园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所谓田园,不过是现代人逐渐构建出来的一个神话。历史学家贝内特就后代对英国庄园生活的美好描写嗤之以鼻,而真实的生活是“一场没完没了的战争”?輥?輲?訛;约翰·凯里也认为,文人对田园乡村的怀念是出于对蒸蒸日上的大众群体对知识分子空间的不断侵占的抗拒。但是无论怎样,田园神话无疑是人们对工业社会不满的产物。要提到工业的破坏,没有什么再比战场更具有代表性了(尽管也常常被忽视)。交战的区域是真正的不毛之地,是被炸弹、火焰、喷射器、芥子气反复毁灭的无人区。在这种情况下,士兵们向往田园无疑是一种安慰。所以从前线回到后方,人们都需要寻找久违的自然。亨利与凯瑟琳逃向了山清水秀的瑞士,约瑟连逃向了宁静的瑞典。而《西线无战事》中典型地存在着一种二元结构,那就是在前线与后方之间的来回摆动。只要一回到后方,雷马克就一次次不厌其烦地描写花草、树木,以及这些给人的清新感受,当然,还有战士们搞来的各种美味以及战友间分享的情谊。全书最精彩的地方之一是主人公保罗与伙伴们凭借在后方看守仓库的好机会大吃特吃,他们发挥自己的智慧纵情享乐。但是,也是在这一段,田园的虚假性也暴露无遗。就在人们弹琴唱歌、生火做饭之时,发现炊烟的敌人发起了猛烈的炮击。
现在,卡特和克罗普抓起那件杰作:一只大平底锅连同已经烤成棕黄色的两头仔猪。他们大叫一声,往下一蹲,一口气冲过了五十米空旷的原野。
我把最后四块土豆煎饼做好;在烙的过程中,我不得不两次伏到地上,但是我毕竟多烙了四块土豆煎饼,而那是我最爱吃的东西。?輥?輳?訛
这是一种近乎滑稽的场面。在无意中,雷马克已经接近了黑色幽默的范畴。此时的田园生活不仅失去了平静,而且开始荒诞,暴力也尾随而至。人们只能在幻想破灭前挽救最后的果实。
同样,放在现代性维度中看待《永别了,武器》中凯瑟琳之死也能得出相同的结论。田园并不安全,逃离战争是徒劳的。从现实层面看,武器的远程性早就消解了后方的概念。“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面临着在战争中突然惨死的危险。……即使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也得长期生活在被消灭的危险阴影之中。”?輥?輴?訛这也是鲍曼所说的那种“流动的现代性”,流动带来了毁灭,带来了风险,使每一个人都成了颤抖的洞中人。
这种对于战争与现代生活的双重压抑在乔治·奥威尔的《上来透口气》中的主人公,保险推销员保灵身上体现了出来。从一次大战中死里逃生又被现实生活折磨得死去活来的他终于决定回到童年的家乡。他开车上山,山下就是阔别已久的家乡。他到了山顶,向下看去:
……对,我来了!我松开离合器,踩了刹车,看吧——天哪!
哦,对了,我知道你会看到我将要看到怎样的景
象,但是我当时没有想到。你可以说连这都想不到的人是傻帽,那我就算是傻帽吧,我是我根本想都没有想过。
第一个问题是,下宾菲尔德在哪??輥?輵?訛
保灵,一介平民,他也意识到另一场大战即将来临。在这种夹缝中,他又一次灰溜溜地回到家中,他什么也没有改变,也无法改变。
以上就是通过分析战争文学中出现的意象来挖掘其背后的现代性特征。当然,战争比现代生活残酷得多,我们可以将其视为现代社会多种病症的总爆发。在这个前提下,战争的残酷已不再仅仅是人们因利益的驱使而进行的杀戮。从战士们踏上现代战场的那一刻起,他们就比他们的前辈们肩负了更多的苦難,也许他们能避开所有的子弹、炮弹与毒气,但避不开现代性的追击。也许真正荒唐的是,那些在硝烟中摸爬滚打、伤痕累累的士兵,恰恰是最现代的人。
?譹?訛 弗洛伊德:《弗洛伊德文集》(卷8),车文博主编,长春出版社2004年版,第234页。
?譺?訛?讀?訛?輥?輴?訛 格温·戴尔:《战争》,李霄垅、吕志娟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20页,第62页。
?譻?訛 杰弗里·帕克等:《剑桥战争史》,傅景川译,吉林人民出版1999年版,第29页。
?譼?訛 乔安娜·伯克:《面对面杀戮》,孙宁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64页。
?譽?訛 鲁登道夫:《总体战》:戴耀先译,解放军出版社2005年版,第118页。
?譾?訛 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文集》(1),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58页。
?譿?訛?輥?輮?訛?輥?輰?訛?輥?輳?訛 雷马克:《西线无战事》,李清华译,译林出版社2007年版,第17页,第47页,第79页,第159页。
?讁?訛 雅克·梅耶:《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士兵的日常生活》,项颐倩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268页。
?輥?輯?訛 卡夫卡:《卡夫卡中短篇小说选》,叶廷芳等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47页。
?輥?輱?訛 贝克:《风险社会》,何博闻译,译林出版社2004年版,第88页。
?輥?輲?訛 亨利·斯坦利·贝内特:《英国庄园生活》,龙秀清、孙立田、赵文君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231页。
?輥?輵?訛 乔治·奥威尔:《一九八四·上来透口气》,孙仲旭译,译林出版社2002年版,第464页。